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院(部)名称:数学与统计学院***名:***专业:应用数学学号:**********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摘要存在主义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德国,繁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法国,萨特堪称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

“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存在主义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它压制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传人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使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

当今社会,各种教育思潮相继涌现。

存在主义作为现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一种代表形式,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领域中也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潮,它以研究人为重点。

由于存在主义提倡对人的个体性、主观性的重视,因而很难形成统一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

然而,作为哲学重要内容的存在主义,对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存在主义批判萨特教育思想基尔凯郭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曾经存在过。

这个故事今天讲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时代的文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地步,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它自己陷入克尔凯郭尔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我们可能明早醒来发觉自己死了,却从来不曾触及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根。

存在主义者正是对这种现代处境的一种哲学上的反应。

存在主义不应当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一时流行的风尚,也不只是一种战后时期的哲学情绪,而是直接存在于现代历史主流中的人类思想的一项主要运动,承担了西方思想中的一个根本变革:哲学的中心议题从启蒙主义式的无往不胜的理性转变为单个人或个体独有的经验,这单个人或个体情愿吧自己摆到他的文明的最重大的问题面前接受挑战。

另一方面,存在主义也反对对人作简单化的理解,力图掌握整个人的形象,尽管为此它也必须去揭露人的存在中的一切黑暗和可疑的东西。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作为现代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萨特说,“我们关心着人”,鼓吹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存在先于本质”,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号召人们“远离俗众”,返回个人,强调每个人要过“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人“冒尖”,不要“与众相同”,要“与众相异”等等。

应该说,萨特的这种号召人“找回自我”、崇尚个体自由的精神,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人被异化为“非人”的恶劣现实环境中,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的,但他极力宣扬的这种片面的个人特殊论,归根到底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唯我论”,容易导致人的悲观、堕落、胡作非为,甚至演变成无政府主义。

在萨特的观点中,人的存在是“具体化的存在”,即人是“作为个别的人而独立自主”,“你不是别的甚么东西,你就是你的生活”,“人总是在造就之中”,人的实在实际上是“虚无”,人的生存过程就是“虚无化”的过程,人的过去是过去了,成了虚无;人的未来还不知道是什么,也是虚无,“人的出生是没有道理的,人的死亡是没有道理的”,总之,“人是虚无”----存在主义由于把个人的特殊性过于片面化、绝对化,导致了虚无主义的结论;它鼓吹个人的心理体验,盲目的意识冲动,纯粹的偶然性,神秘的自由意志,把人和世界都归之于“虚无”,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认识和知识,从而认为“存在不能还原为知识”,陷入了不可知主义。

萨特发挥了存在主义的辩证法思想,被西方哲学家们称为“精明的辩证法家”。

但萨特的辩证法是主观主义的辩证法。

依据萨特的观点,”自在”(外部世界)与“自为”(作为人的意识的人的实在)是根本不同的。

“自在”只是“是”,而不是“存在”,它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存在的目的性,没有自我变化,因此它自身绝对等同,不包含任何否定,正因如此,“自在”是反辩证法的王国,“自在”的唯一功用,是消极地等待人的创造力量。

“自为”是人的意识和人的实在。

如果说“自在”的存在规律是同一性原则或无矛盾性原则,那么“自为”的存在规律则是与自身永不符合的原则,即矛盾原则。

萨特认为,辩证法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否定,就是一种自我选择活动。

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

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

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

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

”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

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二、存在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存在主义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有较多的反映。

由于现代存在主义的著名哲学家,都是名噪文坛的作家,他们其中有些人,例如萨特和加缪又都是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者,所以,存在主义在我国的文艺界就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我国的青年不仅从他们的作品中受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而且我国的一些青年作家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受到了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影响。

如: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杨月月与萨特至研究》、电影《人生》等等。

(1)有利影响第一,存在主义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它压制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传人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使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诸如,“科技以人为本”的口号广泛流传,“人是最重要的”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使人们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把人放在重要地位。

第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和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理想和信仰的失落,对传统价值和信仰产生动摇、迷茫,以致出现精神空虚。

”所以,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

存在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社会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关注人的存在境况,注重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显现,从而既获得广泛传播的社会支持,同时也唤醒专制和神权笼罩下的个体本位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增强,张扬个体价值,对于打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提倡个人靠“自我的奋斗”达到“自我实现”。

这一观念对那些自我意识淡薄、自主性差、依赖心强的人们有激发刺激作用,促进他们转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开拓精神。

”而且,这种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冲破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推进了改革进程。

”2、不利影响第一,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容易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向极端个人主义。

存在主义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提倡“依靠自己奋斗”的“个人至上”的人生态度,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例如,在萨特的所有观点中最吸引青年的是“个人奋斗、个人自由”的主张。

此外,“存在先于本质”、“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人是他自己志愿变成的人”、“自由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他人就是地狱”等观点也颇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

但是,过分强调个体的“纯粹主观性”,忽视了人的客观性、社会性的一面。

把人的存在归结为孤立的、抽象的个体的存在,片面强调人的行动和创造。

这大大削弱了主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必要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社会集体起着瓦解作用,最终“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

三、存在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对存在主义视角下形成的各种教育思想,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评价方式。

首先从积极方面来看。

(1)存在主义视角下形成的教育思想在师生观上的见解是一种进步。

主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并且都是教育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要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形成独立的个性与人格。

而且,提出的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体现了存在主义中对人的重视,把人当作活生生的自由个体,而不是一种无生命的存在。

这是值得学习与推崇的。

(2)存在主义中对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重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对学生的尊重。

因为传统教育中学生都是出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而这一方法的运用,使得学生能更好的自由选择,更好的接受教育内容,完善自我,真正的成为他自己。

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彼此的思想都能得到升华。

(3)存在主义在对道德教育的见解上,也很有借鉴意义。

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把真实的社会呈现给受教育者,包括善与恶、美与丑。

这与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有所不同的。

而这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符合现实的价值观、世界观,有助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真实,增强他们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参考文献[1]何仲生,项晓敏.欧美现代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车铭洲.批判存在主义对辩证法的理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4]徐崇温,王克千.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