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主持或参加完成了 9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 作;主持完成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4 项。
参编 教材 2 部,内部教材 3 部;发表论文 40 余 篇。
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校论文奖1项
曾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三育人先进个人、山西省
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山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 人,并荣获山西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2001年)、华北工学院教学名师奖(2003年)等多 项荣誉。
故评价为A。
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年来,根据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材的要求,课程组对分析化学课进行了一 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主要措施与达到的效果有: (1)、在课程的教学体系上,分析化学课程组进行了大胆改革,将理论课与 实验课学时比例由原来的1.5∶1改为1∶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实现应 用型人材培养的目标。 (2)、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了 “单元教学法”,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简 单的“授、受”关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 动性。 (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增加“创新型”设计实验内容,模拟科研管理方法, 放手让学生从组队、选题、方案设计与实施到总结全方位的独立操作,使学生 真正体会到运用学习到的理论与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与乐趣。学生贴近了 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实现了实验教学由“验证理论型”向
实验教学中:全面推行“单元教学法”
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 “单元教学法”,按基本操作训练、综合训练和设 计性实验三个阶段要求编写了符合改革要求的实验 教材(已出版);加大了实验学时比例(1∶1); 在综合实验与设计性阶段,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天 “专题性开放”。并在学校教务处立项,对设计性 实验教学与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研究。
关爱每一个学生,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及同行的好评。。
故评价等级为A.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表1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队伍结构现状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承担的工作
毕业院校
贾素云
女
1946.07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理论及实验指导 北京理工大学
李巧玲
女
1965.05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理论及实验指导 北京理工大学
人
员
高艳阳
男
1967.03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理论及实验指导 北京大学
构
成
(
高建峰
男
1969.09
副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理论及实验指导 南开大学
含
外
聘
焦晨旭
女
1974.08
讲师
分析化学
主讲理论及实验指导 湖南大学
教
师
)
段红珍
女
1072.09
讲师
分析化学
实验指导
南京大学
李延斌
男
1979.09
助教
分析化学
助课及实验指导
“素质和能力培养型”的转变。
(4)、在对原有四大基础化学实验重新优化与整合后,编写的《基础化学实 验》教材,密切配合了实验课的教学要求,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教材内容与 编排上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5)、研制开发了分析化学CAI课件和“精品分析化学”课程的网络平台, 用于教学,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量,为“教”与 “学”的沟通融合,赢得了时间,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6)、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结构评分的方法,加强平时考核。理论课平时成绩 包括作业、测验、到课率、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实践课成绩包括平时操作、 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以及实验理论与操作考核等环节。由 此建立的考核体系,能多方位、较全面、较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学习状况。 (7)、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的资源,支持与指导学生兴趣小 组与社团活动。化工与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学生刘权兴、李不鱼、张少平等同 学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申请的发明专利,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近年来,主编规划教材《化工环境科学技术》 与
《基础化学实验 》两 部。在国家与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论文20篇,其中一级论文2篇。
作为骨干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奥克托今粒度 工艺研究”、“芒硝制碱新工艺研究”、“尼龙-11新 工艺研究”等,均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芒硝制碱 新工艺研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究成果三等奖。 6、贾素云:2007年获山西省教科文卫系统师德师风标兵; 7、高艳阳:2002年荣获优秀班主任、2003年荣获“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
中北大学; 8、高艳阳:获奖论文《改革考试方法,加强素质教育》,2002年,中北大学; 9、高艳阳:2001年山西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10、高艳阳:2003年荣获华北工学院教学名师奖; 11、高艳阳:2002年,山西省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 12、高艳阳,2003年荣获山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测定各类物质 的化学组成和质量分数。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学 会了多种仪器的使用与操作方法,而且要学会数据处 理的方法。分析化学中严格的“量”的概念与具有法 律效力的“仲裁”效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与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实际作 用。特别是通过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锻炼,不仅使 学生对学过的各种化学知识得到了综合的应用,而且 大大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与科学思维的能力,并在一 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8人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老教授1名,出国留 学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博士后1名,年富力 强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和较丰富教学经验的硕士1名,职称均为教授。 这些教师无论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相当突出的业绩。高级职称教 师的任课率达100%;此外还有1名刚刚参加工作的硕士1名,职称 为助教,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她正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学队伍平均年龄41岁。该教学团队的教师责任感强、团队和协 作精神好。根据课程需要安排有辅导教师,有计划的科学地培养 年轻教师,并取得了实际效果。总的来说整个队伍层次结构合理, 老中青搭配适宜,是一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教学梯队。
主持省教育厅21世纪教改项目 “工科化学实验课 体系创新与实践”与院教改项目“设计性实验教学与 管理方法研究”两项。获校教学成果奖两项
分析化学主讲教师:李巧玲,教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现代基础化学、固体化学 及应用、现代仪器分析等多门本科基础课程及硕士课 程。
中北大学
徐春彦
女
1966.02
高级实 验师
分析化学
协助及实验准备
太原化工学校
该课程教学组有8名成员(包括承担实验教学的人员) 职称结构:教授3人,副教授1 人,高级实验师1 人,讲师2人, 助教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在读博士硕士 各一人 年龄结构: 28~62岁 学缘结构:从其他学校或科研单位获得学历人员占7/8
教学研究成果 1、贾素云:2002年主编《化工环境科学技术》,获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贾素云:2006年主编《化工环境科学技术》,获兵工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3、贾素云:2002年主持“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获校优秀教改成果二
等奖; 4、贾素云:2003年荣获华北工学院教学名师奖; 5、贾素云:2005年“浅谈设计性实验”论文获全国化工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
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 ⑴ 课程责任人经常对青年 教师进行听课检查; ⑵ 定期组织检查组进行教学质量 的检查; ⑶ 经常组织相互听课; ⑷ 安排老教师对青 年教师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与教学管理活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无论 课堂教学还是实验教学,分析化学课组治学态度严谨, 教学效果普遍反映优良。同时还发表了高质量的教学 研究论文20余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该项评价等级A。
二、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
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进行了探索与改革,为了面向21世 纪,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授课时适当介绍一 些学生感兴趣的较前沿的科技动态和一些与现实生活密 切相关的化学科学,使得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加大;并 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在保证基础性的同时体 现了先进性。在维持经典教学观点的同时加入了现代的 教学理念。并且使得本课程的教学与有关课程的教学相 辅相承。
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评报告
中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分析化学课程组 2008年4月15日
一、教学队伍
1、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分析化学课程负责人:贾素云,教授,校教学名师 从事专业:分析化学;专业研究方向:水处理技
术。任太原市环境保护协会专家网专家。 先后主讲过本科与专科生课程7门(分析化学、仪
器分析、化工环境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概论、环境工 程监测等),研究生课程三门(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 术、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技术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主要研究领域:固相合成化学及其应用。主要在
纳米材料、多孔材料、变色材料等无机新材料的制备 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承担有 “ 金属氧化物纳米 粒子制备新技术 ” 等省级科研项目。
本课程组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师德为本、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 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了各自的教 学风格。课组几位教师都是系教学骨干,教学能力强, 教学经验丰富,在日常教学中均能以“学生为本” ,
(8)、课程组全体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日常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时 时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染教育学生,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当中。特别是抓 住实验课师生接触较多的机会,不仅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
通过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不仅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 也更新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教师有意识的将教学地位从“主导”到 “指导”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