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XX设计图纸干熄焦砌筑规程—361EL14036《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11-2004《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309-9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5筑炉施工手册现场勘察情况多年施工经验二.工程概况1工艺流程简介焦炉干熄焦法熄焦是将焦炉生产出的红焦装入密闭的干熄炉内,利用循环的经过冷却的惰性气体与红焦进行热交换。
使红焦冷却到250℃以下,通过排出装置排出。
干熄焦法生产工艺改善了生产环境,减少污染。
提高了焦碳的质量,有效地利用焦碳的余热供热。
通钢干熄焦工程是由鞍山焦耐院设计,设计生产能力为140t/h2施工区段划分干熄炉砌筑主要分五个施工区2.1冷却区冷却区在干熄炉下部,为直筒形圆墙。
冷却段内壁及十字风道承受焦碳、焦粉磨损较严重,对耐火材料耐磨性要求较高。
2.2斜道区斜道区由30道悬挑砖墙组成,上部用大型砖砌成圆形拱。
斜风道砖逐层悬挑,承受上部砌体的荷载。
温度波动频繁,墙体结构单薄,冷却气体焦粉频繁冲刷,对砌体的抗磨性,抗震性,整体强度要求很高,是炉体的最关键部位。
2.3环形风道区环形风道区由环形内墙及外墙两圆环砌体组成。
在00及1800设置两道分隔墙,并在环形风道出口处与一次除尘砌体相接。
内墙生产时承受装焦时的焦碳冲击和摩擦。
2.4预存区预存区上部为锥形,下部为直筒形,有多个测定孔,放散孔。
装焦前后温度波动较大,对耐火砖的热震稳定性要求较高。
2.5一次除尘及环形风道出口交接区环形风道出口连接一次除尘交接段,设有大型拱,跨度6.1m,拱顶由异型组合砖砌成,拱与炉体弧形连接较为复杂.一次除尘器由两侧垂直墙,两侧斜墙,中间挡墙组成.下部为两个倾斜锥型粉尘斗.墙与拱设有多个放散孔、测量孔、人孔.干熄炉及锅炉侧设有两个伸缩管。
3主要部位几何尺寸及工程量3.1几何尺寸干熄炉总高度35.64米,砌筑部位标高为+14.909米至35.531米.炉体冷却区直径为9米,斜道区环形风道区直径7.74米至11.056米.预存区由直径8.04米收至直径3.1米,一次除尘器长12.54米,宽6.916米,高12.597米.3.2工程量耐火砖合计:1168.91 t 浇注料合计: 48.11m34.工程范围及特点4.1工程范围干熄炉本体砌筑,一次除尘器砌筑4.2工程特点施工工期紧,施工场地狭窄,多工序有时立体交叉作业。
5.工期目标提前作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加工砖,预砌筑.各部位砖分型配层,合理组织各工序穿插作业,最大限度缩短工期,确保68天完成施工任务。
6.质量目标达到国家及行业标准优良级7.安全目标重大安全事故为0,千人负伤率小于1‰。
8.文明施工达到一类文明施工现场.三.施工准备及施工条件1.耐火砖可加工部分及重要部位预砌筑基本完成2.干熄炉保护平台,防雨棚、上料系统安装完.3.各种原材料基本到货,检验分型分类编号完.到货材料须附使用说明及材质合格证。
4.上道工序交接检查,测量控制点、网确认完毕,报业主、监理复核认定完。
5.施工图自审,会审及设计交底完, 向施工人员技术交底,质量要求交底完。
6.分层砌筑图、加工砖表及上砖计划表编制完成。
