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目的通过不同年龄分层和性别分组探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特点。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243例作为研究对象,都进行了心脏检查、颅内外血管检查以及其他相关病因学检查。

并排除其它方面病理因素的干扰。

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病因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从而分析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中后循环梗死86例(35.4%),所占比例高于以往研究的10~20%。

结论青年人缺血性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所占比例相对更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仍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的常见病因;年龄<35岁的青年后循环梗死患者病因相对复杂,应重视动脉夹层的相关检查;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女性多见,且应注意经食道超声等检查明确有无PFO。

标签: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病因脑血管病的特点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2008年卫生部公布了在所有致死性因素中,脑卒中致死率是最高的。

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在内的远东地区,以及非洲[1]是全球脑卒中致死率最高的两个地区。

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负担和影响[2-3]。

尽早发现青年人卒中相关的病因苗头,给予青年卒中患者的高危因素教育,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患者243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45岁;纳入标准:发病至就诊的时间≤14天;缺血性卒中(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和/或MRI证实);均进行了颅内外血管检查、心脏检查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

排除标准:(1)因资料不全而难以给出病因学诊断的患者;(2)肺、肾、肝脏衰竭患者。

1.2 TOAST病因分型方法1.2.1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指颈部大动脉或颅底较大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和后动脉主干)粥样硬化病变,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动脉-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1.2.2 心源性栓塞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如果有不止一个血管支配区域或多系统栓塞更支持该分型。

心电监测、心脏超声或冠脉造影等辅助检查至少有一种证实存在心源性栓子。

1.2.3 小动脉闭塞型指颅内穿通动脉病变引起的腔隙性梗死。

临床表现为腔隙性综合症。

且无大脑皮层受累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CT/MR正常或脑干、皮层下梗死灶。

直径<15 mm。

1.2.4 其他病因明确型只要指除以上三种明确病因分型外的其他少见类型。

如血凝障碍性疾病、血液成分改变、各种病因的血管炎、血管畸形、结缔组织病等。

1.2.5 不明原因型包括以下三种情况:证实有两种或多种病因,不能下最后诊断;辅助检查阴性,未找到病因;辅助检查不充分。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患者243例,其中后循环梗死86例,前循环梗死157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男70例,女16例。

随着年龄的增加脑梗死的患病人数亦增加,男性更明显;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见表1、2。

后循环梗死病例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其他病因。

见表5。

3 讨论3.1 青年缺血性卒中年龄、性别的分析本次调查共收集病例243例,其中后循环梗死86例(35.4%),所占比例高于以往研究的10~20%[4-8]。

青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分层不同,缺血性卒中的比例亦不相同[9-10]。

随着年龄的增加,卒中发病的比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本研究中,35岁以后发病比例明显增高,此表现在男性患者表现的更为明显。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性别的构成比也不相同[11-12]。

在去除各危险因素的影响后,男性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仍大于女性[13-14]。

本研究显示,81.4%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男性,稍高于国内外的其他报道。

除18~25岁年龄组外,其他各年龄段男性病例均大于女性患者,且年龄越大差距越明显。

3.2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构成的分析TOSAT分型以病因学为基础,将缺血性卒中分为不同的类型。

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有其特点,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外,尚有一些其他的病因,如卵圆孔未闭、风湿性心脏病、烟雾病、静脉窦血栓、大动脉炎、动脉夹层及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炎等。

所以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相对复杂。

本研究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分别是男、女性及18~25岁、36~45岁患者的首要病因;其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全部心源性栓塞患者中,卵圆孔未闭(PFO:Patent foramen ovale)病例占了50%,应予以重视,经食道超声可以提高PFO的检出率,临床工作中应将该检查作为明确青年人梗死病因的检查手段之一。

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在年龄小于35岁的后循环缺血的患者中,病因相对复杂,本研究中后循环系统的夹层动脉瘤发生率较高。

综上所述,青年人缺血性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所占比例相对更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仍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的常见病因;年龄小于35岁的青年后循环梗死患者病因相对复杂,应重视动脉夹层的相关检查;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女性多见,且应注意经食道超声等检查明确有无PFO。

参考文献[1] Feigin VL,Lawes CM,Bennett DA,et al. Worldwide stroke incidence and early case fatality reported in 56 population-based studies: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 Neurol,2009,8:355-869.[2] Johnston SC,Mendis S,Mathers CD. Global variation in stroke burden and mortality:estimates from monitoring,surveillance,and modeling[J].Lancet Neurol,2009,8:345-354.[3] 刘柳,何远宏,周英.青中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杂志,2007,10:57-61.[4] Adams R J,Albers G,Alberts MJ,et al. Update to the AHA/AS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troke,2008,39(5):1647-1652.[5] Sacco R L,Adams R,Albers G,et al.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troke:co-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guideline. Circulation,2006,113(10):409-449.[6] Albers GW,Amarenco P,Easton JD,et al.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ition). Chest,2008,133(6Suppl):630-669.[7] Ohira T,Shahar E,Chambless L E,et al.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Stroke,2006,37(10):2493-2498.[8] Petty G W,Jr Brown R D,Whisnant J P,et al.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Stroke,1999,30(12):2513-2516.[9] Schulz U G,Rothwell P M. Differences in vascular risk factors between etiological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importance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Stroke,2003,34(8):2050-2059.[10] Bin Jiang,Wen-zhi Wang,Honglei Chen,et al. Incidence and Trends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ree Large Cities.Stroke,2006,37:63-68[11] Kuller LH.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stroke,now and in the future. Epidemiol Rev.2000,22(1):14-17[12] BrownRD,Whisnant JP,Sicks JD,et al. Stroke incidence,prevalence,and survival:secular trends in Rochester,Minnesota,through1989. Stroke,1996,27(3):373-380.[13] Wolf PA,D’Agostino R B,O’Neal MA,et al. Secular trends in strok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e Framingham Study. Stroke,1992,23(11):1551-1555.[14] Sacco R L,Boden-Albala B,Gan R,et al. Stroke incidence among white,black,and Hispanic residents of an urban community: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roke Study. Am J Epidemiol,1998,147(3):259-26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