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算符号由来

运算符号由来

500多年以前,德国有一位数学家叫威德曼。

他在横线上加一竖(+),用来表示增加的意思,在(+)上去掉一竖(-),用来表示减少、去掉的意思。

于是,加号“+”和减号“-”就产生了。

但是它们被大家公认,作为运算符号,是从1514年被荷兰数学家荷伊克正式应用开始。

“=”是155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列科尔德引入的。

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倡议把“=”作为等号。

“>”和“<”分别表示大于和小于。

这两个符号是17世纪的哈里奥特首创的。

表示计算方法的符号叫做运算符号。

如四则计算中的+、-、×、÷等。

加号“+”是加法符号,表示相加。

减号“-”是减法符号,表示相减。

“+”与“-”这两个符号是德国数学家威特曼在1489年他的著作《简算与速算》一书中首先使用的。

在1514年被荷兰数学家赫克作为代数运算符号,后又经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获得大家的公认。

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
四则运算符号:“+、-、×、÷、=”,发明于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可它的由来是怎样的呢?
“+、-”号是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发明的。

他在工作中发现用横线加一竖可以表示增加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加号。

而从“+”号中拿去“-”竖,就可表示减少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减号。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他觉得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不同,于是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

“÷”号是瑞士学者哈纳发明的。

他在算帐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就发明了“÷”号。

“=”号发明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十六世纪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创造的。

他认为用两条线平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相同,是最合适的。

于是他把“=”取名为等号。

远古时期,古希腊人和印度人都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表示加法,把两个数字写得分开一些来表示减法。

中世纪后期,欧洲商业逐渐发达。

一些商人常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一个“+”,表示重量超过一些;画一个“-”,表示重量略微不足。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采用过“+”和“-”的记号。

公元1489年,德国人威德曼在他的著作中正式用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加减运算。

后来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大力宣传和提倡,这两个符号才开始普及,到1603年终于获得大家的公认。

×、÷符号的使用,不过300多年。

据说,英国人威廉•奥特来德1631年首先在他的著作中用“×”表示乘法,后人沿用至今。

中世纪时,阿拉伯数学相当发达,大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用“3/4”来表示3被4除。

许多人认为,现在通用的分数记号,即来源于此。

直到1630年,在英国人约翰•比尔的著作中才出现了“÷”号,据推测他是根据阿拉伯人的除号“—”与比的记号“:”合并转化而成的。

现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出版物中,都用+、-来表示加与减。

×、÷却没有普遍使用,一些国家的课本中用“.”代替“×”,而在俄国和德国的出版物中一般用“:”来代替“÷”。

那么=这个符号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巴比伦和埃及曾用过各种记号来表示相等,而最早使用近代的= 符号却是在中世纪时,在雷科德的名著《智慧的磨刀石》中。

他说之所以选择两条等长的平行线作为等号,是因为它们再相等不过了。

但是= 号直到18世纪才普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