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结课论文
之浅谈书法临摹
书法临摹是提高对书法艺术认识、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
书法是国粹,是中国人最自豪的传统艺术。
千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一笔一划的浑然天成。
但是在书法产生到繁荣的历史阶段中,从文字与实用的角度来理解认识书法的文人学士,远远要比专门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理解的书法家多得多。
诚然,在此之前,在中国,唯有毛笔是公认的书写之物,可书写与书法截然不同,文人学士用毛笔书写下抒意敞怀之字句,便以为是墨宝,是书法,但事实绝不如此。
不同知识层面的书法爱好者,面对同一件书法作品,观赏的角度都有所不同,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的视角反差和审美要求,其比例差距大体同于古代。
这是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折射。
这些现象,也基本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走向。
在我们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老师都会让我们仔细观察书法家下笔的每个细节,然后,让我们慢慢推敲着临摹。
这种书法临摹,对被临摹的范本选择,对临摹过程的规范要求,都相当具体、严格。
虽然,我们做的不是那么完美,但是我觉得通过这种书法临摹,或者说只有通过这种仔细推敲之后具体严格的临摹才能真正认识、体会与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之所在,才能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同一书法作品样式所带来的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差异。
从文化知识的角度分析,仅凭理性认识,就可获取。
而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理解,仅凭理性认识还不够,还得通过观察、揣摩,并经过临摹实践的体验,方能感受到古人在书写,或在创作某一作品时的情感、韵致及其艺术内涵。
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临摹有三个阶段,即实临、意临和背临。
我个人认为实临是基础,它能够为以后的博采提供扬弃的标准,因而也是最为关键的。
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曾对王铎
早年的阁贴临书有这样一个评述“如灯取影,不失毫发”。
“如灯取影”以字面含义来理解,似乎与复制、拷贝意思相近,灯下取影显然是形容临摹过程中对范本点画形廓把握的精准无误。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临摹标准,人们对它的取舍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
持否定态度的人以“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他神”和“吾神”的相互独立来强调艺术个性的张扬,认为“如灯取影”不足取,它无非就是文人笔下的渲染和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罢了,他们认为对于练习书法的人而言,临摹无需苛求点画的形似。
但我认为,“灯下取影”的对象是为历史所检验,为人们所公认的经典,能做到“灯下取影”般的精准固然很难,但却必须是我们努力追求和认真实践体验的目标。
将书法临摹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话,理解为照着具体的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来临摹书写,把其分解为临和摩两种形式,顾名思义,临即对着原作棋仿,摩是把纸放在字帖上照着描画。
姜夔在《续书谱》中对书法的临摹作过这样的评判和分析:“临书易失古人位工,而多得古人笔意,幕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幕书易忘。
”这里对临和摩的优劣和得失,作了概括性评析,说明临、摹两种方法,各有得失。
学书者必须将临摹并用,傲到优势互补。
从次序上说,应当是先摹后临,先形后神,先象后意,方能进人形神并茂、意象共存的境地。
否则就会出现无形无神、无意无象、以我为核心的“自我”书体。
摹是临的基础,临是摹的高级阶段。
摹是为了准形,临是为了在准形的基础上求神。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在书法临摹中存在的一个严重误区,即对“形似”和“神似”辫证关系的误解。
书法艺术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书法的形态表达创作者的情感,书法临摹是获得书法形和神的惟一通道。
形神的全面获取是书法学习的目标追求。
形和神的和谐统一是书法艺术价值的全面实现.形神兼备,谓之日书艺佳作。
有形无神,不谓佳作。
形为神之载体,无形就不会出现书法作品,无形则无神。
因此,在书法临摹中必须重视形的创造和确立。
任何以“神似”、“意临”等来掩盖临摹不准形的书法临摹习惯,都是应该摈弃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历代书法大家的
“意临”和“神似”,都是建立在“准确”地临摹和“形似”的基础之上的。
有些书法大家,在已经获取了丰富的书法语言之后,为了继续拓宽书法的风格面目,可能会对某一书体作一有意识的“意临”尝试,但这种不求“准形”的意临,是有其明确的特殊的学习目标的,但是像我们这种初学者,实在不适宜轻易尝试。
对于我们而言,首先追求在实临基础上面的提高与积淀,得到一定的形似,并在其中体会古人或现在书法家在创作该书法作品时的心境与想法。
在这之中,慢慢找寻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体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书法欣赏之道。
以上,仅为我个人在这一学期之中的感悟与体会。
感谢老师这一学年对我们的指导,让我彻底了解了书法与书写区别。
编号:216
学号:N121004118
姓名: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