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
2、按稻田养鱼沟溜坑凼类型划分 (1)田凼式及田池式 四川、重庆稻田养鱼普遍采用这种类型。 在田边或离田边不远处挖一大型鱼凼,其面积占 稻田的5—8%,深2—2.5m。凼口边缘筑20cm高, 20cm宽的埂,埂上留几个缺口;凼埂周围挖宽 40cm、深30cm深的环沟,并在鱼凼四周挖几条宽 60—100cm、深60—80cm的鱼道,直至田的最远 端。田中不再开鱼沟鱼溜。 春季插秧前,鱼种暂养在鱼凼中,人工投喂,秧 苗返青后打通鱼道,放鱼入田。 田池式与田凼式相似,只是小池面积较前者大, 占稻田面积10%,而深仅1.2—1.5m。
二、稻田养鱼的基本设施和类型
养鱼稻田的基本设施既要保证水稻的需要, 又要有利于鱼的生长;既能满灌全排,又 能保持一定的载鱼水体,并有防止鱼类逃 逸的拦鱼设施,做到稻鱼双利。 大面积的稻田养鱼区,要建设必要的戽水、 灌排水渠和涵闸等水利设施,做到
灌得进、排得出、降得快、避旱涝。
l、田埂的加高加固 目的是提高并保持一定水位,防止 田埂渗漏,有利于稻田养鱼提高产量。 养成鱼、中上层鱼比养鱼种、底层鱼要高。 加高、加宽的田埂要夯实,防止大雨冲塌 或漏水。 丘陵山区的养鱼稻田,在埂外要挖排水沟, 以便山水及时排出,防止漫田逃鱼。 一般丘陵地区田埂高40—50cm,平原地区 50—60cm,冬囤水田和湖区低洼 地则需80cm以上。
一、稻田养鱼的原理和优点
(一)稻田养鱼的生态原理
稻田养鱼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分为生物因子和 非生物因子两部分:生物因子由水稻、杂草、光 合细菌、浮游生物、水生昆虫、水生寡毛类和软 体动物组成;非生物因子指光、氧气、氮气、二 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在该生态系统中,水稻是主体,它不断将光能变 成化学能贮存起来。同时,田间杂草、藻类和光 合细菌也在进行同样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但这些生物不能供作人类食物。此外底栖动物和 田间昆虫也未被利用,而水稻害虫还威胁 着水稻的生长。
(一)品种选择 以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等吃食性鱼类为主,滤食 性鱼类为辅,实行多种鱼混养。 主要养鱼类有鲤鱼、草鱼、彭泽鲫、罗非鱼、乌 鱼、鲶鱼等,其它鱼作为搭配饲养的鱼类。 饲养食用鱼时,可按草鱼40—50%,鲤鲫20— 30%,鲢鳙20—30%搭配,或按鲤60—80%, 草鱼、罗非鱼和鲢、鳙鱼20—40%配养。 稻萍鱼养殖体系中,以主养罗非鱼效果最好。 鱼种最好单养,若需混养,品种3—5个为宜。成 鱼阶段可多品种混养。
(2)垄沟式(半旱式) 在稻田内起垄开沟扶埂,垄 上种稻,沟里养鱼的模式。 田角设一鱼凼为捕鱼用,田中央开一主沟, 四周挖围沟、主沟、围沟与垄沟相连。 垄宽52—105cm,沟宽40—50cm,深25—30cm。 起垄以南北向为宜,以免夏季当西晒时水 温过高,不利于鱼的生长。 垄上插秧行数取决于垄的宽度,可为4、6 或8行,宽窄行结合。如栽4行时,垄的两 边各栽两行窄行,中间留一宽行,行距约
田面积以0.3—3.0亩较好。
(4)宽沟稻田养鱼
在进水口一边的田埂内侧挖一条深、宽各
为1—2m的宽沟,面积占农田的5—10%。
宽沟的内埂高、宽为26×23cm,每隔3—5m
开一个24cm宽的缺口与稻田串通,以便鱼
在宽沟和稻田内子自由进出。
这种方式可以提前在春耕之前将鱼放在宽
沟内暂养,待早稻秧苗返青
为一沟槽,即沿稻田长边开挖深1m、宽2m的
沟,田中不再设鱼沟鱼溜。
这种沟槽面积小于常规鱼沟鱼溜,而容积
却增加近50%,同时水稻株数增加了,获
得稻鱼双丰收。
3、进排水口,平水缺及拦鱼栅设臵 (1)进排水口 进水口与排水口一般设在田相 对的两角处,进排水口的大小取 决于稻田面积和大雨时排水量。进水口应稍 高于田面,排水口与田面等高或稍低。 (2)平水缺 平水缺常与出水口合二为一,即在排水口 底部及两侧用砖、板石或条石等砌成。 宽度40—50cm,竖放平铺各两块整砖,平 铺砖始终与田间的水面相平.
