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整理一:名词解释1.类型电影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
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
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它是指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
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人物形象。
常见的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
2.好莱坞明星制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卡尔.莱默尔发明的。
突出演员作用,为已经确定好某种类型角色的演员量身定做影片,使之成为观众崇拜的偶像,是20世纪初在好莱坞逐渐形成的制造和鼓励明星崇拜的商业手段。
3.意大利新现实电影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也是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
4.布莱顿学派创造性地运动“蒙太奇”发现电影独特的思维表达。
交替使用特写和远景或近景与远景镜头。
5.左岸派电影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一批电影艺术家拍出一些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倾向的电影,由于艺术家们大都居住在塞纳河左岸而得名。
6.美国默片20世纪初中期,美国拍摄了一系列无声电影,电影只有画面和背景音乐,剧中人通过动作,表情让观众了解剧情,必要时,会插入一些字幕来帮助观众了解人物语言,期中以格里菲斯与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最为代表。
7.古典电影指美国主流剧情片,大约是从191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它在故事,明星,制作商都很强,剪接则强调古典剪接,视觉风格很少扰乱角色的动作,其故事结构简洁,并逐渐推向高潮,结尾则多为封闭式。
二:简答题1.早期电影创作两种风格在电影的初创期,卢米埃尔和梅里爱截然不同地代表着两种倾向,两种风格。
在卢米埃尔看来,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他的口号是再现生活,而且卢米埃尔擅长使用摄影机固定镜头,长镜头来记录现实,所以他的影片明显带有纪录片的风格,他曾分别将摄制的几部短片按其自身先后与逻辑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了最初的蒙太奇。
梅里爱则认为电影能够创造艺术,“银幕即舞台”可以“改变生活”,而且他有意识的利用运动镜头和演员的表演以及戏剧中的诸多元素创造出一种“戏剧电影”,并娴熟的运用了镜头组合,按自己的喜好使用“场面转换”的手法,这无疑是对蒙太奇的一次发展,所以他的影片明显带有故事片的风格。
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是再现主义,梅里爱却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是表现主义。
卢米埃尔可称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梅里爱则可称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2.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新现实主义是“自己在周围中生活亲眼看见的事物所蕴含的戏剧性,而不是虚构的戏剧性。
形态特征:1.记录性2.实景拍摄3.长镜头的运用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5.结构形式6.地方方言的运用。
3.《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成就第一部史诗片,背景横跨了十几年的岁月,把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来展示时代和历史的悲剧,此电影连续3个月,创造了民国年间电影连映的最高纪录,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了成熟的一个里程碑。
现代陈世美和秦莲香的故事,导演以一家人的生活变迁,表现了十几年的社会图景,鲜有电影能再关照人情的同时,又能上升到民族情怀的高度上来。
3.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性质采用流水式的制片模式,以制片人为主导,强调明星的作用。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1.罗伯托.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7年)-采用高度纪实的手法,冷静实录的方式表现主人公的牺牲。
《德意志零年》(1948年)-表现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最初的题材兴趣,及其与战争的关系。
2.威斯康蒂-“新现实主义电影之父”《沉沦》(1942年)《大地在波动》(1947年)--完全使用真实的外景,演员采用真正渔民,深焦距,长镜头。
3.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新现实主义最典型和突出的代表作品,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
《温别尔托.D》(1951年)4.德.桑蒂斯《罗马11时》(1952年)--根据一则社会新闻改编而成,通过一桩楼梯坍塌事件有力地揭露了意大利严重的失业问题。
5.《乌鸦与麻雀》的艺术氛围属于40年代后期拍摄创作的,这是一部把讽刺和隐喻成功结合起来的优秀影片。
影片真实反映出旧社会的黑暗,恶霸横行,抗争艰苦,蒋家王朝的覆灭。
然而光影流动的电影,绝非仅给予刻板的黑暗概念,而是以各种细节映照末日中丰富而真实的民生疾苦,这影片便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做最后挣扎那一刻,都市底层人民的绝佳切面标本,是时代记忆的精华。
这影片营造的时代感,真实透彻。
其中和盘端出的细节,叫人确信这便是当时摇摇欲坠的社会状态,并叫人不得不期盼一种抗争、一种新希望。
以活泼,流畅的风格,生动地表现了城市小市民群众在国民党压榨下,在革命胜利形式下鼓舞的觉醒。
6.美国喜剧片特色(卓别林)1.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电影的形式来创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2.影片的结构观念情节只作为编造的框架,影片动作的结构基础是一段段的插曲。
3.影片的空间观念强调单镜头的空间表现力,强调画面内部的场面调度,善于运用长镜头,人物,环境和动作所造成的喜剧冲突往往在一个镜头画面中完成。
4.影片的电影观念注重叙事时间的瞬间效果的表现,卓别林的喜剧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时间冲突的表现。
三.论述题1.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特点1.以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2.是大制片标准化生产产物,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目的和原则。
3.试听语言霸权同时带有强权政治文化的含义。
它作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产物,迎合观众的欣赏期待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并且特别关注电影作品的某些共性。
2.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比较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
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
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 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
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
3. 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
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4. 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
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
5. 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
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6.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7.观众的认同程度不同:“新浪潮”影人不考虑市场,不考虑观众的审美习惯,因此,几乎没有什么票房收入,而“左岸派”电影人在追求个性与创新的同时还能兼顾观众的观看习惯,因而是能够赢得观众认可的。
3.论述世界史上最为重要的几个电影运动,人物,作品1.欧洲先锋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发轫于法国,盛行于德国,遍及瑞典、西班牙等国,对世界电影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第一阶段:抽象电影时期;(二)第二阶段: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电影时期--达达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是雷内·克莱尔《幕间节目》(1924),由达达派画家波卡比亚编剧。
法国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导演的《贝壳与僧侣》(1927)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1928年,侨居法国的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的《一条安达鲁狗》。
(三)第三阶段:记录主义电影时期--代表作品有:让·维果的《尼斯的景象》、布奴埃尔的《无粮的土地》等。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是战后世界影坛最突出的电影现象,也是世界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
1942年,鲁西诺·维斯康蒂摄制的影片《沉沦》,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1945年,罗西里尼完成了影片:《罗马,不设防城市》,影片标志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历史的真正开始。
导演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48)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部美学原则,被公认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最杰出代表。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西方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电影运动。
1942至1945年是它的准备时期,1945至1950年是它的全盛时期,1950至1956年是它的分化或终结时期。
1956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了新现实主义的最后一部影片《屋顶》。
3.法国新浪潮电影世界电影史上的五六十年代是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
这种转折的重要表现是从电影的传统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五十年代末兴起于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正是电影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段的现代化革新的标志。
新浪潮运动起于夏布罗尔的两部影片:《漂亮的塞尔日》和《表兄弟》,夏布罗尔被称为是打响新浪潮第一枪的人。
代表影片是特吕弗的《四百下》和戈达尔的《精疲力尽》(1959)。
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1958)影片获得了1959年戛纳电影节得最佳导演奖,第一次把新浪潮推向了高潮。
另一支是被称为“左岸派”代表影片是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大奖,被誉为标志“电影古典主义末日”的“空前伟大的影片,创造了“电影意识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