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卤代烃

第六章 卤代烃


H 2O

RSH + NaX 硫醇
HOC(CH3)3
亲 核
3.
CH3CH2Br + NaOC(CH3)3 叔丁醇钠

CH3CH2OC(CH3)3 + NaBr 乙基叔丁基醚


4.
RX + NaSR'

NaCN
RSR' + NaX 硫醚 (CH3)2CHCH2CN 3-甲基丁腈 CH3CH2CH2NH2 + HCl 丙胺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1) 单分子机理 SN1 (p164)
反应分两步:
δ+ δ-
① (C H 3 ) 3 C
Br
[(CH3)3C
Br]
过渡态1

(C H 3 ) 3 C + + B r 中间体
反应定速步骤
② (C H 3 ) 3 C +
O H-
[(CH3)3C
δ+
δ-
OH]
过渡态2

(C H 3 ) 3 C O H
在丙酮里 不溶,使 反应正向 进行。
卤离子交换反应:制备RI和鉴定RCl,RBr 除了上述试剂以外, KSH 、 RSNa 、 RCOONa 、 NaHSO3等亲核试剂也能与RX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的结果相当于在亲核试剂上引 入烃基,故常将卤代烃称为烃基化试剂。
例如:
CH3I + NaOH (CH3)3C I+H2O
反应中, C:sp3→sp2→sp3。[RBr]和[OH-] ↑
→v↑:v = k[RBr] [OH-] —— SN2
SN2反应没有碳正离子生成,所以不发生重排。
反应的立体化学
① SN1 外消旋化 (p165)
ii R3
- X-
R3 R2 R1 C X
R3 R2 R1
X
i
Nu
-
C R2
+
R3 R2 R1 ( i )途径产物 构型保持 C Nu + Nu C
-C—X 键 和 -C—H 同 时
断裂:发生消除反应。

α
RCH H
CH2 +
δ
X
δ-
由于卤素的电负性较强,C-X键的一对电子偏向
卤原子,使碳原子上带部分正电荷,容易受到亲核试
剂的进攻,卤素则带着电子离去,从而被其它基团取
代,这种反应称为“亲核取代反应(SN)”
S: Substitution N: Nucleophilic
H2O CH3OH + NaI △ △
(CH3)3COH + HI 不需加碱
练习:由CH3CH2Cl 合成 CH3CH2COOH
NaCN CH3CH3Cl CH3CH3CN 醇 H2O H+ CH3CH343;
NaOH
H 2O

C5H11OH 杂醇油
+
NaX
2.
RX + KSH
反应中C—Br键的断裂和C—OH键的形成 分两步进行,先形成C+ ,再生成外消旋产物。 整个反应速率取决于[(CH3)3CBr],与[OH-]无 关: v = k[(CH3)3CBr] —— SN1
碳正离子重排:
CH3 H3C C CH2Br CH3
C2H5OH
CH3 H3C C CH2CH3 OC2H6 2-甲基-2-乙氧基丁烷
1.亲核取代反应(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SN