7.各种泥浆搅拌配制试验完.8.搅拌站,砖库,小型工具库,木工房,切砖机房搭设完毕.搅拌站30m2砖库150m2砖堆放场地200m2木工房、加工砖房80m29.施工用水,电,道路达到施工要求.10.施工所用机具设备,材料准备完运到现场. 11.挑选素质高、技术强工人承担本次施工任务. 12.施工所需钢结构框架、平台、通道已形成.四.主要施工方案1. 临时设备设施设置及材料运输1.1干熄炉内用钢管跳板搭设安全平台及操作平台。
一次除尘器内用钢管,脚手杆跳板搭设操作平台.在干熄炉顶部及一次除尘器顶部各设一台3t 电葫芦吊用于炉内材料垂直运输.1.2在干熄炉外1800方向位置设一套24m 高提升塔,用于各种材料垂直运输。
操作台操作台电葫芦吊电葫芦吊砖笼子混凝土基础防雨棚人孔水平运输钢平台室外地平提升塔混凝土基础材料运输示意图一次除尘人孔单轨吊车平面布置图单轨吊车及防雨棚示意图1.3耐火材料水平运输按照每班排定的施工计划,按上砖表将砖用汽车及叉车运至炉前砖库内,装入放有砖板的地爬车上,推至提升塔下;搅拌好的火泥装入标识名称的灰桶,运至炉前提升塔下的地爬车上。
1.4耐火材料垂直运输利用干熄炉外提升塔将材料提升到平台上,横向平台需用钢结构加宽至1.5米,平台上设置转盘及轨道,用轨道上的地爬车将材料推至炉内.用干熄炉及一次除尘器顶部设置的电葫芦吊将材料提升至砌筑位置操作台上.2.预砌筑2.1预砌筑目的2.1.1检验设计图纸的正确性2.1.2检验耐火砖制作尺寸及砖型准确性2.1.3通过预砌对干熄炉结构施工工艺熟悉和检验2.1.4检验熟悉耐火泥浆施工性能2.1.5检验砖的尺寸公差,为砖缝确定提供依据2.2预砌部位2.2.1斜道部位360圆弧范围内3道隔墙,高度为61-77层2.2.2环形风道部位78-87层107-114层2.2.3出风口部位出风口墙,拱转角处至风口膨胀缝2.3预砌方法斜道环形风道预砌:斜道、环形风道预砌在耐火材料库内,先将场地找平,测量放线,用红砖依照炉体弧度砌出一个类似炉壳的砌体.内表面用砂浆抹平.搭设脚手架,安设中心线坠,测上标高,划出砖层线、120斜道分隔墙线,开始预砌。
出风口预砌筑:先测量中心线,放出两边墙线,砌筑墙体,支好拱胎,拱脚砖后面顶牢固,进行拱顶预砌筑3.施工顺序3.1干熄炉施工顺序冷却区—斜道区—循环风道区—预存区—下锥斗3.2一次除尘器施工顺序下段两侧垂直墙,倾斜墙及中间挡墙砌筑—上段两侧垂直墙砌筑—拱胎支设—拱顶砌筑—拱顶上填充隔热材料—两端伸缩管喷涂3.3一次除尘器与干熄炉平行施工3.4两端伸缩管保温浇注料在地面施工4.防雨棚搭设在干熄炉顶部,环形风道区顶部,一次除尘器顶部用槽钢,角钢,铁板搭设防雨棚4.冬季施工干熄炉施工后期进入冬期施工,须对炉体、砖库、搅拌站进行保温,保温主要采用方法为炉外挂岩棉被封闭,炉内设蒸汽排管,具体方案待定。
五.施工基准确定1.上道工序交接检查内容各部位中心距、直径、标高、各托砖板标高,平整度,各托砖板间的间距。
2.标高基准确定2.1炉体砌筑基准标高,按安装基准点及预存段装入口00、900、1800、2700四点中最低处标高确定。
2.2各部位分段高度及砖层厚度确定以各部位上下托砖板间距为准,分别在00,900,1800,2700测距,确定该部位砖层砖缝厚度.3.各部位内径基准确定3.1干熄炉炉体中心确定,用线锤挂钢丝线从预存区顶部装入口中心垂下,分别在予存段、环形风道段、斜道段、冷却段拉十字线,若各区段中心偏差在10㎜以内,则以装入口中心挂线锤作为基准,若中心偏差>10㎜,则以各段中心连线作为各段中心基准,分段确定各区段中心及炉壳的椭圆度。
