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和健康的概念,掌握死亡、分子病的概念。

2.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3.能熟练运用疾病中的损伤抗损伤、因果转化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规律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

4.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5.了解疾病的转归与经过
二、教学手段
黑板结合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分配
总共2学时
1.疾病与健康的概念10分钟
2.疾病的病因学25分钟
3.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35分钟
4.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0分钟
5.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5分钟
6. 课堂小结5分钟
四、重点难点
疾病与健康、死亡的概念为本章的重点.
在学生还没学到具体的病理生理内容时能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几个规律是本章的难点。

五、板书的设计
1.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2.疾病的病因学
3.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4.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5.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health):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身体和精神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出现机体自
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第二节病因学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1.原因:
1)概念
任何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并赋予该疾病特征的因素。

因此也可以说原
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某种特定的因素。

如:肺炎双球菌是大
叶性肺炎的原因,痢疾杆菌是引起痢疾的原因。

2) 特征
(1)是疾病发生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这个因素,相应的疾病就不能发生。

(2)决定疾病的特异性:如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是肺炎而不是痢疾。

二、疾病的条件
条件: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外因素。

本身不能引起疾病。

条件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促成或阻止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多为客观环境和机体的状态。

意义:控制条件,以阻碍疾病的发生、发展。

三、原因和条件的关系:
1、大部分疾病单有原因不一定发病,还需要疾病发生的条件。

如:一次流感,有的人患了流感,而有的人没有。

2、只有原因就可发病高温→烧伤,反之不能
3、原因和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如:营养不良——结核病(条件)
——营养不良症(原因)
四、病因分类:七大类(不具体讲解,自学为主)。

1、生物性因素:常作原因
2、理化性因素:作原因、条件
3、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作原因、条件
4、遗传性因素:作原因、条件
5、先天性因素:
6、免疫性因素:
7、精神、心理、社会性因素:
需要提的是
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遗传性因素———基因改变。

遗传易感性:某些家族成员具有易患
某种疾病的倾向。

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

有的先天性疾病可以
遗传,如先天愚型,但有的并不遗传,如先天性心
脏病。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五、区分原因和条件的意义:
对不同的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三节发病学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1)结果:当抗损伤> 损伤时——疾病好转
抗损伤≈损伤时——慢性迁延
抗损伤< 损伤时——恶化
2)损伤与抗损伤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损失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两者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

(2)构成疾病各种临床表现,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3)损伤与抗损伤促使疾病不断发展和演变,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意义:运用这一规律来了解病理过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对治疗给予指导。

保护抗损害性反应,消除损害性反应。

2.因果交替(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举例说明
1)结果:
(2)因果交替:结果使病情更加恶化,称此种趋向恶化的循环为恶性循环。

(3)意义:对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采取适当措施有意义。

及早采取措施在疾病发展的某一环节上打断因果转化和恶性循环,就可
使疾病朝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2)因果交替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原始的病因作为“因”,引起机体的改变,作为“果”,后者又可作为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因”,并引起新的变化,又作为“果”原因和结果
如此转化,推动着疾病不断向前发展。

(2)因果交替即使原始的病因已不存在,仍可推动着疾病不断向前发展。

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3)掌握因果交替,就会掌握疾病发展趋势和发展的主导环节并加以有效地治疗。

3)意义:对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采取适当措施有意义。

及早采取措施在疾病发展的某一环节上打断因果转化和恶性循环,就可
使疾病朝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3.局部和整体
局部<—>整体
局部的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影响整体,而机体的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和经过。

前者如疥;后者如糖尿病时的疥。

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发热、WBC↑。

意义:在研究疾病过程中整体与局部关系时,应该认识到在每一个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都有其各自的特征,而且随病程的发展两者间的联系又不断发生变化,同时还可以发生彼此间的因果转化,此时究竟是全身还是局部占主导地位,应作具体分析。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神经机制
病因通过神经系统受影响而产生疾病————表现出明显
的神经功能异常
2.体液机制
由体液成分或量的改变而导致变化的发生。

体液性因子:
细胞因子:主要指由免疫细胞分泌,能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

作用方式:内分泌(激素)
旁分泌(神经元信息传递)
自分泌(细胞因子)
多参与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神经——体液机制常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
3. 组织细胞机制
病因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
间接:病因影响细胞的功能代谢障碍
4.分子机制
分子疾病
由于蛋白酶基因改变所至。

基因病:主要是指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
疾病。

单基因病—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基因病;
多基因病—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其表型性状的疾病,也称多
因子疾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从分子角度预测疾病的发生。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绝大多数疾病都有一个明显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特别是
传染病,有些病(如肿瘤)的分期并不明显。

转归: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

一、潜伏期
病因入侵症状出现的时间不易发现。

二、前驱期
潜伏期后期明显症状出现前
医护人员熟悉和重视此期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三、临床症状明显期
出现该疾病特征性症状的时期
临床上常以此期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作为诊断的依据。

四、转归期
1.康复——完全康复:主要是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机体的自稳态调节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症状消失,病理改变仍存在,有后遗症。

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
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的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
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2.死亡
标志:脑死亡
(1)传统的死亡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
学死亡期。

不足之处:①将濒死期归属于死亡过程并不恰当,因为濒死期病人只是
处于垂死阶段,而并未死亡;②将临床死亡的标准概括为心
跳呼吸停止和反射消失,不确切,因为心脏停跳病人使用人
工呼吸机或心脏起搏器,可以使病人继续存活;③把死亡看
成一个过程,难以宣布时间而准确宣布时间往往是社会和法
律所需要的。

再加上对复苏概念的理解,所以提出死亡新概
念——脑死亡。

(2)脑死亡:
①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但并不意味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只是全脑死亡的标志。

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a、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
自主呼吸丧失,靠人工呼吸
b、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
c、颅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
等均消失);
d、瞳孔散大或固定;
e、脑电波消失;
f、脑血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

在没有条件做脑血管造影,脑电图以及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抢救时,一般就可根据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来诊断脑死亡,因为它能导致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意义:1)判断死亡时间
2)抢救是否进行
3)器官移植
小结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出现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研究疾病有病因学和发病学两个角度。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有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和局部和整体三个规律。

脑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但并不意味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只是全脑死亡的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