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国民族声乐作者: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08级声乐班徐炜然指导教师: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赵鹏程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民歌、曲艺说唱、戏曲、民族唱法引言: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民族文化现象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里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民族心里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世界上所有民族,无论大小,都以其独有的民族音乐,丰富着国际乐坛,使之色彩纷呈、绚丽多姿。
一、中国民间音乐1、关于民族民间音乐什么是民族音乐?从词义上解,民族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
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
在中国,应该包含自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西乐东渐”以后发展起来的近现代专业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
狭义的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都是借其而衍生。
“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
”(摘自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2、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民间音乐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片,具有以下特性①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从创作角度观察,民间音乐不同于专业音乐的是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
口头性是指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情之所至即兴讴歌,见啥想啥就唱啥奏啥;唱词是口头文学,音乐是口头音乐,都不用笔头书写成的。
集体性即集体创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人口头创作出“原型”后,在传播过程中经他人改造逐步定型,成为集体创作的成果。
一种是在原创作时就有二人以上参与,一人一句凑合而成,在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中,二人对唱或集体歌唱的民歌,数人接唱的上个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变异性是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被再创作时,原型发生了变异,有时是局部变异,有时因变异较大,而由母体产生了子体。
因此在民间音乐中,同一首民歌或乐曲在不同的演唱或演奏着的唱、奏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一曲多变,或许多曲调大同小异、小同大异的状况,这是民间音乐创作中变异性的体现。
②传承性和演变性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观察,民间音乐具有传承性和演变性。
传承性是传统与继承的特性,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观念、音乐形式、表现手法等,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作历时性传递;这些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就是传统。
后代继承前代的传统,据此继续先前发展,就是继承性。
演变性是指民间音乐的传承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
在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的变迁和战争、迁徒所引起的文化传播等影响下,在原有的传统中融入新的因素,因此民间音乐的传承是动态的,是处于不断更新和演变之中的。
民间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演变,从而获得不间断的发展,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不断更新,始终焕发着旺盛的、富于活力的生命力。
③人民性和民俗性从民间音乐反映的内容来观察,民间音乐具有人民性和民俗性。
人民性指民间音乐直接反映人民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感情和愿望;成文人民表达情意最直接、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人民的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从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民俗性指民间音乐因和民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体现的特性。
3、民间音乐的价值民间音乐是人类音乐中作丰富的矿藏,其中蕴藏着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无数宝贵音乐资料;它随历史进程发生、发展、演变,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具有独特的价值: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音乐创作素材价值。
①人文价值指民间音乐反映的历代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等文人资料。
对人文学科(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特别在编写地方或民族史、志时,民间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广西盛传的有关太平天国的民歌,是历史事件的有力佐证。
四川九寨沟的《闹五更》是清代康熙年间“金川之役”的佐证……②学术研究价值民间音乐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音乐观念、形态特征、风格特点等都是音乐理论研究的对象;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有利于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
诸如中国的音乐美学、律学、音乐形态学、音乐民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考古学等等。
③审美价值民间音乐积累了丰富的优秀曲目,它们按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在流传中千锤百炼、凝聚成富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象,有的催人泪下,令人肝肠寸断,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兴奋、愉悦,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④音乐创作的素材价值20世纪50年代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电影《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的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诗《嘎达梅林》……以及大量脍炙人口的歌剧,无不从民间音乐资料库中吸收了有益的营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通俗音乐,由早期模仿港台、外国风格开始,之后相继刮起了“西北风”、“东北风”,至今已涌现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二、民间音乐的分类中国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形式多种多样。
(一)民歌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穿创作、口头创作,在口头传播中不断变异,并能表达人民心声的特点。
它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作用。
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1、艺术特点①诗与乐的高度结合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
②长于抒发人的内心感情,具有人民性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炼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2、分类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根据认识或者研究民歌的不同要求和角度,可以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①社会上常见的是按民族或者行政区划来分类。
将民歌分成XX族、XX省、XX地区。
②按历史时期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和新民歌等。
③按民歌歌词内容,可将民歌分成劳动类、叙事类、爱情类、社会时政类、生活类、革命类、风俗类、儿童生活类等。
④目前在民族音乐理论界,在汉族民歌分类上,常用的是地方色彩区分类法和体裁分类法。
(二)曲艺说唱说唱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古已有之。
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成立的“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首次以“曲艺”一词概称我国的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艺术的总称。
它以带有表演的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包括说故事、说笑话、说唱故事和唱故事,其中前二类只说不唱,后二类有唱有音乐伴奏,具有音乐性,称说唱音乐,又称曲艺音乐。
它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唱音乐和民歌的差别在于:民歌是人民自我抒发感情的自娱性艺术形式,而说唱音乐是以说、唱、做(即表演)来讲述故事供人们娱乐消遣的表演艺术。
说唱和戏曲虽同为表演艺术,前者是不化妆为剧中人的、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唱故事;后者是多人分角色扮演故事。
因此,说唱和民歌、戏曲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曲艺音乐的释文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具有以叙述性为主、兼有抒情性与语言音调密切结合的音乐特征……”这是从音乐体裁的角度对说唱音乐的解释。
1、艺术特点①说唱音乐和民歌在创作、传播、传承方面有相似之处,即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只是说唱音乐的创作多为民间艺人的创作,并有部分文人的笔头创作。
传承则以师徒相传为主。
②长于叙事,在叙事中抒情,更多地反应市民生活情趣、意识和愿望。
③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说与唱的高度结合。
④简便灵活的表演形式。
2、分类①1952年叶德均先生著《宋元明讲唱文学》,从文学角度将唐宋以来的说唱分为乐曲系与诗赞系两大类。
②1960年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编《鼓曲研究》一书,将曲艺归为三大类:说故事、说笑话、唱故事。
③1964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一书,在《鼓曲研究》分类的基础上,将说唱音乐分为八类:鼓词、弹词、渔鼓、牌子曲、琴书、杂曲、走唱、版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戏曲卷》将汉族曲艺分为评话、相声、鼓曲、快板四大类。
(三)戏曲音乐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以音乐、舞蹈、表演(含武术、杂技、舞美)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戏曲音乐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
戏曲音乐源于民歌、说唱、歌舞和器乐等,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1、艺术特点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戏剧性、特殊的时空光和艺术手法上的程式性。
2、戏曲音乐的组成戏曲音乐有声乐、器乐两部分。
声乐包括念白和唱腔,器乐包括不同乐曲组合的小型民族管弦乐(又称文场)和打击乐(又称武场)。
三、中国民族声乐1、民族唱法何谓“民族唱法”呢?我个人认为,如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同时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繁多,十分丰富。
而民族唱法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歌演唱。
它是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
这种唱法强调真假声结合,要求有较深的呼吸支托,重视声音的统一,流畅和语言的清晰,字正腔圆,讲究混合共鸣的运用和演唱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民族艺术风格。
2、中国民间音乐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民族声乐是一门独立的声乐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这处,既有联系又名有特点。
①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然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
“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曾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聂耳的《塞外村女》、《码头工人》、《大陆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黄河谣》等。
中国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剧更是和民歌有不解之缘:白毛女的主题取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山西民歌《捡麦根》;《洪湖赤卫队》采用了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民歌《襄河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