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国有企业改革与创新调研组自主创新,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
正畅销的《创新中国》一书中有这么一段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文字:……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创新才是中国民族企业由弱变强的根本途径。
创新,对于中国所有的企业、政府机构乃至普通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进军号令,提出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也逐渐明确化。
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莫不如此。
贵州茅台就是一个尊崇创新的企业。
在传统与现实的猛烈撞击中,他们以文化为依托,保护传统而不拘泥传统,挣脱传统工艺及观念、传统的制度及管理,传统的营销及文化的樊篱,积极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坚持“破”与“立”的和谐中,创新的大旗始终高高飘扬,扬起了茅台酒香飘海外的荣耀,成就了她90年金牌不倒的神话,也使我国民族工业品牌享誉世界。
比尔盖茨说:80年代世界经济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90年代世界经济要解决企业再造问题,2000年世界经济要解决创新速度问题。
创新,使茅台集团不断成长壮大;加速创新,才能促进茅台持续发展。
创新,是茅台唯一的出路;加速创新,才能让茅台走得更加稳健。
这是市场的法则,也是历史的法则。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的普遍真理。
市场变化了,企业反应不过来,这是市场竞争中,诸多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美国人阿里德赫斯在其《长寿公司》中表述了“衰亡门槛”理论——世界各国的企业界发展中有两个衰亡很高的时间门槛:10年左右和40年左右。
10年左右衰亡的多为中小企业,如同婴儿早夭;40年左右衰亡的多为大中型企业,如同壮年陨落。
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波峰和波谷的挑战,这是市场的变迁。
——几年来,中国倒下了太多的“巨人”,爱多、秦池、三株,而茅台凭借着继承与创新的传统,无论是“计划桂冠”,还是“市场加冕”,依然在荣誉的光环下光彩照人,延续百年辉煌。
——从汉武帝的“甘美之”、到酒冠黔人国、到巴拿马夺冠、到开国第一宴、到茅台酒外交,中华美酒,享誉天下。
20世纪末,茅台集团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呈两位数增长。
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十五”期间,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2003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纳税百强”企业名单中,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以纳税5.1424亿元列第63位(白酒行业第一),而同时上榜的白酒企业仅有“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两家;销售收入(含税)从2001年的20.5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0.5亿元;上缴税金从2001年的7.5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0.5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28.59%,“十五”期间共上缴税金65.39亿元;集团总资产从2001年的58.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05亿元;人均税利从2001年的28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44.18万元,销售收入利润率及人均创利税连续7年高居中国白酒行业榜首。
人们希望茅台能一直这样顺利地走下去。
但市场终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处于国酒之尊的茅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样面临严峻的考验。
茅台该怎样应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在纷繁的市场风云中,以“变”制“变”,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观念创新——战略管理及发展思路的确立无数企业的兴衰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企业要从手工作坊变为现代化大企业,不创新永远也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前20多年茅台发展缓慢甚至亏损其实就是明证。
长期指令性计划生产经营,使茅台在市场经济的角逐中渐渐落伍。
1998年上半年,茅台酒全年销售任务只完成了计划的33%。
严峻的现实,促动了企业从上到下的深刻反思。
只有打开思路,才能寻找出路。
如何破除产品经济、计划经济的禁锢,把思路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董事长季克良语惊四座:“发展,最主要的是眼光和决策问题。
……思想不解放、观念不变革、企业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营,…茅台‟的发展道路将会越走越窄,几十年的辉煌品牌将变成历史。
”党委书记袁仁国认为:创新,根本在于观念创新。
茅台领导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那时起,茅台公司决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思想转变与观念更新。
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通过聘请专家学者讲课、举办培训班、选送职工到国外及有关院校进行理论学习、到其他企业参观走访、组织人员到基层展开培训辅导等方式,统一思想、转换观念,全面强化企业员工“只有创业,没有守业”、“经销商和消费者是上帝又是恩人”和“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围绕营销转,营销围绕市场转”的思想观念,极大提升了茅台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和形象意识,为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现代化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战略管理,必须制定一套以所处环境和自身资源能力为基点、适合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根据发展实际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基于此,受命于企业危难之际的新领导班子又带领大家进行新的尝试。
“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年份酒”;“工程营销”、“文化营销”、“感情营销”、“诚信营销”、“服务营销”、“个性营销”、“网络营销”,近年来茅台人的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断。
