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简答题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来仿古文章中使用的语言。
言文脱节现象:随着社会和思维的发展,口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发生了变化,而书面语却一直在模仿先秦文献语言,并视之为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正统书面语,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称为言文脱节现象。
2汉语的历史分期:(一)上古汉语先秦至汉(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三)近古汉语宋至民国(四)现代汉语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2.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的定义,班固顺序(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3.如何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一)通假字:古汉语书面语中,本有其字,却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
(二)古今字: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了一对“古今字”。
(三)通假关系称为“某通某”,古今字的关系称为“某同某”(四)古今字产生时间有先后,通假字与本字需同时存在4.假借与通假的异同:同:假借和通假就它们都是“借字标音”这一点上来分析,是相同的。
异:(一)假借是六书之一,假借本无其字,间接造出新字(二)通假本有其字,是在句中用音同、音近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不造成新字5.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同: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异:(一)从产生的原因看,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古字”兼职过多,后来统专造“今字”以减轻“古字”负担,避免交际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混淆;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们记录语言时用了构思不同的造字方法或为了书写的美观(二)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字”产生于“今字”之前,是异时的;不少异体字的产生可以认为处于同一个历史平面上,是共时的。
(三)从读音上看,古今字之间读音相同或相近,异体字之间的读音则完全相同(四)从意义上看,今字的意义是古字多项意义中的一项或几项,今字一产生,则古字、今字就大致各司其职,不再混用;异体字间的意义则完全相同,正因如此,异体字之间具有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的特点6.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一个词在其初产生时所具有的意义引申义:随着社会的应用、人的思维的深化及心理上的联想等在不断变化,从词的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探求词本义的作用:词的本义不仅是深刻理解词义的基础,也是辨明某些同字异词现象的基础。
词义的引申方式:(一)连锁式引申:是单向的,引申义都只与自己相邻的两个意义有直接联系,而与其他相隔较远的意义差别较大。
例:“绳”本义是“绳索”;木工用的墨线是绳做的,引申为“绳墨”;木料被墨线弹过就直了,引申为“正直”;若有不直,应使之直,引申为“纠弹”;纠弹后仍不直,就须惩办,引申为“惩办”。
(二)辐射式引申:是以某一意义为引申中心,向四面辐射引申出众多不同意义的词。
例:“首”都是以其本义“人头”为中心向外辐射引申的。
“首”是“人头”,引申为所有动物的头,当然包括“龙头”;“人头”对人类来说最重要,所有引申为“首要”;“人头”处人的最高部分,一群体的领头人地位高于他人,所有引申为“首领”;由“人头”引申为低头认错,所有“首”又有“自首”义等等。
(三)综合式引申:是连锁式和辐射式引申两种词义引申方式的交叉综合。
例:“归”古代认为女子出嫁到夫家是真正回到家,所有由“女子出嫁”引申为回家;又,女子出嫁,有了归属,所有引申为“归属、依附”。
以“回家”为中心辐射式引申出三个意义:由“回家”引申为“归还”;回到家,是一阶段的终止,引申为“终”;古人认为人体死亡,是“归其真宅”,所以又引申为“死”。
以“归属、依附”义为中心又辐射式引申出好几个意义:大量的事物一起“归属、依附”,引申为“汇集”;将某事自上而下归属则引申出“委任”;因有罪而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归属,引申为“自首”;归集而不散失,引申为“藏”;因能使人归属、依附,值得称道,引申为“称许”;归属之心迫切,引申为“归趋”。
7.古今词义的异同同:基本词汇的意义古今基本相同(马牛羊山水日月);少量一般词汇的意义古今完全不同异:大量一般词汇的意义古今词中同中有异(一)词义的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
例:“江”本是长江的专称,现泛指“大河”;“睡”古义是坐着打瞌睡,今义是“睡觉”、“进入睡眠状态”。
(二)词义的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的范围中。
例:“金”古义是金属,今义缩小为“黄金”;“瓦”古义指一切陶制品,今义缩小指盖在屋顶上的瓦片。
(三)词义的转移:指词义由古义转移到今义后,古义的范围和今义的范围互不包括,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联系。
例:“兵”古义是武器,今义是“军人、军队”;“荤”古义指气味、滋味都较有刺激性的葱姜蒜一类蔬菜,今义是鸡鸭鱼肉等食物。
(四)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指某些词义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但词的褒贬倾向有改变。
例:“爪牙”本指得力的武将,是褒义词,今义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谤”先秦时代的主要意义是“议论”,无所谓褒贬,今义为“诽谤”,是贬义词。
8.宾语前置的现象:(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前面。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二)疑问代词如果跟某些介词(乎、由、自、以、用、与、为等)结合,那么大都置于此类介词的前面。
“彼且恶乎待哉?”(三)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往往置于动词的前面。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四)宾语通过助词“之”或是“是”等的帮助置于动词之前。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五)宾语与介词“以”结合时,往往置于“以”的前面。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省略现象:(一)承上省,“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二)探下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9.词类活用现象:(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比喻,相当于有介词“像……”、“如同……”。
例“豕人立而啼。
(2)表示依据,相当于有介词“按照……”、“依据……”。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表示处所,相当于有介词“于/於”。
例“童子隅坐而执烛”(4)表示使用的工具和方式,相当于有介词“以”、“用”。
例“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
例“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及物动词用作使动。
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1)主语为宾语施行动作行为。
例“文赢请三军。
”(2)主语向宾语施行动作行为。
例“请绝颈以白晏子。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四)名词做动词:(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名词不活用用作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五)形容词用作动词:(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即形容词用作及物动词。
例“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4)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六)其他此类的活用:(1)数词活用为动词,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代词活用为动词。
例“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3)叹词活用为动词。
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10.判断句:确认判断对象是(或不是)谁或什么的句子主要形式:(一)判断对象+名词性结构,“今秦,万乘之国。
”(二)判断对象+名词性结构+“也”,楚,天下之强国也。
”(三)判断对象+“者”+名词性结构,“兵者,不祥之器。
”(四)判断对象+“者”+名词性结构+“也”,“南冥者,天池也。
”(五)判断对象+“非(匪)”+名词性结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六)判断对象+“非(匪)”+名词性结构+“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七)判断对象+“者”+“非(匪)”+名词性结构+“也”,“尧舜者,非生而具者也。
”11.被动句:对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当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时,称为被动句。
表示方法:(一)完全依靠语言环境来表示,而不借助于介词和助词。
“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二)借助介词和助词来表示:(1)动词+“于(於)”、“乎”+施事者,“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履。
”(2)“为”+施事者+动词,“不为酒困。
”(3)“为”、“被”、“见”+动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4)“为”、“见”+动词+“于(於)”、“乎”+施事者,“胥之父兄为戮於楚,欲自报其仇耳。
”(5)“为”+施事者+“所”+动词,“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6)“为”+“所”+动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