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第二课百家争鸣(精选课件)
第一单元第二课百家争鸣(精选课件)
墨子
(1)“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2)“非攻”,反对掠夺战争
新知讲解
法家学派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1)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2)主张树立君主权威,强化中央 集权统治。
韩非子
新知讲解
兵家学派
春秋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孙膑 ——《孙膑兵法》 “围魏救赵”
新知讲解
(1)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核心是“仁”,
一是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二是“克己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
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②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孔子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孔子不但是一位大思想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 被古代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新知讲解
(2)孔子的教育思想成就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
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②发现和总结了许多教育规律,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等。
孔子讲学图
新知讲解
孔府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 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西汉以后,历代帝 王进行了数十次的重建、扩建, 使其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 筑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知讲解
孟子
—— 孟子被尊为“亚圣” 主要思想: “仁政” “民贵君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新知讲解
(2)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反对侵扰百姓 庄子——道家战国代表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新知讲解
墨家学派
墨子——战国时期创始人
主要思想:
(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 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 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2)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 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新知讲解
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 儒家
孔子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新知讲解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 国家,实现统一大业。
百家争鸣为 中国走向大一 统起到重要作 用
新知讲解
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新知讲解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 ( C)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导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新知讲解
“百家”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新知讲解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处于大变革时期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
新知讲解
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新知讲解
儒家学派 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论语》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新知讲解
中文名:孔丘 别名:孔子、仲尼、圣人 国籍:春秋·鲁国 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 职业: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成就:开创儒家学派 代表作:《论语》
课堂练习
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 思想的是( )
A、道家思想 B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课堂练习
“当仁不让”“随遇而安”“守 株待兔”这三个成语分别渗透了下 列哪三家学派的精神( )
A.道、儒、墨
D
B.道、墨、法
C.墨、儒、法
D.儒、道、法
课堂练习
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 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 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孙膑兵法》
新知讲解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仁爱”、“克己复礼” “德”“礼” “仁政”“贵” “君轻”
春秋末期、战国 “对立”“无为”
战国前期
“非攻”即反对战争 “兼爱”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与时移”
孙武(孙子) 春秋晚期
孙膑
战国时期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新知讲解
百家争鸣的影响
A.儒家思想
B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课堂练习
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 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C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课堂总结
百家争鸣
根本原因:社会动荡和变革
学派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学派 代表人物 孔子
儒家
孟子
道家 老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孙子
兵家
孙膑
时代 春秋晚期
主要主张或著作
“仁爱”、“克己复礼” “德”“礼”
战国时期
春秋末期、战 国 战国前期
战国末期 春秋晚期
“仁政”“贵” “君轻” “对立”“无为”
“非攻”即反对战争 “兼爱” “法与时移” 《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
新知讲解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成为主流思 想,而倍受统治者的青睐是法家思想为什么?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 国君权力;
(2)同时为应对战争,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 赋税、徭役、兵役等,阶级矛盾激化;
(3)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 当时社会形势需要,所以受到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