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
有这种麻痹思想的人,明知安全重要,却不 重视安全。具体表现是:由于是长期从事的工 作,所以习以为常,并不感到有什么危险;某些工
万方数据
林业劳动安全
第21卷第4期
作做过多次,因此满不在乎,没有注意反常现象, 而还照常操作;责任心不强,沿用旧习惯的作业 方式,凭经验行事。 2.1.2侥幸思想
有这种侥幸思想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知道 安全的重要性,但明知有危险,却因怕麻烦而不 愿采取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明知有危险,却抱 着试试看的态度,企图侥幸过关。其表现是:碰 运气,认为违章操作不一定会发生事故;往往认 为“动机是好的”,不会受到责备;自信心很强,相 信自己有能力避免事故的发生;别人不一定会 发现。 2.1.3冒险思想
据此,我们在分析工伤事故,特别是人不安 全行为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违章作业、责任心 不强作为结论,而应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产生 这一不安全行为的主要的需要因素。事先满足 这一需要,使其上升为更高一级的需要,这就要 求安全管理工作要贯穿于职工从“需要-+动机一 行为一满足一新的需要”的行为全过程中,从而 使职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 性转变。 1.2不安全行为的表现
凑兴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 系反映,从凑兴中获得满足和温暖,从凑兴中给 予同伴友爱和力量,以致通过凑兴行为发泄剩余 精力。它有增进人们团结的积极作用,但也时常 导致一些无节制的不理智行为。如上班凑热闹。 乱动设备信号等凑兴行为,都是发生违章事故的
隐患。 2.1.7从众思想
这也是人们在适应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 反映,不从众则感到一种社会精神压力。由于人 们具有从众心理,因此不安全的行为和动作很容 易被仿效。如果有几个工人不遵守安全操作规 程而未发生事故,那么同班的其他工人也就跟着 不按操作规程做。这种从众心理严重地威胁着 安全生产。
人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取得最大的 工作效果,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 理习惯。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或者得 过且过的惰性心理;把必要的安全规定、安全措 施、安全设备认为是实现其某种目标或是完成某 项任务的障碍;操作者省略了必要的操作步骤或 不使用必要的安全装置。如为了图凉快而不戴 安全帽;为了方便不准确穿戴各种防护用品而被 划伤。 幺1.6凑兴思想
第2l卷第4期 2008年 1 1月
林业劳动安全
FORESTRY LABOUR SAFETY
文章编号:1006-5091(2008)04—0034—04
V01.21.No.4 Nov.2 0 0 8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
徐小贤,陆愈实,刘 强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着重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了人的安全行为
人希望不受到工伤和职业病的危害,是一种 安全需要,以此为目的产生的行为是由需要为动 机而进行的一种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正常动作。 但人的心理过程相当复杂,易受环境和物质因素 的影响,稍遇挫折就会变正常动作为不安全行 为,从而构成伤亡事故的一个因素。需要是一种 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既受人的生理上自然需求的 制约,又受后天形成的社会需要的制约,二者统 一于个体之中。
1 人的行为模式和不安全行为的 表现
1.1人的行为模式 安全行为科学研究成果得出人的安全行为
的一般规律为:安全行为是人对刺激的安全反 应,亦是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目标的过程。由此 归纳出人的一般行为模式:s一0一N—M,其中S 指刺激,0指人的肌体,N指安全行为的反应,M 指安全目标完成H1。
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改
有此行为的人有冒险行为的人,一般只顾眼 前得失,而不顾客观效果,盲目行动,蛮干且不听 劝阻,把冒险当作是英雄行为。其表现是:争强 好胜,喜欢逞能;有违章行为而没有造成事故的 经历;为争取时间而不按规程作业等等。 2.1.4逆反思想
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某些人的言行在好胜 心、好奇心、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 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不该做的事 情,产生不安全行为。其表现是:不接受正确、善 意的规劝和批评,坚持其错误行为;在不了解设 备性能及注意事项的情况偏要去动去摸。 2.1.5省能思想
在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 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两个直接原因,但从大量的 事故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事故产生 的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即使是物的不 安全状态,物也是由人操纵支配的,而人的行为 又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 学,安全心理学是属于其分支的应用心理学。它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分析劳动者在生产活动 中的心理状态,也就是研究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存 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在社会中各种复杂因素影响 条件下,劳动者对安全问题的心理活动规律,可 较为准确地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采取科学 地措施。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调 动劳动者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和增强自我 防护能力,最终实现安全程中的表现,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 不安全行为,为消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行为模式;不安全行为;安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x 911
