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被网络诈骗的成因与预防措施研究
作者:曾亚平
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2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突飞猛进的网络科技技术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和工作学习,网络科技技术在为大众生活提供便利和快捷的过程中,伴随而至的各种网络诈骗陷阱也越来越多。
层出不穷的各种诈骗手段和花样,涉及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深刻重视和警惕。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工业强国人才的重大责任。
一直以来,学生作为网民大军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涉世未深、心思单纯的高职生一直都是网络诈骗人员实施犯罪的重要目标之一,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才能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防控体系的背景下,对高职生网络诈骗防范措施展开深入研究已刻不容缓。
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生被网络诈骗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生有效预防网络诈骗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够为遏制网络诈骗犯罪、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健康安全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生;网络诈骗;成因;预防措施
一、引言
网络诈骗是指犯罪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设备和技术手段以及各种软件和程序,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互联网作为没有国界之分的虚拟世界,决定了网络诈骗犯罪具备隐蔽性高、形式多样性和对象广泛性等特点。
很多高职生在面对这种存在于虚拟空间、基于网络技术的诈骗时,常常会由于自身社会经验不够、防范意识不强以及法律意识薄弱等原因,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对象。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高职生来说,要想预防网络诈骗,必须准确认识到自身容易被网络诈骗的主要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生被网络诈骗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经验不够,防范意识不强
相对于封闭式的高中环境,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宽松而又多姿多彩的。
交友和兼职是当前大学生学习之余消耗业余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
大多大学生因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考虑问题简单和防范意识不强等原因,极易轻信他人,网络诈骗分子正是把握住了高职生的这些特点,针对性地设下各种诱惑和陷阱,慢慢去引诱学生进入其提前预设好的圈套,很多受害大学生正是在防范能力低下的基础上主动向诈骗分子付钱,进而形成一种“愿者上钩”的现象,等到受害人充分意识到自身遇到诈骗时也已铸成了不良后果,追悔莫及也已无济于事了。
(二)法律意识薄弱
高职生在步入大学之前的高中阶段,面对高考带来的种种压力,大部分学生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文化知识上,诸多学校和家长面对严峻的高考形势,也都容易忽略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1-3]。
进入大学初期,很多高职生一旦遇到网络诈骗,大多都会选择黯然消化被诈骗后带给自己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甚至于有些学生在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驱使下,宁愿向同学和朋友借钱,也不愿意告知自己的父母,更是不会报警,这样处理的后果,一是增加了警察破案的难度,二是给诈骗分子逃脱法律制裁的机会,更为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继续犯罪创造了更多的可乘之机。
(三)个人信息泄露
据CNNIC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3.0%,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0%;高职生作为网民大军中的庞大群体,他们的生活更是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交友、购票、点餐、购物、游戏等都会优先选择在网上进行。
尤其是当下的社交软件,更是受到多数大学生的追捧,很多网站和APP软件在浏览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注册、登记并默认网站可浏览自己的个人信息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和使用,注册这些软件的过程中,个人信息极易被泄露,这也为网络诈骗团体获取受骗群体个人信息开辟了一个通道。
(四)虚荣心和攀比心心理的影响
随时国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大众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年龄阶段,极易被新生事物和观念所影响,因其尚未形成完整而稳定的消费理念,自控力低下,在当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受媒体宣传诱导和同学相互影响下的随机消费和冲动消费,极易造成大学生形成消费炫耀心理和攀比心理。
虚荣心重,喜欢追逐前卫和新潮的消费心态,致使很多大学生为了追求名牌、购买最新型号的手机或者限量版皮包等,不惜在银行办理信用卡,等到其没有能力偿还这些信用卡时,他们就会选择一些校园贷或者小额贷。
这种贷款具有放款速度快以及手续相对简单等特征,对于迫切需要钱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其贷款利息较高,进而导致他们陷入一种被动的局面,只可以被其控制从而越陷越深。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生预防网络诈骗的措施
(一)学校要重视网络诈骗的危害,并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
在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的今天,学校作为传业授道解惑的主场地,只有培养学生正确的防诈骗意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防诈骗方法。
