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课程概述(20课时)公选课(2007年-2008年第一学期)第一章:中国文化及其形成第二章:历史发展第三章;周易与八卦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第五章:学术思想第六章: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参考教材:《中国传统文化释要》黄鹤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文化概论》颜吾芟颜品忠编著北方交大出版社《中日传统文化要略》缪德良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教材)第一章中国文化及其形成第一节:文化简论“文化”这个词,现在已经飞遍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
什么“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
因此,现在来谈什么是文化,远比数年前要容易得多了。
不过,为了让大家能很好地理解我们以后要谈到的内容,这里还是要简略谈一下“文化”这个词的内涵。
一、文化的含义从文献记载看,“文化”这个词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巳经出现了。
《周易·贲(bēn)》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它的意思是,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规律,以明了时序的变化;又必须观察人伦社会的各种现象,使天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做到行为符合规范。
到了汉代,“文化”成了相连的形容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用于与未经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
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
直到现在,还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后来,人们纷纷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给“文化”下界定。
其中,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
迄今为止,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
如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他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对文化的定义仍然存在许多争论。
国内近年来出版的各种文化学著作,也企图对文化的定义做得尽善尽美。
例如,西安半坡村的土壤属自然物质,不是文化,但它经人捏塑烧制成陶罐之后,就成了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论“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有人才能创造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
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
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
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
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
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
至于对文化的结构,不同的说法也很多。
广义的文化一般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面。
有的把它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二为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为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四为心理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文化也跟人一样,特点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
外在的是它的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它的品性,即精神。
这两方面,国内外的学者们都有不同的看法。
概括起来说,它的外在特点有四方面:一是它的统一性,说“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
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
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于找到的。
”(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二是它的连续性,说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在发展中产生过断档和空白,发生过间隔或跳跃。
即以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发展下来。
史学也是如此。
三是它的包容性,说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这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也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地吸收,如佛教的中国化。
这种包容性在明末清初有所减弱,但有容乃大仍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四是它的多样性,说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比如历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以及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等,都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说法很多,概括起来也很难。
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
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
还有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
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
也有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
第四,还有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
他认为,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
这四种观点具有代表性,跟个人所研究的侧重面有很大关系。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土壤,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相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以农耕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制度和专制主义为社会政治结构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正是这样的土壤,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伦理类型,形成了它与其他类型文化迥异的多种特征。
由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多角度性,此处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概括出相对的、基本的几点加以阐述。
一、统一稳定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多种文明形态中,中国文化延绵至今而未中断,首先在于它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融合国内外各民族的文化,逐步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以二千多年来国家政体的“大一统”为背景,以多民族的同化、融合为条件,以文字、思想、制度的“定于一”为基础,以各阶级各学派对大同目标的追求为动力,成长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这种“统一”的文化形态,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和高度凝聚力,绵延万代,传承不绝,海内外的华夏子孙们对之无不认同和引为骄傲。
统一与稳定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带来稳定,稳定促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表现在国人以一贯之的求稳心态上。
半封闭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产生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起居有定、耕作有时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培育出我们民族“安土重迁”的观念。
以“男耕女织”为幸福,以“耕读传家”为自豪,这是绵延千年并已深烙在人们心底的生活理想,多少诗文、戏曲靠演绎这类安宁稳定的画面而令国人热泪盈眶,心驰神往。
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表现在国人思维的恒常惯性上,它的根子也在农业文化之中。
周而复始的劳作,宁静安定的生活,分久必合的政局,这些都易使人们产生循环恒久的意识,因而中国人往往以“稳重”为做人标准,以“安稳”为生活标准,以“对称而工稳”作为文学艺术和科技工艺的标准。
孟子描绘了在井田制度下百姓的美好生活景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ch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xiǎ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上》)这幅“仁政王道”的图景充满了理想色彩。
孟子主张让百姓拥有一定的财产,主张普及教育,是富有进步意义的。
二、超越宗教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宗教性的文化,这主要是由其浓厚的人文主义理性传统决定的。
虽然远古时期中国也曾产生过原始宗教和“尊鬼事神”的意识,但周代就已经开始“重民轻神”,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更把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提到了新的高度。
与欧洲和印度以上帝、佛为最终信仰,以神的启示训诫为生活准则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不信鬼神,不讲来世,只把人伦道德作为万事万物的准绳。
道家虽然主张“自然无为”,但这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人事的关怀,要求自然地对待现实人生。
因此,从中国文化的非宗教特性来看,道家的自然主义可以说是对儒家人文主义的一个补充。
此外,西方宗教文化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和文明,中国文化却认为民族的始祖和文明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即便在神话传说中赋予伏羲、神农和黄帝等始祖以神力,他们仍然脱离不了从事渔猎、农耕或采植的劳动者形象。
中国文化虽然具有超越宗教的特性,但中国还是存在多种宗教的,只是中国人的宗教观里并无多少厌世出世的情绪,人们向神佛祈祷多半是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对现世的热情要远远超过对虚幻的彼岸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