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岩

乳岩

乳岩一、病历摘要丁某,女性,33岁,农民。

主诉:右乳发现肿块三天。

现病史:病人自诉三天前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右乳有一肿块,无疼痛感,较硬,故前来就诊。

现右乳有一肿块,无疼痛不适,烦躁易怒,饮食、睡眠、二便正常。

舌淡红,苔薄,脉弦。

既往史:既往性情急躁。

体格检查: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00/70mmhg。

心肺(-),肝脾(-),双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无水肿。

胸廓对称,左乳外观无异常,未扪及明显肿块,右乳乳头无内陷、挤压时无溢液,于乳头乳晕下可扪及一约2.5cm*2cm大小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皮色正常,与乳头皮肤似有粘连,活动度较差,无明显触压痛。

理化检查:①彩B超检查:于右乳后方腺体内探及一25mm*20mm大小肿块,心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呈蟹足样改变,内部强弱不等,光电粗,分布不均匀。

②X线检查:右乳乳头下可见一约2.5cm*2cm致密阴影,边缘呈毛刺状,密度不均匀,可有细小的钙化点。

二、分析要点1.中医诊断、辨病依据、证候分析及鉴别诊断。

2.西医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3.中医治法及处方用药。

4.中医外治法。

5.西医治疗原则及主要方法。

三、诊治分析1.中医诊断、辨病依据、证候分析及鉴别诊断(1)中医诊断:乳岩?肝郁痰凝证。

(2)辨病依据:①平素性情急躁。

②右乳发现肿块3天、无疼痛不适。

③右乳于乳头、乳晕下可扪及一约2.5cm*2cm大小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皮色正常,与乳头皮肤似有粘连,活动度较差,无明显触压痛。

④B超、X线射片检查可辅助诊断,但确诊需病理切片检查。

(3)证候分析: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克脾土,病人平素性情急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郁则淤;肝郁克犯脾土,运化失职则痰浊内生,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形成肿块。

脉弦主肝病。

由此可见乳岩为肝郁痰凝证。

(4)鉴别诊断:①乳癖好发于30-45岁女性。

月经期乳房疼痛、胀大。

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片状不清,质地柔韧,常为双侧性。

肿块和皮肤不粘连。

②乳核多见于20-30岁女性,肿块多发生于一侧,形如丸卵,表面坚实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可推移。

病程进展缓慢。

③乳痨好发于20-40岁女性,肿块可1个或数个,质坚实,边界不清,和皮肤粘连,肿块成脓时变软,溃破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2.西医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1)西医诊断:右乳肿块性质待查:乳腺癌?(2)诊断依据:①女性病人。

②右乳发现无痛性肿块。

③右乳于乳头、乳晕下可扪及一约2.5cm*2cm大小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皮色正常,与乳头皮肤似有粘连,活动度较差,无明显触压痛。

④B超、X线射片检查可辅助诊断,但确诊需病理切片检查。

(3)鉴别诊断:①乳房肉瘤多见于中年妇女;发病快,病程短,肿块为单个,边界清楚,活动度不受限,无脓肿形成;多为血液转移。

②乳腺分叶囊肉瘤肿块多为单侧发病,瘤体呈圆形或分叶结节状,质硬韧,边界清楚,瘤体巨大,可达20cm,推之移动,极少数有压痛,少数病人可见腋下肿大淋巴结,有一小部分可恶变,X线表现为巨大密度均匀肿块,周边可见细窄透明晕,瘤体四周血管扩张,恶变者可表现为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边缘模糊。

3.中医治法和处方用药(1)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2)代表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瓜蒌20g,当归10g,柴胡10g,白芍12g,白芥子10g,白术10g,郁金10g,茯苓12g,香附10g,浙贝母15g,生牡蛎20g,山慈菇10g,甘草6g。

(3)方药解析:方中予柴胡、白芍、郁金、香附疏肝理气解郁;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瓜蒌、浙贝母、生牡蛎、山慈菇化痰软坚散结。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效。

4.中医外治法手术治疗。

5.西医治疗原则及主要方法西医治疗本病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术中切除肿块后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明确诊断为乳癌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配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

四、练习题A1题型1.不属乳岩常见病因病机的是A.情志失调B.饮食失节C.冲任不调D.肝肾不足E.外感风寒2.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是A.手术治疗B.化学药物治疗C.放射治疗D.内分泌治疗E.中药治疗3.乳腺癌的发病率除下列哪种情况外相对较高A.无生育史B.无哺乳史C.月经来潮过早D.绝经期早E.有乳腺癌家族史4.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治乳岩,适用的证型是A.肝郁痰凝B.冲任失调C.正虚毒炽证D.气血两虚E脾虚胃弱证5.乳岩治疗的关键是A.手术B.化学药物治疗C.早期诊断D.放射治疗E.内分泌治疗A2型题1.谢某,女性,40岁。

右乳发现肿块5天。

现右乳有一肿块,无明显疼痛,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性情急躁,胸闷胁胀,舌淡,苔薄,脉弦。

治疗宜首选A.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 B.二仙汤合开郁散 C.八珍汤D.瓜蒌牛蒡合开郁散E.人参养荣汤2.明某,女性,55岁,右乳发现肿块10天。

