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管圆线虫及其预防.ppt

广州管圆线虫及其预防.ppt

肉疼痛,触摸时疼痛加剧,重按反缓解,表现为神经根 痛症状。
诊断
据临床表现,删除其他因细菌、病毒引致脑炎、脑膜炎病 变后,结合特殊饮食史,血象及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 高时,进一步可作下列检测。
病原学检查:脑脊液沉渣中找幼虫。 免疫学检查。 颅脑部特殊检查。
防治
目前尚无特效药,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 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并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可
广州管圆线虫及其预防
管圆线虫病
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侵入人体脑部,引 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简称“酸脑”。 首例人Biblioteka 病例于1944年在我国台湾省被确诊。
太平洋地区岛屿及东南亚均曾有散在或暴发流行。 1978年我国台湾省已报导259例,其中8例死亡。 1984年广东省报告于一“酸脑”病例的脑脊液中发现广
州管圆线虫幼虫。 1997年浙江省温州市因生食“福寿螺”而发病47例,呈
暴发流行。
2006年在北京市发生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中,从6月 24日发现首例病人至9月24日,北京市各医院共确诊160 例病人,其中138系因食凉拌福寿螺肉所致,此次本病暴 发成为北京市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宿主: 广州管圆线虫系鼠类寄生虫,野鼠、家鼠、褐家鼠均可
作为其终宿主。 中间宿主:陆生螺、水生螺有50余种,最常见的是褐云
玛瑙螺(陆生)、“福寿螺”等。 转续宿主:蟾蜍、青蛙体内查见第三期幼虫。
Male adult
Female adult
感染期幼虫
褐云玛瑙螺
福寿螺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个体大、食性广、适 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是餐桌上的佳肴。 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 种。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 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缓解症状。 伊维菌素对杀大白鼠体内幼虫效果不显。
预防措施
进行卫生宣教,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加强饮食业管理,禁生食(或半生)食螺、蛙、虾等菜肴。
避免炊具、蔬菜被污染。 灭鼠。
把浸泡过的福寿螺放在太阳下晒2至3天,或者把它放在 40度的烤箱中烘48小时;
准备好的福寿螺风干3天; 在植物油中油炸2分钟。也可用另一种方法:在最后的烹
饪前,放在玉米淀粉或者面粉与鸡蛋的混合物中转动福 寿螺肉; 在最后烹饪时,再油炸5分钟或者油炸到它脆为止。在吃 前先凉一下。
人体感染方式
烹饪做法
收集4至6公斤的福寿螺,可提取大约1公斤左右的肉干; 把福寿螺浸泡在自来水中24小时,以除去未消化的食物;
也要去掉漂浮在水面上的死福寿螺; 把福寿螺放在大罐子里闷20至30分钟; 然后提取、清洗福寿螺肉,用明矾漂洗福寿螺肉以除去难
闻的气味。; 把所有的调味品与福寿螺混合,浸泡24小时;
生(或半生)食 含第三期幼虫的软体动物、鱼、虾或被幼虫 污染的蔬菜、瓜果、水源。
临床表现
潜伏期3-36d。 临床表现以急性剧烈头痛为常见,呈胀裂样痛,具紧箍
感。 因颅内压增高而出现恶心、呕吐、颈强直、抽搐等脑膜
刺激症状。严重者可瘫痪、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常伴有全身性游走性蚁走感、游走性针刺样、烧灼样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