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人民法院调解

论人民法院调解

文法学院考查课论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论人民法院调解
专业班级:2014级社会工作
学生姓名:李江涛
学生学号:14083810123
课程名称:调解法学
2017年 6月
论人民法院调解
摘要:调解是一种双方当事人在第三者介入的情况下通过合意解决纠纷的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是否进行调解、如何进行调解以及是否接受调解结果都依赖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选择。

调解包括民间调解和法院调解两种类型,法院调解是指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自愿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调解的主持者是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和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成员。

这是人民法院调解的本质特征,它将人民法院调解同其他调解区别开来,凡是由人民法院审判人员或审判员、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主持的调解才属于人民法院调解。

第二,人民法院主持调解是根据自愿与合法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这一特征是人民法院调解与其他类型调解所共有的属性特征。

但是,一般说来,人民法院调解中更强调当事人自愿原则和合法原则。

第三,在人民法院调解下,经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的协议,必须由人民法院认可并制作调解书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这一特征是人民法院调解与仲裁调解所共有的特征,区别于其他调解。

关键词:法院调解原则方式
一、人民法院调解性质
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对民事纠纷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审理,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因而是一种诉讼活动。

故我们可以称法院调解为“诉讼调解”。

除法院调解外,我国各行政部门、仲裁机构及民间、社会组织对那些属于他们解决的各类纠纷也采用调解方式处理。

对此,我们可称这类调解为“诉讼外调解”或“非诉讼调解”。

这些调解主要有: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和行政调解三大类。

人民法院调解有别于上述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和行政调解,后者作为诉讼外调解或非诉讼调解,其性质不同、调解的效力也各不相同。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的性质不同。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而非诉讼调解的组织机构只是群众自治组织、行政管理组织或社会组织,
行使一定管理权。

(二)调解人员的地位不同
人民法院的调解人员是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任命的审判人员。

调解纠纷的权力直接来源于国家的审判权;而非诉讼调解人员是由基层群众组织直接选举产生的,或由行政管理机构任命、委派的,调解纠纷的权力来源于群众对他们的信任和行政管理权力。

(三)调解的效力不同
人民法院调解是诉讼调解,调解协议需经人民法院制作调解书,其效力与判决相同,具有国家强制力;而非诉讼调解中,除仲裁调解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外,人民调解和行政机关的调解都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时,另一方当事人不得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四)调解的形式不同
人民法院调解主要是采用开庭的形式进行调解,必须遵守一定的诉讼程序。

而非诉讼调解虽有一定的程序,但不是必须遵守的法定程序,因而调解时不拘泥于形式。

二、法院调解制度的基本原则
法院调解应当遵守以下三条原则:即自愿原则,查明事实分清事非原则合法原则。

(一)自愿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八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

”当事人自愿原则应当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自愿和实体意义上的自愿。

前者是指当事人主动向人民法院申请用调解方式解决他们的纠纷,或者同意人民法院为他们做调解工作解决纠纷。

后者是指当事人双方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是互谅互让,自愿协商的结果。

(二)事实清楚,分清是非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案件事实清楚,才能分清是非曲直,明确当事人的责任,才能有理、有据地说服教育当事人,才能结合案
情,正确贯彻执行政策法律,保证案件质量。

(三)合法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八条规定,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合法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民法院调解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如调解案件时,双方当事人都要到场,认真听取当事人意见,主持调解的审判人员严格依法进行调解等。

二是调解达成的协议内容合法,即调解协议符合法律和政策,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等。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必须认真进行审查,对于协议内容违反法院规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不能允许,并且应当指出其违法和错误所在。

法院调解必须符合程序法的规定,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必须按照民诉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和程序进行,有的审判人员认为,用调解方式解决案件,可省去许多必要程序,这种看法是不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精神的。

三、人民法院调解的方式
调解方式是指人民法院调解民事纠纷案件,经济纠纷案件所采用的形式。

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序和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解:(一)书信方式调解
书信方式调解是指当事人起诉后,人民法院以书信往来调处纠纷的一种方式。

(二)会议形式调解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根据案件需要,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群众协助。

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按这一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或经济纠纷案件时,根据调解的需要,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群众协助,召开调解会调处纠纷。

(三)开庭调解
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组成部分。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

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在法庭审理中,调解是贯彻始终的。

不仅在调查、辩论阶段可以进行调解,在辩论终结以后,仍可再行调解。

开庭调解,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比较大。

参考文献:
[1]王怀安主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1996年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