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艺术特性

影视艺术特性

第四章影视艺术特性第一节画面一、影视画面的符号性影视画面这种艺术符号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两个基本特征:1.再现性2.表现性二、影视画面的镜头元素1.景别大特写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大远景2.焦距3.镜头运动推、拉、摇、移、跟是镜头运动的5种基本形式4.角度平视镜头俯视镜头仰视镜头三、影视画面的造型元素1.构图构图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主体——构图的中心、陪体——主体的陪衬物、环境——主体或者也包括陪体所处的环境。

构图类型构图原则2.光光的质量光的方向光的亮度光调3.色彩色彩的配置:色彩的变化:色调:四、场面调度第二节声音一、人声1.人声与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塑造2.人声与影视作品整体艺术风格的创造3.人声与画外空间的创造二、音响1.音响还原逼真感2.音响刻画人物3.音响表达情思4.音响创造空间三、音乐1.抒发感情2.参与叙事3.展现环境4.创造节奏四、声与画声画同步和声画分离声画同一和声画对位“静默”第三节蒙太奇一、蒙太奇的功能1.叙述故事2.表达情感3.阐述思想4.创造风格二、蒙太奇的类型和特征1.平行蒙太奇2.交叉蒙太奇3.重复蒙太奇三、长镜头1.叙述的完整感2.表意的丰富性3.画面的开放性第四章影视艺术特性影视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用声音和画面的运动组合所形成的视听语言将观众带进了逼真与想象合一的审美世界。

因此,如果说文学的艺术特性体现在文字上,绘画的艺术特性体现在静态的画面造型上,那么,影视的艺术特性则体现在运动着的画面、声音以及完成画面与画面、画面与声音组合的蒙太奇之中。

第一节画面一、影视画面的符号性影视画面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在感光胶片(电影)或磁带(电视)上,最后在银幕(电影)或屏幕(电视)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影视画面利用人类的视觉心理及生理特征(视觉暂留原理和透视原理),将一个二度的由静止画面构成的平面视觉形象转化为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运动图像。

影视画面尽管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知,但它并不是客观的物像,而是借助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为了一定的目的和按照一定的规律,将现实物像进行记录、改造、加工而成的。

影视画面中的影像既是对现实物像的再现,同时也是对现实物像的重写。

因而,影视画面并不是现实的一种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艺术符号,既是对现实的记录,又是对现实的超越,是被人赋予了意义的现实。

影视画面这种艺术符号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两个基本特征:1.再现性影视画面是对现实时空的一种再现。

它来自于对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的记录。

尽管这种客观现实本身可能是被有意识创造的,如画面中的人物是由演员按照剧本的规定扮演的,场景是由人工建造的等,但胶片或磁带上的影像都来自于摄影机或摄像机对这些客观物像的记录。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影像在再现现实时,比任何其他艺术载体都更为逼真。

2.表现性影视画面又并不只是对现实物像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有目的重新建构,是影视制作者或创作者根据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做出的对现实的认识、理解和阐释。

因此影视画面并不是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对现实的重新表现。

这种主观的目的性就体现了影视影像作为一种符号所具有的表现性。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影视影像是一种“缺席的在场”:它让观众产生一种逼真的“在场”感,但同时观众面对的又只是一种经过艺术和技术处理的光影图像,真正的现实是“缺席”的:这正是影视画面最本质的特征,借助这一特征,一方面影视艺术比任何其他艺术样式都具有更逼真的复制再现力,另一方面它也比任何其他艺术样式具有更潜在的主观表现力。

因此,影视影像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也是对主观心智的表现:二、影视画面的镜头元素影视画面从内容上看,主要由人物形象、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物质状态等构成:从形成看,影视画面则由镜头运用、空间造型所创造。

影视画面主要是通过摄影机或摄像机的镜头拍摄记录下来的,因而镜头的运用对于画面有着直接影响。

镜头运用除了技术性区别以外,对影像效果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4个元素:景别、焦距、运动、角度。

1.景别景别主要是指由镜头与被拍摄物体距离的远近而形成的视野大小的区别。

景别主要分为远景(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这种区别使影像(画面)具有不同的叙事功能并对观众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序列│景别│定义│功能│├───┼─────┼────────┼────────┤│ 1 │大特写│放大局部│突出特点│├───┼─────┼────────┼────────┤│ 2 │特写│局部│特点│├───┼─────┼────────┼────────┤│ 3 │近景│主体│个别│├───┼─────┼────────┼────────┤│ 4 │中景│个体│环境中的个别│├───┼─────┼────────┼────────┤│ 5 │全景│环境中的个体│个体与环境│├───┼─────┼────────┼────────┤│ 6 │远景│人的环境│人所处的环境│├───┼─────┼────────┼────────┤│ 7 │大远景│环境、│人消融于环境│└───┴─────┴────────┴────────┘远景(大远景)是指由远距离以外的被拍摄主体所构成的视野开阔的画面,如“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的景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场面。

这种景别主要用来介绍环境、渲染气氛、展现场面。

观众往往通过远景画面,了解影视故事的空间状态和感受宏观场面,但参与程度和对细节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全景是指由处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的被拍摄主体的整体所构成的画面,如“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