文献标识码:A
Smdy on Unsafe Human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引发事故的人的行为差 错,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 规程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行为所产生的不良 后果。在人机系统中,人的操作或行为超越或违 反系统所允许的范围时就会发生人的行为 差错‘“。
掌握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规律,可以提高对人 的不安全行为的预见性和控制力。为了预测什 么时候及为什么会出现不安全行为,有必要分析 人完成工作时所需要的行动。不安全行为是人 表现出来的,比如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缺乏, 不按标准作业,危险面前碰碰运气,玩忽职守、偷 工减料,姑息迁就,遗漏或遗忘现象,把事弄颠 倒,没按要求或规定的时问操作,无意识动作,调 整错误,进行规定外的动作等,都可能出现不安 全行为等。这些行为都是与安全要求的人的心 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人出现一次不安
收稿日期:2008—09—30 第一作者简介:徐小贤(1982一)。女,山东湃宁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0r7缀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2008年11月
徐小贤,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
善对人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 动生产率有重要意义。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 的,而人的动机又是需要引起的,要激发人的工 作动机,就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的需要,只有 不断地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才能有 效地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引起自觉行动。
有这种急躁情绪的人,干活利索但粗心草 率,求成心胜但不慎重,工作起来不仔细,有章不 循,这种情绪易随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人的情绪 状况如果发展到引起人体意识变狭窄、判断力降 低、失去理智力和自制力等情绪水平失调时,极 易导致不安全行为。 2.2.2烦躁情绪
有这种烦躁情绪的人,往往表现沉闷、不愉 快、工作起来精神不集中,严重的往往自身器官 亦不能很好协调,更谈不上与外界环境协调 一致。 2.2.3过分喜悦的情绪
像此种种不良的思想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事 故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遵守各 种安全规章制度,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不违章 指挥,不违章操作,不违反劳动纪律,消除或减少 因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2.2情绪因素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机体的生物需要是否 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 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绪表 达了人与人以及与客观事物之间极其复杂的相 互关系,由此构成了以下情绪类别。 2.2.1急躁情绪
心理学认为,人们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是 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认 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 维活动,形成思想,指挥行动,产生行为。所以, 只要有不安全思想和行动,就必然会造成事故隐 患,也就存在着演变成事故的可能性。人的不安 全行为与人当时的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 系,所以,在研究引起事故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时。 必须研究和分析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 其规律。 2.1思想因素 2.I.1麻痹思想
XU Xiao-xian,LU Yu-shi,L1U Qia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eiences,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The cause8 of unsafe human behavior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fety psychology,and safe behavior modes are analyzed.In view of the manifestation of unsafe behavior in production process,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taken to minimize unsafe human behavior to provide effective means of eliminating and controlling unsafe human behavior. Key words:behavior mode;unsafe behavior;safety psychology
职业适合性选择是选择合格的职工以适应 职业的要求,对防止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有重要作 用。职业适合性揭示了职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的 相对适宜关系,它主要关注从业人员有效地完成 工作的个人综合特征。职业适合性所要解决的 是多数人可以达到的从业要求,是因人制宜、适 得其所的问题。
全行为不一定会发生事故、造成伤害。然而只要 不安全行为没有消除,迟早会发生事故。在生产 过程中,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人的行为应 尽可能与机器操作要求相匹配,否则,再好的设 备,再完善可靠的安全装置也可能会造成事故的 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