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新时期学校合唱的认识

浅谈对新时期学校合唱的认识

浅谈对新时期学校合唱的认识
汾口镇中章秀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最富有立体感音响效果,且最善于表达人们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

它能训练学生对多声部作品的听觉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可以说合唱教学是提高我国少年儿童音乐素质,使其成为有全面歌唱修养的人才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

所以,加强合唱教学必定会成为当今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然而,我一直认为,合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因为合唱教学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歌唱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音乐知识。

可以这样认为,学生若能演唱多声部的合唱,表明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

虽然农村学生的音乐基础确实是不太好,但他们的热情并不少。

所以我对初中音乐合唱教学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得到了一些体会如下,希得指教:
一、由合唱欣赏入手,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在合唱训练中,让学生多听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合唱作品,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

二、设计发声训练
认知性学习主要体现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认知。

就目前教改现状而言,首先要求教师把握自我建构认知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自主认知性学习过程中,做到科学认知,同时提高音乐知识和歌唱技能。

要明确合唱教学的目的,挖掘合唱训练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做到科学认知,同时提高音乐知识和歌唱技能。

如: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音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练习。

对于合唱教学,它是保障合唱效果的基础。

它的练习目的有多种,如:学习某种发声方法;解决某个吐字行腔;或针对合唱演唱方法统一等等的练习。

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项教学内容,受教学时间、学生自身音乐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合唱表演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取决于发声练习水平的高低。

教学实践告诉我:合唱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发声练习的目的,科学设计发声练习,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情绪活泼欢快,要求学生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

针对这一要求,我设计如下发声练习
2/4
5 5 5 0 ︱ 5 5 5 0 ︱ 5 4 3 2 ︱ 1 0 ︱
嘀嘀哒嘀嘀哒嘀嘀哒嘀哒
1 3 5 3 ︱ 1 3 5 3 ︱
2 5. 6 7
..︱ 1 0 ‖
嘀嘀哒嘀嘀嘀哒嘀嘀嘀哒嘀哒
这条发声练习,通过科学的设计,既明确了歌曲风格,又突出了合唱训练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挖掘合唱训练中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在科学认知中提高了音乐感受能力和歌唱技能。

三、加强基本功训练
加强音准、节奏训练和咬字、吐字训练,以打好合唱基础。

训练时,要求学生分声部唱准音,进行听辩和模唱训练,最后模唱旋律。

要求学生演唱时能听到另一声部的音高。

做到声部的和谐统一。

熟练的咬字、吐字技巧,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生动形象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声富有感染力。

所以在合唱训练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咬字、吐字方面的训练,及时纠正一些方言中不正确的发音,从而使合唱获得最佳的演唱效果。

四、创设意境,以情感知
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境、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

加之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幻,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的对比组合,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

为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创设一定的意境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创设适当的环境气氛,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教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首先让学生看课本上一幅描绘美丽而辽阔农村新貌的画面说一说,以此激发他们进行想象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

再以学生自己家乡变化为主题让学生讲述党的致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体会。

加上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它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彩画,把祖国的大自然描绘得引人入胜。

接着再让学生有表情的朗读一遍歌词,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了,由此唤起了他们从小热爱美丽的祖国,长大开发丰富宝藏的愿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

通过学生的直接朗读,声音轻重缓急,语言的抑扬顿挫与歌曲所要表现的无边的田野,翻滚的稻浪,翱翔的雄鹰等形象十分吻合,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使作品的内在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挖掘。

五、研究性学习,探究合唱作品内涵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为学生创设问题,使学生以问题为载体,根据个人的不同理解和实际感受来运用已知的音乐知识完成课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音乐表现的开放性,倡导音乐表现的探究性、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如:歌曲艺术处理。

“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间”这是贝多芬的一句名言。

它深刻的揭示了音乐艺术处理的重要性。

通过合唱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会到歌曲的内涵,是合唱教学的目的之一。

如歌曲《我们走进十月
的阳光》,歌曲演唱要求亲切而充满幸福感,速度中庸。

针对歌曲艺术处理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
1、歌曲速度可否加快;速度加快后情绪有何变化;
2、歌曲演唱方法随速度、情绪的变化而如何改变;
3、歌曲演唱过程中,如何运用合唱的表现手段;
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集思广益,经过一段时间后,歌曲艺术处理定型:首先速度由每分钟92拍,加快到每分钟120拍;其次唱法由“连音唱法”改为“连、断”结合;合唱表现手段由原来的“齐唱、二部合唱”改为“领唱、对唱、二部轮唱、二部合唱”。

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尽管研究结果形式各异,有的甚至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而这种在科学研究中的“连锁现象”的产生,不正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吗?
六、对队员的激励
在合唱训练中我还特别注意对队员的激励。

激励的方法包括:语言表扬、笑容和手势等。

比如,在某一处表现的特别好的时候,为了不让歌声停下来,我会面带笑容的向他们竖起大拇指,队员们心领神会后会得到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声音会更加和谐。

另外,在一个段落结束后,我都会及时总结得失,多表扬少批评。

使队员们始终在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下进行训练,收到的良好的效果。

合唱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艺术,它必须经过严格而科学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虽然困难,但不是不能够走出困境。

只要我们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对学生正确引导、科学训练。

我相信,随着音乐学科的教育重要性逐步提高,教学环境、设备的逐步完善,我们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会走向一个新的天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