现左乳内有一肿块,无疼痛不适,边界不清,质地坚硬,不容易推动,肿块中心有酒窝征,素有月经前乳房胀痛,经期紊乱,舌淡,苔薄,脉弦细。

其治法是A.疏肝解郁,化痰散结B.调摄冲任,理气散结C.疏肝活血,化痰散结D.疏肝理气,活血化瘀E.调摄冲任,化痰散结3.雷某,女性,59岁,右乳红肿热痛20天。

20天前右乳突然出现肿大,皮肤水肿潮红,皮肤发热,经抗生素静脉滴注无明显效果。

现右乳显著肿胀,疼痛,皮肤紫红,皮肤温度升高,未扪及明显肿块,右侧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其诊断为A.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B.乳腺癌C,炎性乳癌D乳房部蜂窝织炎 E.浆细胞性乳腺炎4,陈某,女性,49岁,右乳癌术后8月,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其治疗首选A.八珍汤B.二仙汤合开郁散C.十全大补丸D.神效瓜蒌散合八珍汤E.人参养荣汤5.姜某,女性50岁。

右乳癌术后4个月。

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恶心呕吐,肢肿倦怠,舌淡,太薄,脉细弱。

其治疗应首选A.十全大补丸B.八珍汤C.参苓白术散D.人参养荣汤E.归脾汤6.周某,女性,60岁,右乳乳头和乳晕皮肤瘙痒、糜烂、渗液反复发作三年。

现右侧乳头和乳晕皮肤奇痒,发红,糜烂,渗液,覆有黄褐色的鳞屑状痂皮,揭开痂皮可出现糜烂面,患处皮肤发硬,边界清楚,乳晕深部可触及硬块,其诊断应首先考虑A.乳房湿疹B.接触性皮炎C.浆细胞性乳腺炎D.乳房湿疹样癌E.急性乳腺炎7.石某,男性,74岁,右乳肿大3个月,现右乳乳头、乳晕有一肿块,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推之不移,有轻度压痛,其诊断首先考虑A.乳痨B.乳癖C.乳岩D.乳核E.乳痈8.宋某,女性,50岁,左乳肿块1年,溃烂流血水疼痛2个月,现左乳外上象有一约5cm*6cm大小肿块,质地坚硬,表面溃破,渗出血性液体,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纳差,心悸失眠,舌紫,苔黄,脉弱无力。

其治法为A.调摄冲任,理气散结B.补益气血C.清热化痰,散结止痛D.健脾益气,清热散结E.调补气血,清热解毒B型题A.神效瓜蒌散B.瓜蒌牛蒡汤C.八珍汤D.人参养荣汤E.逍遥贝蒌散1.乳岩肝郁痰凝证治疗宜首选2.乳岩气血两亏证治疗宜首选A.手术治疗B.化学药物治疗C.放射治疗D.内分泌治疗E.抗感染治疗1.乳腺癌的首选方法是2.主要适用于乳腺癌ER、PR阳性者的是名词解释乳岩填空题1.乳岩的发病机制有情志失调、------------、---------------和外感风寒之气等几个方面。

2.乳岩的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

3.乳岩常见证型有肝郁痰凝、冲任失调、----------------、气血亏虚、--------------。

简答题1.肝郁痰凝的辨证要点、治法及主方是什么?2.乳岩的主要病机是什么?3.乳岩早期的局部表现有哪些?4.乳岩与乳癖如何鉴别?胃癌一、典型病案许某,男性,40岁,农民主诉:反复胃部不适10余年,上腹部隐痛2个月,黑便一周。

现病史:患者10余年来经常胃部不适、纳差,曾先后2次到某医院做胃镜检查;8年前第一次病理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年前第二次报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中度异型增生”。

免疫组化肠化分型结果为:不完全结肠型肠化。

HP(++)。

当地医院按“胃炎”进行治疗,病情时有好转。

2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进食后明显,伴饱胀感,食欲逐渐下降,无明显恶心,呕吐及呕血,自服“胃达舒胶囊”稍好转。

近半月自觉乏力,消瘦,体重较2个月前下降3kg。

今日大便色黑。

来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

否认肝炎、肺结核、血吸虫病传染病史。

无手术、外伤和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吸烟20年,每天20支。

家族史:其兄死于“消化道肿瘤”。

体格检查:T:36.5℃,P84次/分,R14次/分,BP120/76mmhg。

一般情况尚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无黄染,结膜、嘴唇苍白,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未扪及,腹部未扪及包块,剑突下深压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辅助检查:HB90g/l,大便潜血(+),上消化道造影:小弯侧可见2.5cm大小龛影,位于胃轮廓内,周围黏膜僵硬粗糙。

腹部B超检查肝脾未见异常。

胃肠部分检查不满意。

入院诊断:胃癌?贫血。

入院治疗经过:入院后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窦部胃癌,立即行根治性切除术,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侵犯肌层。

淋巴结(-),术后因患者一般情况较差,白细胞计数3*10^9/l,故未用化疗药。

术后三周中医诊断: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纳少腹胀,大便便溏,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软无力。

处方: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桂枝5g,茯苓15g,女贞子10g,陈皮10g,厚朴10g,八月扎30g,白芍10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