亲核试剂(nuclleophile,Nu) 离去基团(leaving group) 中心碳原子(central carbon)
亲电中心(中心碳原子) δ+ δ-
Nu
+
C
X
C 产物
Nu +
X离去基团
亲核试剂 底物 (中性分子或负离子)
一卤代烃
二卤代烃
偕二卤代烃:两个卤原子连在同 一个碳上 邻二卤代烃:两个卤原子连在相 邻碳原子上
多卤代烃
CH3CH2X 一卤代烷
XCH2CH2X 邻二卤代烷 二卤代烷
CH3CHX2 偕二卤代烷
XCH2CHX2
CH3CX3 三卤代烷
2. 按卤素所连碳原子的种类
伯: 1° RCH2X 仲: 2° R2CHX 叔: 3° R3CX
① R—的结构 SN1:正碳离子中间体稳定性↑→形成正 碳离子所需的活化能↓→ k ↑→ v↑,所以 RX的反应活性次序为 3°>2°>1°>CH3X SN2:中心碳原子电子密度↓→周围空间 位阻↓→:Nu-越容易接近中心碳原子→形成过 渡态所需的活化能↓→ k ↑→ v↑,所以RX 的反应活性次序为 3°< 2°< 1°< CH3X
编号与取代基名称排列的次序:与烷烃相同。 例如:
CH3CH2CH2CH2Cl
1-氯丁烷
Cl CH3—CH—CH2—C—CH—CH3 Cl Cl CH3
2-甲基-3,3,5-三氯己烷
CH3CH CHCH3 CH3 Br
2-甲基-3-溴丁烷
CH3 H Br CH(CH3)2
(S)-2-甲基-3-溴丁烷
键的可极化度↑ →酸性↑
键的极性↑
C—Cl C—Br C—I
键的可极化度↑ →C—X键能↓ →键的断裂程度↑
(2) :OR-
RX + R'ONa
ROR' + NaX
Williamson合成法制备醚
(3) :NH3
RX + NH 3 RNH 2 + HX
NH3过量时,可得到伯胺
(4) :CN-
RX + KCN
烯丙基型卤代烃发生SN1反应时常得到重排产物。 (P167)
H3C H3C Cl CH3
Na2CO3/H2O
CH3 C H CH2 H3C C H CH2+
3-甲基-3-氯-1-丁烯 CH3 H3C Cl
H3C
C+
中间体 OHH3C H3C OH + H3C CH3 OH
3-甲基-1-氯-2-丁烯
1.普通命名法 烃基卤 (CH3)2CHCH2Cl 异丁基氯 (CH3)3CI
CH3CH2CH2CH2Cl
正丁基氯
CH3CH2CHBrCH3
仲丁基溴
CH2 CHCH2Cl
叔丁基碘
CH2Br
烯丙基氯
苄基溴
2. 系统命名法
以卤素作为取代基
① 开链卤代烷(卤素作为取代基)
主链:最长碳链要包括连有X的C原子。
C6H13 I
128
I
C
H CH3
内容提要
§6-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二、命名 §6-2 卤代烷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结构与性质 2.亲核取代反应 3.消除反应
第六章
卤代烷 (Halohyalkanes)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与命名 (P150)
卤代烃(Halohydrocarbon): RX (X= Cl, Br, I) 一、分类 1. 按分子中卤原子的数目
2.相对密度 卤代烃较其对应的母体烃具有较大的密度。 除一氯和一氟卤代烷外,其他卤代烃的相 对密度一般都大于1。 碳架相同的卤代烷,密度随卤素原子序数 的增加而增大。 3.溶解度:与烃类似。
δ+ δ-
C +
X
二、卤代烷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α
R
CH H
CH2 X
-C—X键异裂:
①—X被其它亲核试剂 取代;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 ③还原反应。
128
I-
C6H13 + H C CH 3 I
128
C6H13 C I

I
-
H
CH3
(S)-2-碘辛烷
128
过渡态
C6H13 H CH3 (R)-2-碘(128I)辛烷 I C
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
从化学反应动力学可知,反应速率取决 于反应速率常数k和反应物浓度,当温度恒定 时,k值又取决于活化能的大小。影响卤代烷 亲核取代反应活化能的主要因素包括: 卤代 烷R—的结构、X—的种类,:Nu-的亲核能力 和溶剂的极性。
CH3
CH2CH3 Cl
(1S, 2R)-1-甲 基-2-溴环戊烷
Cl Cl
(1R, 2S)-1-乙基-2-氯环己烷
Cl
7,7-二氯二环[4.1.0]庚烷 7,7-二甲基-1-氯二环[2.2.1]庚烷
3. 俗名
CHCl3 氯仿 CHBr3 溴仿 CHI3 碘仿
另外,根据烷基碳原子与官能团( —X )的相对
3-甲基-2-丁烯-1-丁醇 85%
2-甲基-3-丁烯-2-醇 15%
(2) 双分子机理
SN2 (p156)
O H-
H
+
δ+ δ-
H
C
Br

δ-
H C
δ-
[HO
H sp3

2 sp H H 过渡态
Br]

H HO
sp3
C
+ Br H H
反应中C—Br键的断裂和C—OH键的形成
同时进行,先形成过渡态,再生成产物。
R3 R2 R1 ( ii )途径产物 构型翻转
R1
正碳离子(中间体)
H CH3 C C6H 5
H HO C CH3 C6H5
H
Cl
CH3
C+
(S)--氯代乙苯
+ OH -
C 6H 5
平面构型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