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辩证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辩证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辩证疗法
(中医称为“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

崩与漏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互相转化,故概称崩漏。

属妇科疑难急重病证。

西医所称的功能不良性子宮出血,简称功血,可分无排卵与有排卵两型。

其中.无排卵型功血,其临床表现与崩漏相同者,归本病论治。

(一)诊断要点
1.崩漏的临床主证是阴道出血,其特点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以此为诊断依据。

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
出血量多,势急症重如山之崩,或淋漓累月如屋之漏:或崩中漏下交替,也可崩闭交替,伴见经色、经质的异常。

2.妇科检查,排除因子宫肌瘤,妊娠期出血、产褥期出血以及炎症所引起的如崩似漏的妇科病证。

必要时借助B超或尿妊娠试验,以明确诊断。

3.实验室检查血分析,以了解贫血程度和排除可能存在的血液病。

必要时,还可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

4.可借助功血的诊断方法。

如子宫内膜活体检查多数为增生过长,基础体温呈单相型,内分泌测定为无排卵改多等,可以更明确诊断为崩漏。

(二)辨证分析
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虚(肾虚、脾虚)热、瘀邪损伤冲任,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妄行。

由于崩漏失血耗气,病程日久,
导致气血、阴阳俱虚。

又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血。

故本病的发生常互为因果,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实错杂。

崩漏的主证是出血,故辨证时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舌脉及证候,辨其虚、实、寒、热。

崩漏虚证,虚中挟实证、
热证多,实证和寒证较少。

然而,即使是热,亦是虚热,非实热可比。

崩与漏亦不相同,久崩多虚,久漏多瘀。

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辨证的重要参考。

①如青春期崩漏,多肾虚或血热;
②育龄期崩漏,多肝郁或血热,更年期崩崩漏,则多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

③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又多挟血瘀。

崩漏的治疗,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撑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星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一般多采用补气摄血或同阳救逆逆。

也有滋阴固气止血法,常用独参汤、参附汤或生脉散,以塞流止崩;严重者须输血急救。

澄源,用于止血后调经治本,恢复月经周期,调经促排卵或善后调理。

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崩漏,治则也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青春期崩漏止血后后调周期,重在治肾;生育期止血调周期、促排卵,重在治肝肾:更年期止血善后,重在脾肾。

对于更年期崩漏,尤须重视,诊刮宫内膜病理检查,排除宫内膜癌。

(三)辨证论治
应分别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与止血后以复原、澄源为主不同进行辨证论治。

肾虚型
[证见]经乱无期,阴道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如崩,或崩崩与漏交替出出现。

经色鲜红,质稠。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多,心烦多梦,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发育不良。

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20克,鹿胶、龟胶各15克(烊化),党参30克,麦冬15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水煎服。

如阴虚火旺,去枸杞子、党参,加太子参30克、白芍20克。

兼有小腹痛,经血有块者,去二胶,加失笑散。

2,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l)滋阴固气汤(《罗元恺:论医集·崩漏》)
处方:菟丝子,山茱萸,党参,北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角霜,何首乌,白芍,续断。

水煎服,每日1剂。

(2)固肾摄血汤(陈慧珍《广西中医药》)
处方: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各12克,蒲黄炭、山茱萸各10克,菟丝子20克,续断、党参、黄芪各15克,海螵蛸18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脾虚型
[证见]经血非时妄行,崩中与漏下交替反复,经色淡而质稀,可有血块。

面色白,气短神疲,甚则两目昏花,面浮肢肿,四肢不温,舌淡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固本止崩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党参35克,炒白术20克,北黄芪30克,熟地黄20克,炮姜10克,当归12克,炙甘草9克,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何首乌20克,桑寄生20克,续断15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口3次。

(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同冲止崩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芪30克,白术、醋柴胡、陈皮炭、仙鹤草、甘草各10克,党参、荆夯炭—渗归、炒续断各15克,升麻4克。

水煎服。

独参汤:真:红参10N15克,炖服,每日1次
血热型
[证见]经血非时妄行,时崩时漏,淋漓不止,经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夹小血块。

面赤唇红,口干渴,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夜睡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自芍20克,山药30克,续断15克,黄芩15克,黄柏10克,甘草9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地榆30克,麦冬15克。

水煎服。

血热致崩漏虚热多,实热较少。

如属实热,可去续断、熟地黄、女女贞子,加焦梔子15克、生藕节30克、贯众20克,以清热凉血止血。

热邪伤阴耗气,失血亦伤阴伤气,故宜配适量以养阴益气之生脉散,以清热凉血,益气养阴,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见血热致崩,虚热、实热均有。

临床还有郁热或湿热之邪,导致血海不宁,崩漏不止者,当随证加减。

血瘀型
[证见]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暴下不止,继而淋漓不断:经色紫黑有块。

伴见下腹痛胀不适,或痛则下血有块,块出痛减。

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四乌贼骨一芦茹丸(《黄帝内经》)加减
处方:五灵脂10克,蒲黄10身克,海螵蛸20克,茜根15克,三七末3克(冲服),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益母草30克,党参30克,香附子10克,水煎服,
血瘀致崩漏者,临床并非少见。

必须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斑瘀偏寒者,可选用王清任少居腹逐瘀汤,以温经化瘀止血,收效甚佳。

长期崩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必须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2.中成药益母草流浸膏,每次10毫升,每口3次。

3.单方验方
(1)三七末3-5克,开水冲服,每口2-3次。

(2)化瘀理冲汤(张达旭《中医妇科验验方访选》)
主方:蒲黄炭15克,大黄炭佳6克,花蕊石10克,三七10克,茜根10克,血余炭6克,每日1剂,水煎服。

若属寒凝血瘀者,去大黄炭,加炮姜、艾炭、肉桂。

若兼气滞者,加白芍、橘核。

若腹内有包块,或疼痛较刷者,可加三棱、莪术。

出血后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分别恢复。

青春期、生育期妇女调周期促报排卵,肾、肝、脾三经同调,恢复正常3个周期。

更年期补脾调气血促康复、防复发。

(四)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1寸处。

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

具有减少血流的作用。

(2)取神阙、隐白穴,艾灸20分钟,血量可减少。

(3)艾灸隐白、大敦(双)20分钟。

2.饮食疗法
(l)血热者:取鲜藕适量榨汁饮。

(2)肾虚者:猪腰2个,杜仲30克,核桃肉30克,同煮,饮汤吃肉。

(3)
3,预防调护
(1)足对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有出血倾向的病者,应及早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崩漏。

(2)崩漏患者,应节制房事,
(3)饮食清淡为宜,避食辛热助阳或过于寒凉之品。

(4)暴怒伤肝,悲哀太过,五志过极化火,均足以导致崩漏,故宜调和情志,乐观随和。

更多治疗方法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回复【0】查看跟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