“年份酒”、“文化酒”、“健康酒”、“绿色酒”、“科技酒”,都成为茅台首倡。
“每年都创新套套,创新思路决定出路”,这是袁仁国的一句名言,也是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
有了观念创新的基础和思想依托,近些年来,茅台不断深化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企业也随着各个层面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充满勃勃生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整个“十五”期间,茅台集团实现的10个“新”:经济指标迈上新台阶,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产品结构调整有了新进展,企业管理迈出新步伐,财务管理、对外投资管理进入新阶段,员工收入达到新水平,环境保护得到新提高,企业文化达到新境界,技术创新实现新局面,三大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这10个“新”,都源于观念的创新。
在茅台工作40多年的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说:“继承和创新是中华老字号企业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立与破、扬与弃之间,许多曾经优秀的企业走向了死亡或超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那些能够长盛不衰的老字号,就在于它们的掌门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善于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善变而求胜。
他们立足于自身的基础之上,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做出相应的变化,务求自己与时代的特征、时代潮流合拍,跟上形势,合乎时势,从而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观念创新被白酒界普遍认为是茅台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质量创新——无法复制的茅台有佳句云: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
莫道此酒只乃尔,空杯尚流满室香。
说的就是茅台。
茅台“酱香突出,香味幽雅细腻,老熟醇厚,回味悠长,空杯流香持久”的独特品质,历久不变,让人为之惊叹。
上世纪70年代,茅台酒以其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顶尖质量,为国内外各方人士所推崇。
然而,由于当时茅台酒生产工艺中复杂的神秘现象与特殊方法的限制,产量一直上不去,茅台酒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1975年,为了增加茅台酒的产量,贵州省一纸公文,提出在遵义北郊进行异地试验。
寒暑易节十个春秋,经过63个轮次的试验研究,其产品仍然无法与茅台酒匹敌,只能誉为“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改名为“珍酒”。
为此,季克良大胆提出“离开了茅台镇,就不能生产贵州茅台酒”的科学结论。
2004年,国酒茅台产量跃过万吨大关。
产量的提高意味着茅台对本地高粱、小麦用量的激增。
人们都在猜测:茅台公司一向挑剔的选料标准会不会有所改变?订单下来人们才终于明白,一切特殊情况都不会发生。
因为订单上已经明确规定:农户在种植高粱时不得使用化肥、农药,在高粱的运输、包装、储存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机食品规范进行。
不允许使用塑料袋等包装用具和一切有可能使高粱受到污染的操作和方法。
为了保证质量,仁怀市13个乡镇正在进行高粱种植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每年都要接受南京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严格检验。
茅台酒的卓越品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今年年初,茅台酒出现旺销,库存酒供不应求。
于是有人提议,缩短茅台酒库存时间,由原来的5年改为1年。
好心的建议被茅台公司断然否绝。
6月,茅台酒又出现淡季旺销,部分专卖店和经销商均相继缺货“歇业”,茅台公司的销售计划却一点没变。
茅台公司另一位当家人、茅台酒股份公司总经理乔洪说,实际上,把质量放在首位,可以博取更长远的效益。
多年来,茅台始终坚持“不卖新酒,不挖老窖”的原则,产品陈放年限不到坚决不出厂。
控货,就是主动放慢增产速度,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茅台酒紧俏期间,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自始至终,茅台公司始终恪守着“产量服从于质量,效益服从于质量,速度服从于质量,成本服从于质量”的铁律,不以产量换质量,不惜金钱换质量。
在继承中国白酒传统酿造工艺和发酵原理的同时,茅台人因地制宜,根据季节变换,科学合理地应用自然环境,选择未受工业化污染的赤水河最好的水质,山地种植的糯性高粱和小麦是茅台酒的最优质的原料。
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微生物群落完美结合,形成了贵州茅台酒最科学的传统生产工艺特点。
在所有的白酒生产中,茅台酒发酵温度最高,形成茅台酒高温发酵的显著生产工艺特色。
与其它许多白酒一般一年的生产周期相比,茅台酒从原料投入到产品出厂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在酒类产品生产过程中实属罕见。
茅台人正是将茅台镇特殊的生产环境和特殊的原料与特殊的工艺巧妙结合起来,酿造出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佳酿国酒茅台。
“质量是生命,是效益,是市场,是竞争力”,质量创新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作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国酒茅台,在新中国成立前和建国后都有着重要的表现,茅台的质量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作为一个民族品牌在世界酒坛上也举足轻重。
科技创新——对传统的“破”与“立”对于酒业创新来说,“破”固不易,“立”更难乎其上。
这是公认的事实: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酿酒业,要想改变谈何容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想要突破颠覆古老的传统经验,是件极为冒险的事,每一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走味,千年基业也许就会毁于一旦。
但“立”不等于不“破”,固守不等于不加创新。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提高质量,必须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传统,提升科技水平。
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科研人员就对茅台酒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近年来,他们运用高科技手段获得了茅台酒的纳米图像,对茅台酒的研究已形成从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化学、纳米科技、医学等多方面齐头并进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