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一)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提出“童心”说的明代学者是()(1分)A:李贽B:袁宏道C:金圣叹D:叶燮2、宣称作者之死是现代文学阅读活动起点的是()(1分)A:约翰·巴思B:科勒C:罗兰·巴尔特D:詹姆逊3、“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出自()(1分)A:泰勒《原始文化》B:弗雷泽《金枝》C: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D:维柯《新科学》4、以诠解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方式是()(1分)A:印象式批评B:诠释式批评C:评点式批评D:随意式批评5、刘勰说的“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指的是()(1分)A:文学风格的独创性B:文学风格的稳定性C:文学风格的多样性D:文学风格的审美性6、主张和提倡“陌生化”观点的是()(1分)A:接受美学批评B:俄国形式主义批评C:结构主义批评D:社会批评7、按照福斯特的分类,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属于()(1分)A:扁平人物B:表意型人物C:圆形人物D:典型人物8、说“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对于性格在叙事文学中的重要性进行高度评价的哲学家是()(1分)A:康德B:费尔巴哈C:黑格尔D:谢林9、“移情说”的提出者是()(1分)A:苏珊·朗格B:里普斯C:克莱夫·贝尔D:布洛10、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长度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被称为()(1分)A:时差B:时距C:时滞D:时段11、索绪尔把语言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
他认为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而言语则是()(1分) A:信息B:系统C:知识D:口语12、西方对文艺理论的贡献是()(1分)A:意象B:意境C:典型D:性格13、戏剧起源于()(1分)A:史诗B:宗教C:神话D:巫术14、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1分)A:没有音乐感就不能听音乐B: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重要性C:要加强音乐教育D:音乐美并不客观存在15、提出“气盛言宜”的是()(1分)A:杜甫B:柳宗元C:孟子D:韩愈16、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是()(1分)A:老子B:孔子C:王弼D:庄子17、“距离说”的提出者是()(1分)A:姚斯B:爱德华·布洛C:英加登D:伊瑟尔18、“韵味说”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认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是()(1分) A:王国维B:陆时雍C:王昌龄D:司空图19、文学作品指的是()(1分)A:文学文本B: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文本C:读者已经阅读的文学文本D:文学语言20、英加登认为“形而上特质”只有某些文本才会具有,而这些文本指的是()(1分) A:“恐怖的文学”B:“荒诞的文学”C:“伟大的文学”D:“经典的文学”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在叙事性文学文本中,故事中的典型行动序列有()(2分)A:首尾接续式B:前后接应式C:左右并联式D:中间包含式E:中间埋伏式22、郑板桥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是()(2分)A:纸上之竹B:自然之竹C:手中之竹D:眼中之竹E:胸中之竹23、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是指()(2分) A:审美的方法B:哲学的方法C:实际的方法D:科学的方法E:理论的方法24、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是()(2分)A:接续B:同化C:顺应D:违逆E:接受25、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有()(2分)A:内指性B:陌生化C:音乐性D:熟悉性E:规律性三、文字题(共11题,共70分)26、名词解释:文学风格(3分)27、名词解释:文本(3分)28、名词解释:概略(3分)29、名词解释:艺术变形(3分)30、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5分)31、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是什么?(5分)32、结合具体的文学文本,说明文学文本的三个基本层次。
(5分)33、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有哪些?(5分)34、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文学接受形成的主客体条件。
(12分)35、运用有关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理论来分析阿Q的人物性格。
(12分)36、结合具体作品来阐述文学形象所唤起的美感形式的具体表现。
(14分)1101-全国-文学概论(一)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考点】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答案:A解析: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童心”说,强调诗人应该用“赤子之心”去感受世界。
2、【考点】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答案:C解析:罗兰·巴尔特宣称作者之死是现代文学阅读活动起点。
3、【考点】巫术说答案:A解析:泰勒在《原始文化》第四章中认为:“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这是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信仰。
4、【考点】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答案:B解析:诠释式批评:以诠解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方式5、【考点】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刘勰说的“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指的是文学风格的多样性6、【考点】文学流派的产生答案:B解析: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主张和提倡“陌生化”观点7、【考点】“圆形”人物答案:C解析:“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8、【考点】“性格”人物答案:C解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在现代叙事文学理论中,性格问题是一个中心问题。
9、【考点】体验与文学答案:B解析:里普斯是“移情”论的创立者。
10、【考点】次序和频率答案:B解析: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长度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11、【考点】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答案:A解析:索绪尔把语言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
他认为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而言语则是信息。
12、【考点】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答案:C解析:西方对文艺理论的贡献是典型13、【考点】剧本的形成答案:B解析:戏剧起源于宗教的祭祀仪式。
14、【考点】文学活动答案:B解析: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句话说的是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重要性15、【考点】文化素养答案:D解析:韩愈曾提出“气盛言宜”的观点。
16、【考点】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答案:D解析:《庄子▪外物》明确地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17、【考点】接受者的审美心态答案:B解析:爱德华·布洛在20世纪初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距离说”18、【考点】韵味无穷答案:B解析:明人陆时雍认为,“韵”是意境的生命,“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19、【考点】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答案:C解析:文学作品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20、【考点】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答案:C解析:英加登认为“形而上特质”并不属于文学文本必有的层面构造,而仅仅在“伟大的文学”中出现。
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考点】叙述逻辑研究答案:ACD解析:在叙事性文学文本中,故事中的典型行动序列有首尾接续式、左右并联式和中间包含式22、【考点】艺术传达答案:CDE解析: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曾描述过自己作画的经验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虽是讲绘画创作,但与一切艺术创作,包括文学创作是一个道理。
23、【考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答案:ACE解析: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24、【考点】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答案:BC解析: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是同化和顺应25、【考点】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答案:ABC解析: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有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三、文字题(共11题,共70分)26、【考点】风格的定义答案: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7、【考点】文本与文学文本答案: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28、【考点】次序和频率答案:概略是指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粗略叙述。
29、【考点】艺术构思答案: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30、【考点】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答案:①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②创作动机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内容;③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31、【主考点】哲理性【副考点1】象征性【副考点2】荒诞性答案:①哲理性;②象征性;③荒诞性;④求解性。
32、【考点】文学文本层面答案: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没有这种存在方式,就不可能有文学。
作家的写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而读者的阅读则首先必须借助这种语言组织。
因此,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2)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
文学形象系统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处在核心层面。
这一层面既离不开文学语言组织,又规定着文学意蕴世界。
(3)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这一层面依存于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语言组织。
33、【考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答案:①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②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③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的。
34、【主考点】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副考点1】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副考点2】接受者的审美能力答案:文学接受形成的主体条件:(1)文学接受者的素质: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以及接受者的审美能力等。
(2)接受者的接受心境:接受者的兴趣、审美心态以及对话愿望等。
文学接受形成的客体条件:(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35、【考点】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答案: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这是因为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