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现代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执行者不可能对他们负责的所有活动进行监督,而现实情况却因缺乏检查往往导致情况恶化,不受监督的行为很可能会失去效果和效率(《索耶内部审计》)。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任务。

审计客体的增加,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让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复杂。

如何做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服务教育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敬请各位同行指教。

一、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1、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环境不断变化。

近年来,随着学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的集中核算,会计信息电算化的运用等,这些必然使学校的经济业务增加,也更加复杂,审计业务日益增加,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

现代内部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不论是审计人员还是被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都比较模糊,简单的把内部审计工作看成是财务审计,认为内部审计是对经济事
项的评价,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没有认识到审计不仅是确认活动,同时还具有咨询功能。

被审人员往往会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是教育教学,只要自己搞好教育教学,对于经费的使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果并不加以衡量,对审计会有抵触情绪;由于内部审计对不仅是对单位的财务审计,还要对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组织目标、相关部门等多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价,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也有畏难情绪。

另外,由于审计的指标体系不完善,特别是教育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对其目标的评价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造成审计难度的增加,审计报告出具困难,加之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审用两条线,对于审计结果的运用还缺少必要的规范,这也导致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程序不规范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开展审计业务活动的工作程序和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

现代内部审计有系统、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缺少必要审计准备和审前调查,往往是按照上级安排,也仅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者专项进行审计,审计范围过窄,对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责任、内控制度、财经法纪责任、社会责任等都不能给以很好的审查和评价,导致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报告不能全面反映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因而达不到审计的目的。

(三)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评价标准不明确,审计规范准则滞后1、评价标准不明确。

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对组织
目标实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审计工作的目标所在,而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做耐心的工作,还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目前不论是定量的标准还是定性的标准都不很明确,这也影响了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2、审计规范准则滞后。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必然不同于常规的审计工作,近年来,由于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很大,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也更加困难,加之现行的审计准则,审计规范相对滞后,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

(四)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审计人员业务技能有待提高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目前主要是由教育局财审科承担教育系统内
部审计,但由于人员少,学校众多,也不能对所有审计事项进行全面的审计,对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还达不到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具体要求;另外,由于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对复杂的经济事项往往审不透,造成审计质量不高,审计结果缺乏可信度;还有,内部审计仅是审计部门的事,没有加强同纪检、监察、人事及组织部门交流和协作,也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防范作用。

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加大对内部审计的宣传力度。

只有认识了解内部审计的意义,审计人员才能重视内部审计,被审人员才能正视内部审计,特别是现
在审计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对内部审计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审计部门本身要做好内审人员思想工作,要改变工作中的畏难情绪,要认清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对问题的检查纠正,更重要的是对审计事项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明确内部审计评价标准,明晰被审计主体、客体责任的界定
目前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评价依据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和两个《暂行规定》,这对内审工作作了原则的规定,但在具体的执行中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明确内部审计的评价标准,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在进行审计评价时,不仅对数据进行报告,还要注重对数据的分析,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不仅要注意报表上的数据,还要注重决策面的问题,不仅要在定量上评价,还要在定性上评价;也不能仅对财务审计进行评价,还要对组织机构、组织目标等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对被审对象作出评价。

(三)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审计行为
1、要规范审计程序。

首先要注重审计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审计前,明确审计的范围、时限、方法,对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做好审前调查工作,确定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做好审计计划,使审计时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其次,在实施审计时,要按审计规范要求办理,要深入调查,对重点要审透、审全,做好审计底稿的
编制工作;在审计终结时,对审计底稿要进行分析性复核,作出的审计结论要客观公正,并要及时报送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同时做好审计档案的归档。

2、要改进审计的工作方法。

内部审计和常规的财务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仅要加强对学校的收支的审计,更要注重对资产的管理使用,要改变只重视钱不重视物的观念,还要加强对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在审计时不仅要运用常规的检查法、询问法、观察法和实物盘点法,更要运用分析性复核,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真正做好审计评价和咨询工作。

3、要把事后审计和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

当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单位财务审计和专项的审计,这不利于发挥审计的监督防范作用。

应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对于重要的经济事项,在立项前先由被审单位报送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分析,教育局财审科可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事中审计,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起来,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考核评价作用。

(四)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做好审计人员培训工作
1、配备适应内部审计要求的审计人员。

由于内部审计不同于常规的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不同。

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因为内部审计不仅是对单位的财务的审计,还要针对学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机构人员的协等。

另外,加强同纪检、监察、人事及组织部门沟通和协作,利用外部审计的成果,这样能
更好地突出重点,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

2、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应从以下几点做好审计人员的培训:一是对审计人员进行适当的岗位轮换,以使其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增加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参加相关的审计业务培训和各种专业证书的考试,这对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加审计人员知识储备都会有很多益处;三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

当前,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审计的内容也不再单纯是传统的纸质账本,还要注意对会计软件测试,因为只有可依赖的会计软件才能输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现代内部审计是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对审计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我们要贯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工作方针,结合教育系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计划,建立规范的作业标准,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教育资产的使用效果,更好地服务教育事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