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第一学期音乐教案(学年)教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小学阶段要求了解、掌握的五线谱知识已掌握一大半,并能进行简单的二部合唱,视唱听音能力逐步提高。

A、声乐方面:能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唱歌。

合唱的歌曲声音协和、节奏准确、并带一定的感情,部分学生声音嘹亮、悦耳。

B、器乐方面:能辨清中国民族乐器的名称、种类、外形特点、演奏姿势、音色。

个别学生在演奏方面较突出。

C、欣赏方面:能说出演奏乐器的乐器名称、构造、音色特点;节奏上、力度上、速度上的变化发展;能讲出曲调的结构、情绪等。

D、表演方面:能精心设计编排一组动作,表演时认真持久,效果较好E、视唱、节奏练习方面:能按一定的步骤,准备视唱或节奏练习的内容,有些同学稍作准备,便能准确的表达出来,部分学生还借用指挥来进行练习。

二、教学目标(一)总的目标1、在唱好二部合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能背唱4~6首歌曲3、学习音乐知识及视唱听音练习?(二)具体目标读谱知识:保持音记号、上滑音、下滑音记号、切分音节奏、弱起小节、6/8拍子的含义及基本的强弱规律。

技能目标:a、培养主音感b、听辩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和声音程c、视唱2/4、3/4、4/4、3/8、6/8拍和包括已学过知识在内的四小节旋律d学习二、三拍子的指挥图式,有感情地背唱歌曲6——8首b、继续学习简易乐器的演出法,能演奏简单乐曲2——4首三、教材重点难点唱好二声部合唱、听记能力的培养四、具体措施1、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按课时,并按教导处统一备课格式,认真写好教学详案。

2、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优补差的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

(2)、通过课外艺术活动。

5、方法: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鼓励、表扬法:通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五年级音乐教学进度计划(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音乐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节次1 8.27—8.31 《嘀格调》《土家喜爱咚咚喹》 22 9.3--9.7 《脚踏水车唱山歌》《黄土高坡》23 9.10—9.14 《黄河船夫曲》《走绛州》24 9.17—9.21 《刮地风》《洗衣歌》25 9.24—9.28 《唱支最美的歌》《我爱我的祖国》26 9.30—10.7 《祖国印象》《美妙的歌声》27 10.8—10.12 《小鸟请到这里来》《森林晨光》28 10.15—10.19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29 10.22—10.26 《在葡萄架下》《看马戏》210 10.29—11.2 《阿里郎》《道拉基》211 11.5—11.9 《嗯嘿呀》《蓝色的雅特朗》212 11.12—11.16 《故乡的亲人》《贺绿汀落水生还记》213 11.19—11.23 《嘉陵江上》《晚会》214 11.26—11.30 《清流》《冬》215 12.3—12.7 《踏雪寻梅》216 12.10—12.14 《银色的马车从天来》217 12.17—12,21 《音乐七巧板》218 12.24—12.28 期末复习2第一课嘀格伢儿的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嘀格调》,并用明亮、流畅的声音表现歌曲活泼、欢乐的情绪2、在听赏《土家喜爱咚咚喹》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木管乐器及其音色,能自信大方地跳起摆手舞主动参与听赏活动。

教学重点:能用明亮的声音演唱《嘀格调》教学难点:能初步了解木管乐器及其音色,能自信大方地参与听赏活动。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二、基础训练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咱们湖南的湘西吗?在湘西啊,有很多的大山,大山里住着很多的少数民族,你们知道有些什么民族吗?1、请同学们交流。

师:住在大山里的人们,最喜欢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了,听,他们脚踏着水车,唱起了山歌呢!2、聆听歌曲《脚踏水车唱山歌》。

3、听唱法学唱《脚踏水车唱山歌》4、轻声演唱,注意声音位置。

三、新课教学。

1、导入师:今天,我们学唱一首湘西民歌,(解释歌词中湘西方言的意思)如:“嘀格”有小和少的意思,“一班”、“坪坝”、“伢儿”分别是“一群或一伙”、“大块的平地或操场”、“孩子”的意思2、老师范唱3、采用竞赛的方式学习曲谱(1)自由击拍视唱两分钟(2)谁先举手就让谁先唱,请3-5名学生唱(3)比一比谁唱得好(4)全班唱曲谱4、学习歌词:吐词要清晰5、歌曲分析与处理:基本速度为中速稍快,基本情绪是活泼、富有朝气。

第一、二乐句力度为mf,要唱得连贯、轻松、活泼。

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力度为f,情绪较为激动,演唱应连贯圆润第四乐句的前两小节用微弱、清晰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最后两小节用力度mf和连贯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嘀格调》,并用明亮、流畅的生音表现歌曲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听赏《土家喜欢咚咚喹》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木管乐器及其音色,能自信大方的跳起摆手舞,并主动参与音乐听赏活动。

