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问卷与量表的编制及分析方法

问卷与量表的编制及分析方法

问卷与量表的编制及分析方法王俊明国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教授壹、问卷与量表的差异「问卷与量表」都是研究者用来搜集数据的一种技术,也可以说是对个人行为和态度的一种测量技术。

它的用处在于量度,特别是对某些主要变项的量度。

虽然问卷和量表都是可以用来搜集数据,但这两者基本上还是有一些差异存在的:一、在编制架构上的差异(一)量表需要理论的依据,问卷则只要符合主题即可。

通常量表的编制都是根据学者所提的理论来决定其编制的架构,譬如若要编制教练的领导行为量表时,可根据运动心理学者Chelladurai & Carron的运动情境领导理论来编制。

此项理论将教练的领导行为分为「训练和教学的行为」、「民主的行为」、「权威的行为」、「社会支持的行为」及「奖励及赞赏的行为」等五个向度,因此编制者可依照这五个向度编成一份有五个分量表的领导行为量表。

然而在编制问卷时,只要研究者先将所要研究的主题厘清,并将所要了解的问题胪列出来,然后依序编排即可。

(二)量表的各分量表都要有明确的定义,问卷则无此要求。

在编制量表时,若没有分量表,编制者就直接将此量表的定义加以说明。

若所编制的量表包含有若干个分量表,各个分量表亦需将其定义加以界定清楚。

一方面让编制者在编题时能切合各个分量表的主题,另一方面是让阅读者能了解此量表的各个分量表究竟是做何解释。

二、在计分上的差异(一)量表是以各个分量表为计分的单位,问卷是以各题为单位来计次。

假如一个量表有若干个分量表,其计分的方式是以各个分量表为单位。

由于量表通常是以点量尺的型式呈现,研究者只要将分量表中每一题的分数相加即可。

问卷则和量表不同,它是以单题为计算单位,亦即是以每一题的各个选项来计算其次数。

(二)量表的计算单位是分数,而问卷的计算单位是次数。

由于量表是将各题的分数相加而得到一个分数,因此所得的分数是属于连续变量。

而问卷是以各题的选项来计次,所得的结果是各个选项的次数分配,此乃属于间断变数。

三、在统计分析上的差异(一)量表在描述统计方面有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在推论统计方面有t考验、变异数分析、共变量分析、迥归分析等。

(二)问卷在描述统计方面有次数分配、百分比;在推论统计方面有χ2考验(如适合度考验、百分比同构型考验、独立性考验、改变的显著性考验等)。

贰、问卷编制的方法一、问卷编制的步骤研究者在编制问卷时,可依三个步骤进行:确定主题、搜集数据、编制题目。

以下就以台北市民参与慢速垒球活动的调查研究为例,说明一份问卷是如何编制出来的(问卷如附录一的第二部份)。

(一)确定主题问卷编制的内容应和所要调查的目的一致,譬如若要了解台北市民参与慢速垒球活动的情形,所编制的题目就应和慢速垒球的活动有关。

(二)搜集资料假如要了解市民参与慢速垒球活动的情形,首先需要知道台北市的慢速垒球活动是如何运作。

编制者可至台北市慢速垒球协会访问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至垒球活动的现场了解会员参加活动的情形。

这些数据都可供编制者在编制问卷时参考用。

(三)编制题目编制者在搜集有关的资料后,即可将各项资料整理并编拟出题目。

所编的题目可分为人口统计变项部份和问卷题目部份两类,由前者可了解参与慢速垒球活动人员的年龄、性别、婚姻、职业、学历、收入等基本资料,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参与慢速垒球活动的原因、每月参加的次数、时间、经费、及参加的方式等。

二、问卷编制的类型一般而言,问卷的类型可为开放式的问卷和封闭式的问卷两类。

以下即分别予以说明:(一)开放式的问卷1.在球类运动中,你喜不喜欢棒球? 为什么?2.你通常收看什么球类比赛节目?为什么?(二)封闭式的问卷1.你喜不喜欢棒球运动?囗很不喜欢囗不太喜欢囗有点喜欢囗很喜欢2.你通常喜欢收视那种球类比赛节目?囗篮球囗足球囗棒球囗其它由上面的例题得知,开放式的问卷让作答者有较大发挥的空间,研究者可以比较深入的了解作答者心中的想法,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作答。

而封闭式的问卷的优点是让作答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答完毕,而且答案明确,易于统计,但其缺点是无法得知作答者为何要选该答案的原因。

通常一份问卷是以封闭式的题目为主,另佐以若干开放式的题目(研究者比较想深入知道的问题)。

三、提出问题的标准研究者在编制问卷时必须先考虑所编拟的问题是否适宜,以下所提的几项标准可做为问卷编制者的参考:(一)问题是否与研究目的一致问卷里所提的问题必须和研究目的一致,才不会让作答者有离题的感觉。

譬如问卷是要了解台北市民参与慢速垒球活动的情形,所有问卷里的问题当然都必须和慢速垒球活动有关。

假如在此份问卷里问了有关台北市政的问题,就会让作答者不知所措。

(二)问题的类型是否合适有些问卷的问题适合用封闭式的类型,有些则应该用开放式的类型。

一般而言,开放式的问题比较能获得充足的数据,但其缺点是费时,而且作答的对象在教育程度上不能太低。

因此,问题的类型应该视作答的对象、研究的主题、可以应用的时间等因素而定。

(三)问题是否令人难以回答在问卷里应避免提出让人不喜欢回答的问题,譬如问大专的体育教师「你是否曾经有过花钱请人帮你写论文的念头?」,或是问「你在撰写论文时是否曾经考虑过抄袭别人的研究报告?」像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非常敏感,即使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可能也不会据实回答。