主要用来展示一个特定的叙事空间,既有局部又有整体,可以用来表现人与特定环境的关系,表现人或物体的运动和行为。

观众通过这种景别可以对被拍摄主体和主体所处的环境产生完整认识。

中景是指由拍摄主体的主要部分所构成的画面,例如由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所构成的画面。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就属于中景的表现效果。

在这种景别中,被拍摄主体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环境成为一种背景,更加淡化。

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直接。

这种景别主要用来表现处在特定空间环境中被拍摄主体的状态。

观众通过中景将注意力指向被拍摄主体。

近景是指由被拍摄主体的局部所构成的画面,如人物的肩以上部分。

在这种景别中,环境基本被忽略,观众注意力加强,主要集中于被拍摄主体的局部,可以观察到被拍摄主体的细微特征和变化。

例如,如果要表现一个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就需要使用近景镜头。

在影视作品中,大量的对话和表现被拍摄主体细微变化的情景往往较多使用近景镜头。

特写(大特写)是指由被拍摄主体的某个特定的不完整局部所构成的画面,如人物的面部,甚至眼睛。

这种景别用一种放大和夸张的方式突出特定局部、特定细节,主要用来创造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像《诗经》中所描绘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近似于特写的效果。

景别的使用和变化对影视作品的节奏、风格和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影视作品以“中景——近景——特写”景别为主,影视片的节奏感更紧张,画面对观众注意力的强制性会更强,如好莱坞电影。

而多使用“远景——全景——中景”景别的影视片节奏更为舒缓,观众视觉感知的自由度更大,如纪实性影视片,张艺谋在具有纪实风格的影片《秋菊打官司》中仅在片尾使用了一个演员的特写镜头。

一般来说,在电影中,为了展示场面和环境,可以比较频繁地使用远景和全景镜头,但在电视剧中,由于屏幕和播放条件的不同,这种视野开阔的镜头一般较少使用,往往以“中——近——特写”镜头为基本叙事镜头。

2.焦距影视影像是通过镜头的光学作用而被记录下来的。

镜头外射入的光通过透镜以后会被聚合为一点,这个点被称为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被称为焦距。

焦距的长短直接决定了镜头的视野、景深和透视关系,使影视影像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正是这种技术原理,使镜头不仅常常被比喻为人的眼睛,而且它还具有一些人眼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

人们通常将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短焦距镜头和长焦距镜头。

标准镜头:指焦距为40-50毫米的镜头。

用该镜头拍摄的画面,接近于人的肉眼感觉和视野,其影像效果更强调对现实物像的还原。

这是常规影片通常采用的镜头。

短焦距镜头:指焦距小于40毫米的镜头,又称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

该镜头视野比标准镜头广,可以达到180度的视角范围,被拍摄对象被横向扩张,近景有明显的变形感。

同时画面景深也加大,前景和后景体积对比鲜明,造成深远的纵深感,这种镜头在表现横向的场面时可以强化场面的宏伟性,在拍摄纵向的运动时可以增加运动的速度感。

像《大决战》、《勇敢的心》等历史题材影片,在表现战争场面时就经常使用短焦距镜头,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恢弘的风格。

长焦距镜头:指焦距大于50毫米的镜头,又称为望远镜头。

该镜头可以将远距离物像拉到近处,纵深被压缩,使深度空间被压缩为平面空间,视野小,景深感也小。

这种镜头利于调整摄影。

变焦距镜头:指焦距可以发生变化的镜头,一个镜头既可以作标准镜头,也可以作短焦距和长焦距镜头使用;这种镜头可以在拍摄中根据需要随时变焦,造成画面纵深感、物像体积、运动速度的变化,也可以产生推拉镜头的效果,有时还用来造成一种虚实焦点的对比。

焦距对于镜头来说,不仅是用来记录和复制现实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参与影像造型、气氛营造、人物刻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甚至成为影视作品风格形成的有机元素。

3.镜头运动电影诞生初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镜头运动所具有的表现力。

1896年,卢米埃尔在威尼斯一条船上偶然发现船上的摄影机与岸边的景物之间有一种运动关系,拍摄下的画面生动活泼、变幻万千。

以后,人们便开始自觉地利用摄影机、摄像机或者镜头的运动来拍摄电影或电视,影视艺术获得了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同一镜头中镜头位置的改变(包括焦距、方向、角度等的改变)和摄影机、摄像机位置的改变——镜头的运动,被称为运动镜头。

运动镜头是相对固定镜头或静止镜头而言的,它造成画面空间关系和空间内容的变化,产生一种运动感引导观众注意力的变化。

运动镜头主要包括以下5种基本形式,其他运动方式则是对这些形式的组合或变化。

推:指镜头逐渐接近被拍摄物的运动。

随着视野的集中,一方面被拍摄物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大,细节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环境和陪衬物越来越少,画面中心也越来越突出。

推镜头常常被用来引导观众的观赏注意力,强化视觉的冲击效果。

拉:指镜头逐渐离开被拍摄物的运动。

随着视野的扩大,一方面被拍摄物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小,细节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环境和陪衬物越来越多,画面中心相对淡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