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定位笔谈·编者按:教育部副部长周济同志最近提出,高等学校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制定三个规划,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学校发展定位问题。
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相适应。
每所大学都应该在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
现在,很多高等学校都在思考定位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拓宽视野,把握学校定位的内涵,从而使定位更加准确、科学,本刊发表四篇文章,供参阅。
论高等学校定位刘 献 君①(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高等学校定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
当前应重点研究的是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
在对高等学校进行定位时,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学校的状况以及自身具备的优势等各方面的因素,展其所长,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和大手笔。
关键词:高等学校;发展定位;高等教育系统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1-0024-05On the ident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LIU Xian -jun(Hu 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 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ident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of three layers :the identity of higher edu -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the identity of an individual university in the whol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identity of various internal departments of a university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ts university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the identity of universities in the whole higher educa -tion system with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s its essence .When setting the identity of the universities w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ollowing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the situation and condition of related universities and advantages of the university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uniquenes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dentity for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系统网络上的一个个网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003年1月第24卷 第1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Jan .,2003Vol .24 No .1①收稿日期:2002-10-25作者简介:刘献君(1945—),男,湖南宁乡人,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做任何事情,明确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即定位,是基础和前提。
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办好高等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同样是定位。
一高等学校定位,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即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
1.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定位任何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然而,这三个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运行规律、目标和功能各不相同。
对社会起主要调节作用的因素也包括三个方面:力(权力)、利(利益)、理(道理、知识)。
政治领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力,辅之以利、理;经济领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利,辅之以力、理;文化领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理,辅之以力、利。
综观社会,政府、军队、公安等应属于政治领域,企业、商场、农场等应属于经济领域,学校则属于文化领域。
高等学校属于文化领域,而不属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这就是高等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基本定位。
文化具有外在的社会性和内在的学术性。
“大学作为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外在的社会性和内在的学术性。
”[1]人们在思考高等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时,也往往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从外在的社会性出发,着重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和社会责任。
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院士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举办的“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是大学的使命。
后来在哈佛大学举办的中美大学校长研讨会上,他再次强调:大学应该成为国家的思想库,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为国家服务。
[2]类似的论述还有,“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哈罗德·珀金);“大学是国家最进步力量的先驱”(R.V.加西亚);“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威廉·洪堡);“大学是社会之光”(竺可桢);大学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西奥多);“大学具有塑造社会的能力”;大学是“检验许多较为重要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的场所”等等。
[3]为社会服务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种服务,只能立足于“理”,即通过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来促进社会发展。
从内在的学术性出发,则着重强调大学的超越性和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责任。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学者和学生追求真理的社区”[4]。
日本京都大学第13任校长鸟养利三郎指出:“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部分,这一大学社会,其宗旨是以探索真理为其神圣事业。
”耶鲁大学第9任校长小贝诺·施密特德则强调:大学的意义及价值在于追求真理。
[5]因此,发展学术对大学、学者具有生命的本体意义。
而发展学术重在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则要求学者的活动只服从真理的标准,以“理”来衡量。
同时,只有充分尊重大学内在的学术性,最大限度地保持大学的学术自由,才能实现大学外在的社会性,更好地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为人类的长远利益服务。
2.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导致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不断强化,使得从业人员的岗位日益专业化。
职业的专业化反过来要求教育培养专门化的人才。
每一所高等学校都可以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市场机制的引入使高等学校不得不在严酷的竞争中寻找生机。
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竞争的状态能激励一些院校像企业那样去寻找特色,并从中取得利益。
”[6]因此,高等学校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明确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
办学类型涉及多个方面,如按隶属关系来分,有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按办学主体来分,有国家主办的高校、民办高校;按学科结构来分,有单科性学校、多科性学校、综合性院校。
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学校定位时,主要应考虑后者,即学校的学科结构类型。
办学层次,主要指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或以本科教学为主)、职业技术型三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不同。
办学特色是指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
[7]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办学观念、办学风格、培养目标、学科水平、课程体系、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
办学类型、层次不等于办学水平,办学水平往往体现在办学特色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水平。
高校办学特色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高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
[8]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问题,实质上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问题。
由于各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地位、等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况且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要有效地发展学术,必须集中智力和资源。
如果在分配人才和资金方面对所有的大学一视同仁,势必造成资源的分散,无法促进学术的有效发展。
分层能促使各学校各具特色。
千校一面,培养的人才就很难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而“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的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9]。
伯顿·克拉克曾经断言,“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10]。
当然,高等教育系统层级的形成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完成的,而是各高校在竞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定位来实现的。
3.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是指根据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来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服务面向、管理模式等。
本文对此不作重点论述。
二我国高等学校办学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定位不准确,缺乏个性和特色。
如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学校想上硕士点,有了硕士点的学校想上博士点。
单科学校想办成多科学校,多科学校想办成综合大学,大家都想往研究型大学的行列里挤。
因此,当前研究高等学校定位,主要是研究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近两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大家开始探索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
例如,清华大学的办学定位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北京大学定位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济大学的定位是“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功能型现代大学”;中山大学定位为“居于国内一流前列的,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定位为“国际化、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定位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定位为“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云南大学的定位是“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部分学科在国内具有优势和特色,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定位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性本科院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