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试题1、庄子是()的集大成者。

A 道家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中“怒”的含义是()。

C 振奋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应该翻译为()。

C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4、“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出自()。

A 《庄子·内篇·逍遥游》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中“爝火”的含义是()。

C 小火6、()的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是精神活动臻於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界。

A 《庄子·内篇·逍遥游》7、“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大有径庭”的含义是()。

B 太过度8、“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中“呺然”的含义是()。

A 虚大的样子9、卑身而伏,();东西跳梁,();中於机辟,()。

A B 以候敖者,不辟高下,死於罔罟C 《庄子·内篇·齐物论》11、()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 C 《庄子·内篇·齐物论》12、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节中,庄子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因此产生种种主观上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因而提出()的认识方法。

A 以明13、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节中,庄子申论事物的相对性与流变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并因而提出()的认识态度。

B 照之于天14、“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中“何居”的含义是()。

B 何故15、“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中“我”是指()。

A 偏执的我1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中“成心”的含义是()。

C 成见17、“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中“封”的含义是()。

B 界域18、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莫寿於殇子,()。

天地与我并生,()。

A 而大山为小,而彭祖为夭,而万物与我为一19、“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中“六合”的含义是()。

C 天地四方20、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B 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21、()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提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

B 《庄子·内篇·养生主》22、《庄子·内篇·养生主》首节提出的()是为全篇的总纲,指出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

C缘督以为经23、吾生也有涯,()。

(),殆已;(),殆而已矣。

A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已而为知者24、()主旨在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以及处人与自处之道。

B 《庄子·内篇·人世间》25、“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中“出”大含义是()。

C 外露26、()主旨在於破除外形残全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藉许多残畸之人为德行充足的验证。

A 《庄子·内篇·德允符》27、庄子在《庄子·内篇·德允符》中指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原性与整体性的谓之()。

C 德28、“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

”中“庸”的含义是()。

B 常人29、“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中“不违”的含义是()。

A 不避30、“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中“后人”的含义是()。

A B 瞧不起人31、“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

”中“恶”的含义是()。

C 丑32、()主旨在于写真人体道的境界。

C 《庄子·内篇·大宗师》33、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自然观。

A天人合一34、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人生观。

B 死生如一35、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人生态度。

C 安化36、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生活境界。

A 相忘37、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首节中提出天人的关系,其观点为(),人与自然为息息相关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是为亲和的关系。

B 天人作用本不分38、“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中“天”的含义是()。

C 自然的规律39、“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

”出自()。

C 《庄子·内篇·大宗师》40、“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

”是指()。

A 道贯古今,无时不在41、“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

”中“外天下”是指()。

C 忘世故42、“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鴞炙。

”中“浸假”是指()。

B 假令43、“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出自()。

A 《庄子·内篇·大宗师》44、()主旨在说为政当无治,表达了庄子无治主义的思想,主张为政之道,勿庸干涉,当顺人性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B 《庄子·内篇·应帝王》45、“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出自()。

C 《庄子·内篇·应帝王》46、()主旨阐扬人的行为当合於自然,顺人情之常。

B 《庄子·外篇·骈拇》47、“是故骈於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黻黻之煌煌非乎?”中“五色”是指()。

C 青、黄、赤、白、黑48、“多於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中“五声”是指()。

A 宫、商、角、徵、羽49、()主旨在於抨击政治权利所造成的灾害,并描绘自然放任生活之适性。

B 《庄子·外篇·马蹄》50、“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陸,此马之真性也。

”中“陸”的含义是()C 跳51、“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中“同德”的含义是()。

A 共同的本能52、“故淳朴不残,孰为牺樽!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出自()。

B 《庄子·外篇·马蹄》53、()写出圣智礼法的创设本用以防盗制贼,却反被盗贼所用,所以主张莫若绝弃圣智礼法,以免为大盗所乘。

C 《庄子·外篇·胠箧》54、“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壐,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出自()。

A 《庄子·外篇·胠箧》55、()主旨反对他治,反干涉主义,从人的本性上说明人好自然而厌干涉。

B 《庄子·外篇·在宥》56、“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中“在宥”的含义是()。

C 自在宽容57、天地虽大,();万物虽多,();人卒虽众,()。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A 其化均也;其治一也;其主君也58、“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名正;以道观分,而君主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出自()。

B 《庄子·外篇·天地》59、“其合緍緍,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中“大顺”的含义是()。

C 自然60、在《庄子·外篇·天地》所指的五种失去本性的行为是()。

答案:AA 五色乱目、五声乱耳、五臭薰鼻、五味浊口、五曰趣舍滑心61、“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出自()。

答案:BB 《庄子·外篇·天道》62、“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

”中“嘉”的含义是()。

C 喜爱答案:C63、“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出自()。

答案:AA 《庄子·外篇·天运》64、“故伐树於宋,削迹於卫,穷於商周,是非其梦邪?”中“穷”的含义是()。

A 贫穷B 不得志65、“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则没世不行寻常。

”中“寻常”的含义是()。

C 短距离答案:C66、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进,();使道而可以告人,();使道而可以与人,()。

答案:AA 则人莫不进之於其亲;则人莫不告其兄弟;则人莫不与其子孙67、“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道固不小识。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乐全之谓得志。

”出自()。

答案:BB 《庄子·外篇·缮性》68、“故曰,丧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中“倒置”的含义是()。

C 本末倒置答案:C69、“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間不辩牛马。

”中“泾流”的含义是()。

A 水流70、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

答案:BB 拘於虚也;笃於时也;束於教也71、“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中“天机”的含义是()。

A 秘密B 机关C 自然答案:C72、“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

”中“穷人”的含义是()。

A 不得志的人73、“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

”中“通人”的含义是()。

B 得志的人74、“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中“春秋”的含义是()。

C 年纪75、“吾闻祝贤学生,吾子与祝贤游,亦何闻焉?”中“学生”的含义是()。

A 学习养生76、“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则不然。

”中“乘道德”是指()。

B 顺自然77、“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出自() C 《庄子·外篇·山木》78、“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见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