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器装备在世界武器装备中占有什么地位中国武器由于国家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在世界上的地位比较特殊。
简单说,军事装备革新速度最快的冷战时期,中国曾经利用高超的政治手段(或者说被逼无奈)先后站在了苏、美两个阵营吸收了对立双方的不同技术(当然还是苏系的味道浓重些)。
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东西方各国对于意识形态的淡化,中国有机会同时接触到前苏俄和欧美国家在不同战略思路、技术环境下研发的武器系统。
相对不偏不倚的技术来源,加上中国对尖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使得中国武器装备的研发在近年来突飞猛进。
一方面,中国拥有大量可靠性强、易于生产制造(苏式思想)的武器不但满足了自身在“量”上的需求,还能够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军援从而对其政治产生影响、保证军工企业盈利,促进武器研制生产。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已经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支撑关键武器系统的研发和科技方面的攻关、突破,在未来战争的核心武器研发上奋起直追(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技术)。
当然,不得不说,大多数中国武器尤其是现代化的新式武器都没能在战场上得到实战应用,可靠性、合理性仍然是一个问号。
如果中国能够始终保持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军事工业,在苏俄最求数量和廉价、欧美最求质量和技术两个极端间把握好方向,尽力将社会浮躁世俗的风气排除在竣工体系外,相信不久的讲来世界武器的第三级将会是“天朝”。
顺带说下,我们最有竞争力的不是有钱、也不是会山寨,而是拥有那批才华横溢的年轻技术专家立足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基础,应当如何发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
把国家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始终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奋斗目标。
历史证明,不谋经济发展,成不了富国,也谈不上强国;只谋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旧成不了强国。
要真正实现强国目标,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我国的经济总量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支柱。
发展需要有安全保证,没有强大的国防,任何发展的成果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
正如胡主席所指出的,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
清朝的康乾盛世,白银储备世界第一,可是富国弱兵,后来,虎门一声炮响,一代王朝从此败落。
科威特富甲全球,但国防虚弱,以至被伊拉克在几个小时之内占领。
历史警示我们,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强盛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
强大的前苏联之所以分崩离析,与美国迫使苏联陷入军备竞赛,拖垮其经济根基有着直接关系。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国防力量的形态。
农业时代是体能型军队,工业时代是技能型军队,信息时代是智能型军队。
现在我军正处在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的阶段,从根本上讲,也是由我国经济建设状况所决定的。
经济建设的好差还制约着武器装备发展水平。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对原子弹是真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开支,多搞经济建设。
你不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
”因此,要真正把武装力量搞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必须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在如何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上,必须纠正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忽视经济建设,片面强调国家安全是第一位的,主张加大军费开支,提高人员待遇和提升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一种是忽视国防建设,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张先把经济搞上去再说。
长期的和平环境,对后一种思想必须引起重视和加以克服。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推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我国周边环境不安全、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境内外“三股势力”活动猖獗……所有这些,都呼唤强大的国防来提供安全保障。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
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国防建设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国防现代化,也就称不上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
但是,国防建设现代化相对于国家现代化来讲,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局部必须要服从全局,支持全局,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国防建设必须要服从国家发展战略来谋划、来发展。
如果脱离整个国家建设体系搞封闭性的国防建设,国防建设的道路只会越走越窄,国防建设就不能吸纳社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制度,就会出现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的情况,最终影响到国防建设本身的健康发展。
因此,要大力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结合,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实现既促进经济建设又增强国防实力。
从战略上搞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应统筹运用,对那些具有通用性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军民合用,如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军事设施的军民共用、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军能民等。
国家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和大型公共建设、通信干线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求,符合战时军力部署、军事通信联络、人民防空和武器装备机动等方面的需要。
实践表明,必须注重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兼容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搞好了,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所以,应充分发挥国防现代化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军用高技术,带动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建设大型国防设施,促进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军事斗争准备,推进军工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还应注重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兼容发展,通过加强军民科研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促进科研成果的相互转化;通过军民两用技术和两用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促使民用高科技成果转为军用;善于借助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进军队的信息化建设。
国防建设必须在经济建设大局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在军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国防建设必须充分发掘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提高国防建设效益上下功夫。
要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切实转变传统的人力密集型、数量规模型的管理模式,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要加强宏观指导,加强对执行规划、计划的监督,协调好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以及各军兵种、各战略方向的建设,掌握好军队建设各种资源的投向和投量,防止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铺张浪费,进一步改革军队的预算决算体制、优化军费的分配结构、健全军费使用的监管体制及相关法规,提高军费使用效益,缓解供需矛盾。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不断加大国防建设支持力度。
党中央、国务院对国防与军队建设一直高度重视,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适应国防需求的变化,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国防经济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军队人员工资待遇,完善了军人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加大了军队人才建设投入,并适度增加装备经费,为国防建设的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前,国防建设面临着跨越式发展和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重任,对经济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党和政府将会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并继续加大对国防建设的投入。
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局面。
国防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各级党委、政府应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落实党管武装的各项制度,积极支持国防领域的改革发展。
例如,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建设质量,保持适度规模,不断优化结构;建立完善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体制,落实编制,保障经费,加强建设,提高快速动员能力和平战转换能力;加大贯彻国防法规力度,使国防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强军政军民关系,认真抓好拥军优属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创造有利于激励官兵安心服役、献身国防的良好社会环境。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自觉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军队在国防力量建设中肩负着重大而光荣的责任。
只有努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进部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履行职能使命的能力。
我军应密切关注世界军事发展的动向,立足我国国情军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军事理论,推进全面建设。
应牢固确立信息主导、综合集成、科技先行和人才为本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走复合式发展道路。
应正确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协调的关系,抓好重要装备和战场建设,加快发展陆、海、空、天一体化军事信息系统,同时搞好统筹协调,按照综合集成的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整体协调发展。
应始终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地位,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训练,以临战的姿态、实战的标准、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