学校管理部门担负着净化校园环境和保卫校园安全的责任。
在各高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的背景下,学校各职能部门應做好相关管理工作,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具体措施
如下。
第一,学校可以运用每个星期固定的班级例会时间,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对学生实施网络安全教育,经常将实际案例传递给学生,尤其是涉及大学生的网络诈骗案例,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去了解网络诈骗带来的危害,从而提高学生的警惕性。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列入网络安全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侧重于讲授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并不重视普及安全教育。
在网络诈骗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学校应把网络安全教育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并设置专门的学分和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让网络安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融入教材,渗入大脑意识中。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第三,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面对网上的不良信息,应保持头脑清晰,自觉抵制和拒绝不良信息的侵害和诱惑,不贪图小便宜,远离不健康的网站,加强文化知识学习,科学理性地使用网络环境带来的便利,从而有效避免和远离网络诈骗带来的危害。
(二)注重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很多大学生在遇到网络诈骗时,会以一种自认倒霉的心态去消极处理,而不是积极报警,这是法律意识淡薄的一个真实表现,不但无法挽回自己的损失,更给诈骗人员一个逃脱法律制裁的机会。
算是间接助长了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和行为。
面对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学校应加强学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普及。
只有这样,在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日与多元化的今天,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对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网络安全法规的好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可有效预防和避免发生网络诈骗事故。
(三)学生应注重保护自身信息
注重保护自身信息,是预防网络诈骗的有效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的QQ、微信账号被盗后的诈骗行为来说,大多情况下,都是在浏览网站和注册软件的过程中,没有完善账号保护设置和个人信息保护,才给诈骗成员以可乘之机,盗取其账号,再伺机寻找身边的亲朋好友进行诈骗。
此外,网络购物的兴起和发达,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网购后随意丢弃快递单子,一旦被有心人利用,也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从而为实施网络诈骗提供便利。
(四)高职生要从自我做起
面对网络诈骗犯罪的猖獗行为,高职生必须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以便确保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不可轻信他人,碰到问题时不能慌,要具备沉着冷静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职生需要掌握网络诈骗的形式。
当前,网络诈骗行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尽管网上店铺刷单能够赚取一些钱,但这些手段通常也是犯罪分子针对高职生的兼职心理精心设计的陷阱。
再次,在进行网购活动时,最好从正规的网站上去购买商品,并正确辨别每个购物信息。
还有,应当做到三不一要。
不轻易打开陌生人发的链接;不将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以及主信用卡信息和银行卡信息透露出去。
掌握第三方支付工具和银行卡的基本使用常识,不随便将钱汇给其他人;一旦发现上当受骗,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拨
打报警电话,并提供全面的信息,不能由于顾虑自身的面子而保持沉默不语,导致犯罪分子逃脱法律的制裁,成为漏网之鱼而继续进行犯罪活动。
(五)相关部门应重视监管,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司法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有意义的专项整治行动,注重有效运用侦查技术方法,且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电商网站的监管,要求网站经营人员应当做好自我检查,及时将虚假店铺清理干净,如果发现存在诈骗行为的店铺,必须立即向有关监管部门反映,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
同时,有关金融部门必须严格整治校园贷或者小额贷等专门针对高职生的贷款机构,认真处理其违法行为,让其能够实现规范运营。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诈骗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会降低网络环境的安全性,甚至影响人们的经济财产安全。
这种情况下,必須从学校、社会、学生等多个层面采取预防措施,进而保障高职生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陈龙涛,张雨薇,孙艺航.基于网络安全视角的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86-91.
[2]徐新怡.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分析与应对策略[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6):165-167.
[3]蒋水萍,周伯煌.高校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7(2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