(四)问题是否涉及个人的稳私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编制者应该尽量避免将其列入,譬如问选手「你是否在比赛时使用过禁药」、「你每年有多少的收入不用报税」,除非这是研究者研究的主题,而且事先获得作答者的合作,否则这种问题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五)问题是否有暗示作用问卷的问题不应暗示作答者做某种的回答,如问选手「有研究报告指出吸烟会影响人的心肺功能,你认为运动选手可以吸烟吗?」像此类的问题已经强调吸烟的坏处,当然会强烈的暗示作答者选择不同意的答案。

(六)问题是否超出作答者的能力问卷所问的问题应视作答者的能力来提问题,譬如对小学的运动选手问「你认为行政院是否应该成立体育委员会?」「你认为大专院校的体育助教是否可以上课?」,像此类的问题已超出小学生作答的能力范围,将会使作答者无法反应。

四、编制题目的原则(一)用字浅显易懂题目的文词应力求清楚明了,不要造成作答者对语意的误解。

而且用字也要简单易懂,尽量使作答者能节省作答的时间。

(二)每个问题只涵盖一个观念一个句子只能提及一个观念,以免作答者混洧。

譬如「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是否会努力不懈而且尝试用新的方法去解决。

」这个句子就涵盖了「努力不懈」及「尝试用新的方法」两个观念,有时作答者只符合了其中的一个观念,这对于作答者将会造成困扰。

因此像上述的例子最好将其改为两个句子:「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是否会努力不懈去解决。

」及「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是否会尝试用新的方法去解决。

」(三)避免主观及情绪化的字眼问卷的问题应该是采用客观、中性的字眼,不应用会挑起作答者情绪的文字,如「你认为教育部不准大学的体育教师上课是否有打压体育教师的嫌疑?」,这个句子所用的「打压」这个字眼就非常不适当。

(四)问题的选项应清楚界定问卷里各个问题的选项应界定清楚,如前述「台北市民参与慢速垒球活动问卷」有关每月收入的问题,在各个选项中不能有混淆的情形。

譬如第一个选项是5万元以上,其后依次是4万元-4万9千元、3万元-3万9千元、2万元-2万9千元及1万元以下,各个选项分得很清楚,作答者很容易选出符合自己收入的答案。

假如所编的选项是5万元以上,然后依次是4万元-5万元、3万元-4万元、2万元-3万元及1万元以下。

像此种选项因为有重迭的情形出现,将会造成作答者无法正确的作答,这是编问卷者要避免的情形。

(五)不用假设或猜测的语句「假如你是行政院长的话,你是否会同意成立体育委员会?」,像这种假设性的问题,因为作答者有太多的想象空间,以致于所得的结果不易归纳解释。

在实际的应用上,价值并不高。

(六)句子避免过长通常作答者在填答一份问卷时,都不希望花太多的时间,假如问卷的题目简单清楚,一目了然,作答者的配合度会较高;反之,若题目复杂又冗长,作答者有可能会应付了事。

譬如「在亚特兰大奥运时,我国派出大批的选手与赛,结果只得到一块银牌,其余则空手而归,你对此种结果有何感想?」像此种冗长的题目,只是浪费作答者的时间而已。

参、量表编制的方法一、量表编制的步骤(一)拟定编制量表的计划当研究者决定编制一份量表时,首先须拟定编制量表的计划。

此份计划包括决定应搜集哪些相关的数据、编制的进度、样本的选取、经费预算、编制完成所需的时间等。

(二)搜集资料不同的量表所涉及的数据当然就有所不同,譬如选手的「成就动机量表」和教练的「领导行为量表」,在文献的搜集上当然有很大的差别。

编制者必须先了解量表的性质,然后才决定所搜集资料的方向。

如成就动机量表是属于人格方面的量表,编制者就要从人格心理学的理论或既有的量表中去搜集。

若是领导行为量表,因其是属于社会心理方面的量表,编制者就要在社会心理学中去搜集。

(三)拟定量表的架构编制者可以参考某一个学者的看法,或是综合数个学者的理论拟出所要编制量表的架构。

假如此量表有若干个分量表,编制者应先将其定义写出来,以利尔后编制题目之用。

以下是笔者所编制的「大专学生个人需求量表」架构的范例:1.卑逊性:自觉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常有愧怍之心,在尊长面前有畏缩不安的倾向。

2.成就性:会尽个人的努力以求取成功,完成一些自认为有意义的工作;有解决问题或接受挑战的倾向。

3.亲和性:乐于交友,愿意参加团体活动,并有忠于朋友的倾向。

4.攻击性:会抨击相反的意见,公开批评他人,遇攻击时必谋报复;发生问题时,常有责怪他人的倾向。

5.自主性:倾向于自由行动,自作主张,不喜欢接受规则或习惯的约束,不愿为责任或义务所规范。

6.防卫性:受到攻击、批评、责备时会起而辩护,或是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会加以遮掩。

7.支配性:喜欢领导团体活动,有支配或影响他人的倾向;常为个人的主张辩护,希望能为他人所接受。

8.表现性:常藉语言或行动的表现以获得别人的注意;喜好谈论本身的成就和功绩。

9.避败性:会停止行动或逃避某种活动以免遭到失败。

10.乐善性:待人宽厚仁慈,富同情心;对于困难或遭遇不幸的人,有乐于帮助的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