后防鱼进入大田觅食。
3、稻萍鱼综合养殖 利用稻田部分水面养绿萍,以萍 养鱼,鱼粪肥田养鱼的种养类型。 绿萍是一种高产优质水生饲料和绿肥,能为水稻 提供养分,并能有效抑制水稻纹枯病、稻飞虱的 发生,减少氮肥和农药用量,降低种稻成本,对 鱼的生长也有利。 稻田养萍以细绿萍最好。 2月下旬至3月上旬整田放萍,用作水稻基肥。单 季稻绿萍作基肥的用量约2000—3000kg/亩,养 鱼稻田放萍的时间在插秧后5—7天,萍种用量 150—200kg/亩。 养萍面积不超过水面的80%。施肥以磷肥为主, 适当施钾肥。水稻种植以宽行密株方式。
亩产成鱼100—150kg的放养模式: 亩放草鱼250-300尾,规格为30-50g/尾; 鲤鱼或白鲳30-50尾,规格为15-50g/尾;
2、鱼沟鱼溜的设臵 是水稻施肥、喷农药和烤田时鱼的栖息地和捕鱼 时鱼的汇集处,也是高温季节鱼的避暑场所。 (1)鱼沟 鱼沟分主沟和围沟。
主沟开在田中央,一般沟宽45—50cm,沟深50— 60cm。不足一亩的开“十”字形,较大的田开 “丰”、“田”、“井”、 “目”字形主沟。主沟联 通注排水口,一般每隔20m开一条横沟,隔25m开 一条纵沟。 围沟又称环田沟,沟宽1—2m,深70—80cm,距 离田埂50—100cm,即约插2—4行秧的距离。田
4、搭棚遮荫
在鱼溜上空搭棚遮荫是稻田养鱼重要环节。 鱼溜位于田角或靠所田边的可种瓜、豆和 葡萄等,搭一矮架荫棚,鱼溜在田中央的, 可用稻草或别的材料搭荫棚。 在积雨面积较大的田块中养鱼,必须设公 共防洪沟,最好用石料砌成永久性防洪沟。 一般正冲田防洪沟宽1.0—1.2m,深1.2— 1.5m。
(3)拦鱼栅 拦鱼栅用竹篾、塑料、金属丝和树枝等编织而成。
栏鱼栅做成“⌒”形、“^”形,凸面正对水流。 鱼栅约比进水口大,通常宽90—100cm,高80— 85cm,上端要高出田埂10—20cm,下端嵌入田埂 下部硬泥土中30cm。 鱼栅孔径大小与鱼的规格有关:全长1.5—2.5cm 时,孔径0.2cm,全长3.3—16.5cm时,孔径则取 0.4cm。 在坑沟式稻萍鱼养殖中,排水口鱼栅为三层:内 外层是竹篾编的鱼栅,起拦污拦萍作用,中层为 拦鱼栅;进水口处二层,外层拦污,内层拦鱼。
(2)稻鱼轮作
指养鱼与种稻分开,种稻时不养鱼, 养鱼时不种稻的种养方式。 稻鱼轮作一般选择低洼田或畜禽危害严重、水稻 收成极差的田,在福建广东一带流行这种方式。
稻鱼轮作主要类型有:一稻一鱼制,即种一季早 稻,然后蓄水养鱼;二稻一鱼制,即按早稻、夏 花鱼、晚稻的顺序进行轮作;二稻二鱼制,在二 稻一鱼制基础上增加冬季养鱼,即在晚稻收割时 只割稻穗,留茬17cm以上,然后加深水位投放鱼 种;秧鱼轮作模式,即育秧与养鱼轮作,有一秧 一鱼制和二秧一鱼制等。
在稻田养鱼时,鱼可取食田间杂草、水稻脚叶、 昆虫(包括水稻害虫)、软体动物、水蚯蚓等,滤 食性鱼能摄食浮游生物和细菌等。
鱼的排泄物可作水稻的肥料,鱼呼吸放出的二氧 化碳是水生植物的碳源;鱼在水中游动增加了水 中溶氧并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杂食性鱼类觅食 时对土壤的搅动,起到了松土作用,有利于水稻 根系的生长。
