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内容摘要】宝黛的爱情悲剧,在小说情节无论是从思想还是从艺术上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形象,以及黛死钗嫁的爱情悲剧在《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悲剧结构中都处于中心地位。
它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
对于古代作品的理解,往往会因为时间、地点、读者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现在的读者不容易全面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因此,本文试从宝黛爱情的思想基础,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及作者写作本书的思想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红楼梦》恋爱悲剧社会意义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的中心故事,也动人的重要事件。
《红楼梦》里描写了许多爱情故事,但是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及其悲剧,才是作者呕心沥血,倾注了最大的艺术力量来加以描绘的,并且是最感动读者的爱情故事。
但对这一故事的社会意义却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鲁迅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全书而言,单单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而论,看法也有种种:有人说写出了“色宝”,也有人说写出了“人性”。
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年人来说,由于时代、环境的隔膜,对于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可能更难理解了。
这也正如鲁迅所说:“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也将不能懂得,他们大约要比我们听见秦始皇焚书、黄巢杀人更其隔膜。
”今天的读者,对于黛玉和宝玉以及他们的爱情悲剧的确已不能完全懂得。
但是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是客观存在的。
一、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以封建思想为基础。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是一般的封建社会中公子、小姐的才子佳人的爱情,而是在封建贵族家庭内部所发生的两个叛逆青年的爱情。
这一爱情,是以叛逆思想为基础的,如果有一方是“顺民”,这爱情便不存在了。
这里首先看看贾宝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贾宝玉虽然是贵族阶级的青年公子,但在他身上却存在着某些跟封建制度不相容的东西。
首先,他对若干传统的封建观念表示了大胆的怀疑。
他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另出已意编纂出来的。
”(十九回)在孔子以后,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适合自己统治得需要,把儒家思想发展得愈来愈严密,从而也就越来越严重地桎梏着人们的心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宋元理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这里,宝玉虽然还没有否定孔子,但却对孔子以后的,诸如宋元理学这一类的思想已有不满,这正表现了他企图在一定程度上从某些封建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的愿望,从而也就违反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得的利益。
其次,他对于封建秩序的若干方面采取了一种轻视的态度。
兴儿批评他说:“再者,也没刚柔。
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
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的去。
”(六十六回)这也就是意味着,他并不严格遵守封建秩序所规定的主奴关系得准则,具有一定的平等的思想。
而平等的思想观念却正是封建制度的对立物。
第三他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而且“读书上进的人”他“就起个名字,叫做禄蠹”(十九回)。
追求功名富贵,不是一条贵族阶级的必由之路,而且,就根本的意义说贵族阶级也正是依靠这批追求和已经获得功名富贵的人物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保证对人民的剥削的。
因此,宝玉得的这种表现,是跟贵族阶级的利益背道而弛的。
而为宝玉所爱的林黛玉,在性格中也体现了这样的成分。
她鄙弃女子必须“稳重和平”之类封建道德的信条,“目无下尘”,对贾府中极有权势的王熙凤,她也当面斥为“贫嘴贱舌,惹人厌罢了”(二十五回)她不遵守封建道德中那些扼杀爱情的清规戒律,不仅与宝玉一同以赞赏的态度阅读《西厢记》,自己也热烈地追求爱情。
尤其重要的是,在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这一点上,她与宝玉站在同样的立场。
而且,她与宝玉的爱情就是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上的:贾宝玉因“独有林黛玉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话,所以深敬黛玉”(三十六回)林黛玉听见贾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指劝他立身扬名的那些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话,我早和她生分了”(三十六回)林黛玉听了这话,又喜又惊,喜的是自已果然眼里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正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把他们的感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而且也说出了两人互相爱悦的最根本的原因。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突破了过去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旧套。
过去的才佳小说的结构大抵就是“郎才女貌,一见倾心;小人拨乱,偷期私奔;状元及第,奉旨成婚”这样的大团圆结局。
即使是脍炙人口的《西厢记》、《牡丹亭》,也没有突破这样的框子。
这些作品,自然也有值得肯定得的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从婚姻自主的角度提出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但是这些作者,由于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还没有认识到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整个封建制度造成的,是封建礼教的罪恶。