3.2冷却区、预存区、斜道区、环形风道区内墙按炉芯中心砌筑.3.3环形风道区外墙按炉壳为基准砌筑3.4环形风道上部窥视孔,r射线料位计孔,按图基准角度与炉芯连线砌筑3.5一次除尘器按铁壳为基准砌筑六.各部位砌筑要点:1.喷涂层施工干熄炉下风道、一次除尘伸缩管外层,采用喷涂施工,喷涂层厚度分别为50㎜,100㎜喷涂前须进行试喷,调整水和料的比例,喷涂时严格按厂家规定的配合比,先将喷涂料、胶结剂,水进行半干搅拌,搅拌均匀后输入喷涂机喷涂。
1-1剖视图11浇注料喷涂示意图浇注料涂抹料混凝土基础填充料喷涂顺序为从上往下喷,操作人员站在操作台上,按规定的厚度连续喷完;内衬较厚需分层喷涂时,应在前层喷涂料初凝前喷完次层,施工中断时,宜将接缝作成直角,复喷时接缝处喷水湿润。
喷涂层施工喷嘴方向应垂直于受喷面,喷嘴与受喷面距离约1米为宜,喷涂时不断进行螺旋式移动,使粗细颗粒均匀分布。
喷涂层厚度应及时检查,每米检查4处,对达不到要求处进行修补,修补时要与喷涂作业同时进行。
喷涂结束24小时内不许震动,进行自然干燥。
2.冷却区砌筑先按图基准点分为00、900、1800、2700角度线再分出每100度的角度线,投在砖托板和炉壳上,砌砖环时按角度砌筑,保持100度范围内的砌体砖数、灰缝符合要求,砌完第一层砖后将100角度线投在第一层砖内表面上。
上层砌筑时每8层延伸一次。
砌筑前,测量上下砖托板之间间距,确定每层砖厚度。
在炉内固定6根直立线杆,按测量数值将各砖层划在线杆上。
冷却区砌筑以炉芯为中心,用弧度板、半径规砌筑,控制好半径及弧度;若炉壳弧度误差较大则逐环调节砖环至工作层达到半径弧度要求。
调整时粘土砖与隔热砖之间若出现>10㎜缝隙时,则用浇注料填充;若10㎜以内则用灰浆填充。
砌筑时先将纤维毡帖在炉壳上,然后砌筑隔热砖,最后砌筑工作层,隔热层一次砌筑5-6层。
第一层砌完后应进行全面检查平整度、标高,半径误差确认无误后,砌筑上面砖层。
图中为粘土砖、为莫来石砖1-罐壳,2-耐火纤维毡,3-隔热砖砌筑第一层时先找平,确保第一层砖在同一水平面上冷却区砌筑图图中为粘土砖、为莫来石砖1-罐壳,2-耐火纤维毡,3-隔热砖4-陶瓷纤维散料干熄室测温孔及砖托砌筑图砌筑隔热砖时要用挡灰板,防止灰浆挤入纤维毡中,砌筑时隔热砖不得挤压纤维毡,各层合门砖须错开,各种砌体使用火泥要用有明确标记的灰捅区分,不能用错。
砌筑中人孔、测定孔位置要按角度、标高确定留设。
按图施工好周围结构。
54层上表面与砖托板之间膨胀缝按要求填充陶瓷纤维,托板下立板两侧与砖之间填充陶瓷纤维散料。
人孔底部砌筑图砌筑时先靠炉壳贴一层31陶瓷纤维毡,再砌筑隔热砖,隔热砖砌完5-6层以后再逐层砌筑粘土砖和莫来石砖,砌筑每层时先砌中环粘土砖后砌内环莫来石砖.图中为莫来石砖,为粘土砖1-罐壳,2-耐火纤维毡,3-隔热砖4-人孔底部砌体上表面3.斜道区砌筑斜道区砌筑从55层开始至77层,砌筑时以炉芯为中心每砌筑完一层砖,须检查半径、标高、分隔墙角度和灰缝情况,半径用半径规和尺检查,标高、角度用仪器检查,灰浆用百格网检查。
斜风道的分隔墙按每120测设的角度线与炉体中心连线为基准砌筑。
斜道后面的涂抹料要在砌筑前,一次涂抹完毕,厚度要符合要求。
斜道分隔墙砌筑时,在指定的砖沟内放入2㎜厚油毡。
214斜风道隔墙的砌筑531-炉壳,2-斜风道隔墙,3-隔墙中心线,4-中心拉线,5-炉体中心线斜道76、77层盖顶砖应设置好牢固的拱胎,施工全部结束后方可拆除。
斜风道分隔墙砖向炉内伸出砌筑时,要注意砖不许向下倾斜,各沟槽间咬合要严密。
斜风道砌筑时要严格控制,确保灰浆饱满度达到98%以上。
各斜风道拱顶砖要同时砌筑,锁砖统一指挥,统一打入,拱顶砖灰缝要求控制在2-3㎜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