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光合作用 放出的氧气有利于鱼的呼吸代谢。 稻田养鱼使水稻和鱼彼此受益。
(二)稻田养鱼的优点
1、有利鱼体生长
稻田水浅,水温昼夜变化大,溶氧高。若放养密 度适当,一般不会出现浮头现象,并且鱼病较少, 因鱼生长快,体质壮,抗病力强。加之稻田鱼种 密度小,水质又优于池塘,传染性疾病不易大发 生。
(二)鱼种规格和放养密度 1、放养规格 培养鱼种,则放养夏花鱼苗;若为培养大 规格鱼种,可放养3.3—5cm以上的鱼种。 培养食用鱼,应放养全长16—25cm的大规 格鱼种。 2、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与鱼种规格、沟溜坑凼的面积和 水稻种植方式有关。 沟溜坑凼面积大时,密度可大一些,鱼种 规格大时应少放一些。
2)中稻加再生稻养鱼 插秧时放鱼,中稻收 割时留多个节位,蓄再生稻,并保持田间较 深水位,有利于鱼的生长和安全越夏,同 时再生稻也能达到一定产量。 3)双季稻兼作养鱼 稻田种早晚两季稻,在早稻秧苗返青时就 放养鱼苗,早稻收割后晚稻插秧前这段时 间,鱼暂养在鱼沟鱼溜或坑凼中。可养至 第二年插秧前捕鱼。 双季稻田养鱼水稻产量高,但鱼产量比单 季稻田或中稻加再生稻田养鱼的低得多。
稻秧的栽插一般是采取条栽与边行密植相 结合、浅水栽插的方法来控制栽插密度。
常规粳稻的行距为7.5—8寸,杂交粳
稻为8—9寸;株距平均为4—4.5寸。
每亩稻田净面积栽插秧苗1.8—2.0万穴,
每穴5-6棵秧苗,每亩基本苗 保证在2万株左右,水稻的产
量一般每亩在500kg以上。
四、稻田养鱼放养技术
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
主讲:黄志秋
稻田养鱼系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水生动物资源、
昆虫,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 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 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 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双增
2、节省饵料
稻田养鱼在品种搭配上以草食性鱼和杂食性鱼为 主,以便充分利用水稻脚叶,无效分蘖、田间杂 草和动物性饵料,而人工投饵较少。
3、促进水稻增产
稻田养鱼充分发挥水稻和鱼 类共生互利的作用,获得稻 鱼双丰收。稻田养鱼对水稻的作用: 一是稻田的肥力和肥效提高了。 二是田中杂草大为减少,减少了肥料损失, 起到保肥作用。 三是水稻病虫害明显减少。 四是稻田养鱼,鱼类能起到松土的作用。 水稻产量比未养鱼稻田增加5-10%。
(3)流水坑沟式
将流水养鱼与稻鱼共生原理相结合。 在沿稻田水渠的田边或田中挖一条宽1— 1.5m、深0.6—1m的宽沟,占稻田面积4—8 %的宽沟,并用石或砖砌成永久性沟,延 伸到近田块1m处,沟与田间筑一小田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