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第1课《诗经·卫风·木瓜》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1课《诗经·卫风·木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及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
2.木瓜、琼琚等象征意义及诗歌情意的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的关系,欣赏其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木瓜、琼琚象征的意义。
学习方法
展示板演式
课前准备
课前分配学生分组自学,朗诵展示,欣赏短文写作展示。
教学过程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2分钟)
男女之间有情有义,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手段让对方知道和体会到呢?这不但是现在年青人很关心的问题,在几千年前,这也是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木瓜》一诗,看我们的先人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从中体会爱情美好,还要通过富有诗意的途径去传达表现。
我们事先进行了分组学习,本节课分三部分,一是我们按所分小组进一步研讨诗歌内容,二是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三是进行总结评价,评选优秀小组。评价时采取捆绑式评价法,得分以小组为单位。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男子难以抑制获得心仪女子的心情,急于与人分享,直接告白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匪报也”,不是回报对方的“木瓜”,而是表达自己想“永以为好也”,“永”字表达的态度坚决果断,是寻找到“白头偕老”的伴侣的美好愿望和绝不变心的表白。
后面两章每章只换两词,“木瓜”换成了“木桃”、“木李”,“琼琚”变成了“琼瑶”、“琼玖”,同一种行为,同一种情感,歌咏一遍能尽抒胸臆,于是,略作变化,再三咏叹。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不论换什么词语,其实惟在于表意,具体的含义已经不再重要。因此,所换词语虽异但义全同,三章诗句从内容上看几乎没有变化,但却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纯用叙述。“投”原意为“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给予”的意思。“报”为“回报,回赠”之意。“琼琚”是男子佩在身上的美玉。诗歌开始两句,虽然没有点明谁是叙述主体,但从内容上可以确定,这是一首青年男子表达对心仪女子爱情的诗歌。“她送给我一只木瓜,我拿身上带的佩玉回赠她。”这种写法在《诗经》中属赋的写法,平和自然的叙述中透露出坚决执着。有人认为对方“投”来“木瓜”我就“报”以“琼琚”,以重报轻,其实,在这里“木瓜”和“琼琚”都已经不仅仅是具体的事物,而是蕴涵凝聚着诗中人物的情感的“信物”。当然,要想表达自己情感的深厚,必须用足以达情之物方可。正是“投”轻“报”重才足以达情。其实,在古代,有男女相互悦赏而女子以瓜果投掷所欣赏男子,如果男子也相中女子,即解所佩玉相赠以为信物的风俗。
学生聆听
让学生在与当今社会的比较中想象祖先们生活状况与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
二、新课学习
(35分钟)
(一)分组自学
学生分成三至四人小组,从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中各自挑选两至三个学习任务进行自学后的合作探究。(15分钟)
1.划分小组:全班按三至四人一组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1分钟)
2.选题学习:(教师出示参考学习题目)(14分钟)
《木瓜》教学设计
课文题目
君子于役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阅读新授课(展示板演式)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已经学习过《君子于役》。对《诗经》的内容和特点,又有新的理解,《木瓜》的内容与形式比较容易接受,学习难度不大,通过《木瓜》的学习,可对《诗经》风格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大学语文》(外研版)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主题为“理想·人生·情感”,本诗通过男子的口吻写自己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子,当女子向自己投以表达爱慕之情的“木瓜”(木桃、木李)时,将随身佩带的“琼琚”(琼瑶、琼琚),并真情告白“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全诗三章,每章只换两个词语,重章叠句的写法一唱三叹,反复咏唱。全用赋法,平实淡然,朴实厚重,《诗经》风格显著。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yū。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3.“木瓜”、“琼琚”象征意义
不是来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
她送我鲜桃,我拿佩玉来还报。
不是来还报,表示和她长相好。
她送我李子,我拿佩玉做回礼。
不是做回礼,表示和她好到底。
3.诗歌写法(形式)
诗歌表现周代青年男女之间相互中意,互赠信物以表达彼此相悦相亲的愿望与情感。诗六句三章,每章字数句式相同,仅在固定的位置调换词语,是《诗经》中重章叠韵写法典型。
⑷各小组根据诗歌内容或形式自行设计研讨题目。
(二)小组展示(20分钟)
教师参阅内容:
1.诗歌内容
⑴本篇选自《诗经》“卫风”,诗歌写青年男女互赠礼物以表达相互敬慕之意。诗六句三章,仅换六个词。对方给我“木瓜”、“木桃”和“木李”,我就回报对方“琼琚”、“琼瑶”和“琼玖”,只要对方“投”物于我,我即“报”玉于彼,所“报”何其厚也。本意不在“给”与“予”,目的在于“永以为好”的愿望。
本诗没有采用《诗经》常用的四言形式,而是采用“5535”的格式,虽无四言的严整,但三言五言错落有致,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强调,后世《阳关三叠》乐歌与其相似。
四愁诗
东汉·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学生自由朗读,互相讨论明确内容和情感基调。
引导学生学诗先读诗,感受诗歌内容把握感情基调,形成诗歌语感。
⑴速读全诗,理解全诗内容及感情(小组必选)
⑵亮点赏析:认真再读全诗,利用以前所学《诗经》有关知识,梳理全诗突出特点,挑选一点进行分析。(小组必选)
⑶你对本诗中男子在女子投以“木瓜”(木桃、木李)后即以所佩美玉相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⑵诗歌主旨
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
宋代朱熹《诗为好而不忘耳。”
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
2.参考译文
她送我木瓜,我拿佩玉来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