教材重点:能用明亮、流畅的声音表现歌曲及体会乐曲《土家喜欢咚咚喹》。

教学难点:注意音色与节奏的把握教学内容:一、课前工作。

1、组织上课。

2、总结上学期学习情况。

3、本学期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土家风俗。

播放《土家喜欢咚咚喹》。

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谁知道刚才乐曲是与哪个民族有关?(学生回答)你们回学过或听过那些土家族风俗:哭嫁对山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土家个、风俗民情)2、复习《脚踏水车唱山歌》1=E---C 2/45 1︱5 1 ︱5 4 3 4︱5 –︱5 5 5 5 1 5 ︱5555 15︱3 3 2 2︱1 - ︱︱脚踏水车唱山歌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噜噜让我们来与他们一起唱一唱(要求:声音活泼,圆润,有弹性)3、学唱《嘀格调》。

(1)师:你们的声音真美,把土家族的娃娃也吸引过来了,他们正唱着山歌呢?我们来听听他们唱的什么歌?播放《嘀格调》师:你们从这首歌曲的歌词中知道了他们唱些什么吗?有什么地方不明白?4、听赏《土家喜欢咚咚喹》。

(1)播放《土家喜欢咚咚喹》乐曲。

介绍:冬冬喹施土家族的一种民族乐器,通常由竹子制成,长约10厘米,乐曲为木管五重奏。

学生看书,了解木管的形状。

(2)随乐跳一跳。

在三年级跳过摆手舞,学生们回忆,然后听音乐跳一跳。

4、总结。

师:你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民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在欢快的歌舞中了解了土家族的风俗民情,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

希望大家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走进精彩的民间文化大世界。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听赏《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感受歌曲的情绪。

2、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了解二拍子和三拍子。

教学重点:能用明亮的声音演唱《嘀格调》教学难点:能初步了解木管乐器及其音色,能自信大方地参与听赏活动。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二、复习1、演唱《脚踏水车唱山歌》,注意声音位置,轻声演唱三、新课教学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嘀格调》描写了湘西的孩子开开心心去上学的情景,整首歌曲欢快明亮,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你们觉得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呢?1、聆听歌曲《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感受歌曲的情绪(优美的)师:你们看看,这首歌曲在情绪上与《嘀格调》有不同,在节拍上也有不同呢。

前一首是二拍子的歌曲,而这首是三拍子,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2、再次聆听歌曲。

3、轻声跟唱歌曲。

师:你们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没?4、同学们交流对歌曲的情感体验。

5、全班跟唱歌曲,表现出歌曲的情境。

四、音乐活动。

师:刚才我们通过《嘀格调》和《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感受到了二拍子和三拍子的区别,下面,这两辆音乐火车呢,就需要同学们把这火车蕊片装上去,火车才能顺利开动,谁来试试?1、视唱曲谱2、找出二拍子的乐曲和三拍子的乐曲3、填入拍号。

4、划拍演唱一遍。

五、总结下课。

第二课西部放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听赏歌曲《黄河船》时,感受陕西民歌的特点;2、能模仿陕西方言随乐跟唱。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西部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

教学过程:一、走进西部1、歌声引进西部听《黄土高坡》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提问导入这首歌叫什么?它的风格怎样?你能唱几句吗?(十多年前,这首歌红遍了全中国。

这么高亢、这么粗狂、这么豪放的歌曲它源自哪里呢?)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进入西部,说说黄土高原,黄河和我们这里的区别2、简介西部说一说黄河、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

黄河与我们湘江有区别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是怎样的性格呢?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咆哮怒吼的黄河与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赋予那里的人开朗豪放、纯朴淳厚的性格,在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和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空旷。

高亢的声调和喉咙。

听,他们的歌声传过来了)。

二、西部放歌1、听《黄河船夫曲》(1)聆听师:这歌声来自哪里?师:河面上飘来的歌声会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师:对,这首歌就叫《黄河船夫曲》。

你听出他有几段歌词,以什么形式出现?师:我们在听一遍,请你说说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粗圹、高亢、空旷、雄浑、朴质等特点。

)(2)跟唱师:好,我们就在这开阔的黄河上,拉开嗓子,一起唱《黄河船夫曲》(全班随乐唱一唱,唱出它的高亢、粗犷)歌曲中的“艄公”用了什么语言?(3)表演体会:你觉得歌曲的曲调和速度有什么特点?(曲调有多处重复,速度比较慢。

)平稳稍慢的速度,让你感受到此时的船是在急流险滩中还是在平静的河面上行驶呢?(平静的河面)听了这首歌,你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排成一条船,一起来扮演黄河上唱着《黄河船夫曲》的船夫们。

比比看谁唱得韵味更足。

三、课堂总结民歌听起来别具韵味,我们伟大的祖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歌,西北民歌就是其中的典型,粗犷就是其最大的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学会唱《走绛州》;2、在歌曲表现活力中了解其音乐形象,与风格的特点教学重点:体会不同民歌所体现的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走绛州》中,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大西北的民歌粗犷辽阔,欣赏《黄河船夫曲》近教室二、学习歌曲《走绛州》1、唱《走降州》过度语:船靠岸了,船夫坐下休息休息。

高原上到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

你听,那边船夫的声音刚落,这边又传来孩子们学唱的挑夫歌。

2、听听《走降州》(1)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民歌,他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你从歌声中听到了什么?生:一根扁担……..(2)说说走《走降州》歌中唱到“担上扁担走降州”,降州在哪里?为什么要走降州而不是坐车到降州?降州是古称,在今天的山西省,现在是商业发达的繁华之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