因而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爱情上都是个叛逆者,在政治上却都是个妥协者。
他们的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实际上是顺应了整个封建制度,向封建制度作出了妥协,因此他们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是不彻底的,是无力的。
而《红楼梦》就不同了,曹雪芹没有将《红楼梦》安排成为大团圆结局。
相反,《红楼梦》确是个以悲剧结局收场的,其中的主要人物宝黛钗凤等没有一个幸免。
为什么呢?因为曹雪芹看到了本阶级必然灭亡的征兆,因而《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不仅是爱情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
这样就不仅使宝黛爱情的描写,在艺术处理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作家在艺术构思上的创造性,更重要的是使小说的反封建意义有了很大的提高。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所听到的两支曲子,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爱情的不幸结局。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言,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终身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枉凝眉》)小说家在这里以充满感情的诗的语言,写出了他笔下主人公爱情的不幸。
在这里,贾宝玉在婚恋上的感情倾向是很明显的。
他不满意跟薛宝钗是婚姻,所以“纵然是举案齐眉”,但是“到底意难平”。
贾宝玉真正热恋的是林黛玉,但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是严酷无情的,他们不能如愿以偿,只得遗恨终身。
“阆苑仙葩”的林黛玉,最后是被无情的夺去了生命;而贾宝玉却不得不被迫接受封建家长的安排,跟薛宝钗相结合。
但是,在那样的社会里,婚姻和爱情不都是一致的。
贾宝玉婚后,陪伴着他的是合乎封建规范的薛姐姐;而他心里怀念着的是超出世俗的知己妹妹,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是痛苦的。
还在黛玉去世以前,恋爱不得自由的环境已经使他们不得不常以眼泪洗面。
在腐朽黑暗的旧社会里,决不是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贾宝玉、林黛玉的自由恋爱跟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势力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两颗心儿紧紧相连,但却无法结成婚姻。
一对真心相爱的青年,他们的爱情却只能伴随着凄苦的泪水。
最后竟至于落得了这样不幸的结局,一个是悲愤而死,一个是离家出走。
这样,《红楼梦》有关宝玉黛玉爱情及其悲剧的描写,就决不是那千篇一律的庸俗的才子佳人小说可比拟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说比一般才子佳人小说所写的恋爱更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的共同思想基础之上。
他们不仅在爱情上反封建,而且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也具有叛逆的思想。
这就是说,他们的爱情不只是一般怜才惜貌的爱情,乃是一对封建贵族阶级叛逆着的爱情。
在从前的诗歌小说中,爱情是有的,但比较起来,却和完全的爱情有差别。
汉乐府里的“长命无绝衰”曾写出了男女之间真情实感。
而向我国古代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西厢记》和《牡丹亭》确实要比较优秀的了,可是,如果比较一下的话,人们就会觉得,《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比起《西厢记》里张生、崔莺莺,或者《牡丹亭》里柳梦梅、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其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要深刻得多。
《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的相爱,主要的只是由于双方的相貌才情。
《牡丹亭》写柳梦梅、杜丽娘爱情的思想内涵,也是比较简单的。
杜丽娘就对柳梦梅说,“爱的你一品人才”,看上的是你“年少多情”。
而且这两对恋人的主人公,结果都跟封建势力和谐一致,张生、柳生最后都赴举成名,就成了他们各自的“夫荣妻贵”的大团圆结局。
可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就不同了。
他们的爱情是具有封建的思想基础的。
贾宝玉之所以爱林黛玉,主要的并不是由于林黛玉的美丽,林黛玉之所以爱贾宝玉,主要的也不是由于贾宝玉的品貌才情。
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这个少女诚然是美丽动人的;但是在《红楼梦》里,薛宝钗外貌的美丽完全比得上林黛玉,有些地方似乎比林黛玉还美丽一些。
然而,贾宝玉真心爱着的却不是宝姐姐,而是林妹妹。
这主要因为薛宝钗的人生理想跟贾宝玉是不协调的,冲突的,而林黛玉的人生理想跟他是一致的。
而林黛玉之所以把爱情献给贾宝玉,献给这个被众人视为“不肖”、“孽帐”的贾宝玉,并不是由于宝二爷在贾氏家庭的地位,而是因为宝哥哥不仅跟她自幼耳鬓厮磨,一起长大,因为感情更加亲密;最主要的是,她觉得贾宝玉是一个知己。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既然是以封建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在他们活着的那个社会,那个阶级里,他们能够把功名富贵、仕途经济、八股文章之类的东西,毫不留恋地抛在脑后,而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科举制度这些进步的思想作为爱情的共同的思想基础。
封建社会、封建家庭自然就更不会允许他们有爱情婚姻的幸福。
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婚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这方面,始终存在着家长包办和本人自主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家长包办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它是由儒家的“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想见”(《礼记.坊记》)礼教而来的,儒家的这种礼教的产生,和为了纠正“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乱婚现象有关。
但这种礼教在表现出它进步性的同时,也显示出它的不合理性。
它排斥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上的自主,甚至排斥了男女双方表达爱情的权利,竞发展到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地步,宋代以来出现的“理学”——正统儒学的变种,更把男女爱情看作是需要扑灭的“人欲”。
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下,中国封建社会里的男女婚姻不是当事人双方思想和感情相投相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