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护色
护色是指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保护食品原有色泽的稳定而采取的一种处理工作。
加工过程中,食品的色泽变化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原有颜色的丧失;另一个是产生新的颜色。
食品原有颜色的丧失主要体现在本身颜色比较突出的食品(如水果、蔬菜和肉类)上,往往是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热、氧化、酶解、溶解或变性等原因而受到破坏造成的。
植物中的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和动物中的血红素、类胡萝卜素等是最常见的天然色素,这些天然色素一般都对光、热、酸、碱等条件敏感,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长因此而退色或变色。
针对这些天然色素所采取的护色处理主要是杜绝或减少使天然色素发生退色或变色的条件,并采取其他措施稳定色素。
例如,绿色蔬菜中的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可生成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这种脱镁反应在室温下比较慢,但在加热时由于蛋白质变性和植物细胞膜破裂,使蔬菜叶绿素中的叶绿素游离出来,可加速脱镁反应。
因此,在绿色蔬菜加工时减少蔬菜与酸接触的机会、缩短蔬菜的受热时间均可减少叶绿素的损失。
还可以采用加入护绿剂方法进行护绿,在适宜的条件下,用铜、锌、铁等离子取代叶绿素卟啉环结构中的镁离子,不仅能保持或恢复绿色,且取代后生产的叶绿素对酸、光、热的稳定性相对曾强。
蔬菜在含有护绿剂的溶液中加热浸泡几分钟即可完成护绿,该方法简单、高效、且成本低廉,但应注意处理后蔬菜中残留的重金属离子不能超标。
动物肌肉的红色主要是由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这两种物质形成的,屠宰放血后胴体中的色素,90%以上的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为暗红色,它易被氧化变成灰色或绿色。
在腌肉中加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它们分解产生的亚硝酸基和肌红蛋白反应而成为鲜绿色的亚硝酸肌红蛋白,肉类食品加工中利用这一原理来赋予肉制品以鲜艳的红色,但由于亚硝酸盐的强毒性,加之亚硝酸盐易和胺形成具有致癌性的N——亚硝胺化合物,故对肉类食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加入量有严格控制。
食品中的酶也可导致食品发生退色或变色,如叶绿素酶可催化叶绿素的水解,氧化酶类可导致酶促褐变等,通常,可采用热烫的方法破坏酶的活性。
热烫,又称烫漂、杀青、预煮,是食品加工主要用以破坏食品组织中导致质量降低的酶活性的一种热处理形式。
热烫处理主要应用于蔬菜和某些水果,通常是果蔬冷冻、干燥或罐藏前的一种前处理工序。
过氧化物酶通常作为果蔬热烫处理时的对象酶,一是由于它与果蔬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二是因为过氧化酶在处理中失活时,其他酶以活性形式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使用的热烫方法有热水热烫、蒸汽热烫、热空气热烫和微波热烫等,其中以热水热烫和蒸汽热烫较为常用。
热水热烫采用热水作为加热和传热的介质,热烫时食品物料浸没于热水中或将热水喷淋到食品物料上面。
这种方法传热均匀,热利用率较高,投资小,易操作控制,对物料有一定的清洗作用。
但会造成食品中水溶性成分(包括维生素、色素、矿物质和糖类等)的部分损失,并会产生大量废水。
蒸汽热烫是用蒸汽直接喷向食品物料,这种方法克服了热水热烫的一些不足,食品物料中的水溶性成分损失少,产生的废水少或基本上无废水;但蒸汽热烫清洗作用小,设备投资较热水大。
常见的蔬菜热水热烫的条件为温度95~100℃,时间1~6min。
影响食品热效果的因素除了热烫方法外,还包括食品物料的种类、大小、和性质。
影响,酶促褐变的因素包括氧、pH、酶作用的底物(多酚类物质)浓度等,也可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抑制酶的作用,如减少食品物料与氧接触的机会,改变pH使其远离酶的最适作用pH等。
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措施,如采用对食品物料所在的环境抽真空、充入二氧化碳或惰性气体;用含有盐、柠檬酸或抗坏血酸等的溶液浸泡食品物料;去
除食品物料中含多酚类物质较多的部分等。
非酶褐变也是食品加工和较长期的贮存容易发生食品变色反应,非酶褐变有三种机制,羰氨反应(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和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非酶褐变一般可用降温、加二氧化硫、改变pH、降低成品浓度、使用交不易发生褐变的糖类,减少与铜铁离子接触的机会等方法加以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