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ppt课件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ppt课件


26
启示:
对容易骄傲的学生,先提出一个较 高的目标要求,抑制他们的骄傲情绪, 使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用较低 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先提出一个大 的惩罚,在其不能接受的情况下再提出 较小的惩罚,以纠正其行为。
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小缺 点和错误,都不可姑息纵容 。
.
14
(二)、群体极化效应
-------众口烁金
群体极化效应,是指个体在参
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
响,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
.
15
新闻:货车翻车,村民哄抢
.
16
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没责任。
.
17
谨慎偏移 自我保护心态 决策与自己的相关性 (如果不和大家一样,会被群体抛弃)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 的应用
梧州学院 钟贞
.
1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 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 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 的现象.
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
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作为一
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
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
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
.
7
例:沟通的语言
“考上一个学校,应该没有 什么问题吧?虽然分数低。”
“虽然分数低,总能考上一 个学校吧? ”
.
8
在批评教育学生临近结束时, 如果我们再加上一句:
“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些, 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我刚才可能有点激动,希望你 能好好加油!”
.
9
启示:
在教育学生时,应注意语句的先后顺 序,特别是注意怒责之后别忘安慰,以使 谈话产生一种良好的近因效应。在批评过 程中,班主任难免有些情绪化,如果结束 语妥帖一些,就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 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又叫下门槛效应。
.
25
人都会有给对方留面子的心理倾 向,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的、会 被拒绝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 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 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 而被接受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
制订合理目标,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
24
(二)、拆屋效应
-----留面子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 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 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 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 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 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
5
启示:
见好第一次面 讲好第一次课 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 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对学生勿先入为主
.
6
(二)近因效应 -----日久见人心
所谓“ 近因”,是指最近的印象。 新近的信息材料往往会对人的印象的 形成产生一种覆盖作用,改变旧的印 象,代之以新的印象。由于最近了解 的东西掩盖了对某人一贯了解的心理 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注意对学生的平时观察,不要因为 一时一事评价人 。
避免因首因和近因的影响而对学生
产生偏见 。
.
10
二、破窗效应与群体极化效应
(一)破窗效应 ------防微杜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门 曾做过一项实验:
.
11
开始,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停放 在两个环境不同的地方,一辆停在杂乱的 社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 杂乱社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 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 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都 安然无恙。后来,他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 一个大洞,结果,仅仅几小时,这辆车就 被偷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
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
的现场实验:
.
20
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 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 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 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 的17%。
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 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 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 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 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
12
“破窗效应”是指环境对人的 心理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
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 性,所以,问题一旦发生,管理者 应该迅速矫正与补救,并及时改善 环境。
.
13
启示: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就要有 预防和疏导意识,有意识地创造和谐 的班级环境。
制定可操作的班级规则对学生言 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 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结果: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一组中有78%的人
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
.
4
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 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 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首因效应, 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指第一次接触陌 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 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这种印象不 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 息的解释。
.
21
解释:如果向别人逐步提出要求, 或将一个大的要求或目标分解成若干 较小的要求或目标,人们就比较容易 接受。
.
22
先提出较小 要求,然后再提 出目的指向比较 大的要求,诱发 人们依从的方法 称为“登门槛技 术”
.
23
启示
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 接受能力 ,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 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 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 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冒险偏移 群体的责任分散 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反正大家都这样,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
学生:从众 归属感 模仿与顺从
启示:
注重班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 的班级舆论。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勇于创新。
.
19
三、门槛效应与拆屋效应
(一)门槛效应
------得寸进尺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 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 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
的健康成长。
.
2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
卢钦斯实验
1957年,卢编撰了两段描写一 个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的文字 , 其中让两组人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 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 一个怎样的人?”
.
3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 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