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热学复习PPT教案

初中物理热学复习PPT教案


【典例分析】
• 例4、已知水的比热容c=4.2×103__________ (填单位),把2kg水从20℃开始加热100℃, 水的温度升高__________℃,水吸收的热量为 ____________J.
• 解析:这题是考查比热容的单位、对△t的理解 和公式Q=cm△t 的运用。其中△t= 100℃— 20℃=80 ℃;而Q吸= cm△t =4.2×103 J/(kg·℃)
• 蒸发致冷: •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 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 与液体表面气流有关: 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的沸腾
1 沸腾的条件:
(1) 达到沸点 (2) 继续吸热
100
2 液体的沸点跟液
9 59805
熔化曲线
凝固曲线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曲线
温度/°C 海波
温度/°C 松香
熔化过程 D
固态
凝固点 熔点 B
C 液态
A (固液共存)
凝固过程
时间
时间
晶体熔化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
晶体凝固条件: 1、必须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出热量
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相同点
1、熔化时都要吸热 2、凝固时都要放热 3、都属固体,有一
• 小明观察到同学们测水温的操作有如图20中所 示四种,你认为正确的是
(2)当水沸腾的时候,小明的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1 所示,此时水的沸点是 ℃;如果继续给沸腾 的水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 变”或“降低”)
【典例分析】
• 例4、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要 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
× 2kg× 80 ℃= 6.72×105J。
• 答案: J/(kg·℃),80℃,6.72×105J。
【典例分析】
• 例5、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B.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 温度高的物体把温度传给温度低的物体 D.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物体对外做了功
。寒暑
表的读0数.1℃是__________。
6℃
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
相同点
பைடு நூலகம்
不同点
实验室 用温度 计
体温计
1、都是根 1、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据液体热胀 冷缩的性质 制成的
2、测量范围从-20ºC到 110 ºC
1、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2、有一定的 (因为有细小缩口)
量程,都有一
定的分度值 2、测量范围从35ºC到42ºC
■根据内容上的特点,将知识点分为 两大部分复习:
• 第一部分:热现象 物态变化
• 第二部分:分子动理论 内能 比热 容 热量 热值 热机 能源
第一部分: 热现象 物态变化
• 1、温度
• 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温度的规定: 将_冰_水_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度;将__沸_水的温度
定为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为1℃ • 原理:根据液体的_热_胀_冷_缩性质 (若液体受冷凝固后将不能使用) • 测量工具:温度计 • 使用注意(两点):
• 答案:D
2.3升华和凝华
•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升华过程要吸热,因此,具有制冷作用。 常见例子:
(1)在北方冬天里冰冻的衣服干了(升华) (2)用“干冰”保鲜、人工降雨(升华) •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
华过程要放热。 如:冬天早晨瓦上的霜或下的雪(凝华)
• 答案:J/(kg·℃);2.4×103J;2.4×103J。
4、热量及计算
• 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那部分能量 • 单位:_J_ • 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计算式: Q=cm△t
(其中“△t”是指变化的温度) • 相关变形式: (1)c=_Q/_m _△t_ (2)m=_Q/_c △_t_ (3)△t=_Q_/cm__
• 解析:物体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分子平均动能减小,内 能减小,A正确;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物态变化时 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不变,B错;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 量即内能而不是温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 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而不是物体对外界做功。
【典例分析】
• 例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 内
的镜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 冬天滴水成冰
• 解析: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较多,成因一般是“水 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吸附在物体表面或飘在空 气中看起来像‘白气’”,很多同学在这个地方 混淆了导致分辨不清而失分。这题中“A、B、 C”选项显然都 属于这种情况,而“D”项则不是。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
■分析总结1:题型、题量及分值的 分布 特点(3个)
• 1、题目主要集中在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
• 2、分值在6分左右。
■分析总结2:主要考点(9个)
• 1.温度计原理及其正确使用、读数 • 2.六种物态变化特点及应用
(1)液化现象的例子判断及解释 (2)熔化、凝固的图象及其意义 (3)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4)熔点、沸点的应用 (5)各物态吸放热情况 • 3.扩散现象及其意义 • 4.内能的描述、改变方法及其与热量的区别 • 5.比热容性质的描述 • 6.物质吸、放热计算及其与电学的综合 • 7.燃料热值的单位、意义及应用 • 8.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四冲程特点 • 9.能源的分类及应用
(ⅰ)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ⅱ)使用时注意: (1)玻璃泡要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壁, (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仍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
相平。
三 种 常 见 的 温 度 计
1℃
实验用温度计最小刻度是 ,体温计的测量范
围是
35℃,-4最2 小℃刻度是
• 答案:B
【典例分析】
• 例3、 松香在熔化过程中( )
(A)温度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升高,吸收热量 (D)温度降低,放出热量
• 解析:松香是非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不断上升,吸收热量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直至 全部变成液体。非晶体没有熔点。
• 答案:C
2.2汽化和液化
▲注意对比:早晨的雾、露(属于液化)
• 13.(江西省2006年)“缥缈的雾,晶莹的 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 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
• 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 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 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 水比热较大的应用:调节气温、作为发动机的冷 却液等
【典例分析】
• 例2、质量为3千克的石油,用去1/3后,剩下石 油的密度、比热容和热值情况为( )
A、密度、比热容变为原来的2/3,热值不变 B、 密度、比热容不变,热值变为原来的2/3 C、密度、比热容和热值变为原来的2/3 D、密度、比热容和热值都不变 • 解析:物质的密度、比热容和热值都是物质的属 性,对于同种物质来说,它们不会随物质的质量 变化而改变,只要理解了这一意义,就能确定答 案。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云(液化)
雨(液化) 雪(冰) (凝华凝固 )
雾(液化)
霜(凝华)
露(液化)
第二部分:分子动理论 内能 比热容 热 量 热 值 热 机 能源
1、分子动理论
• 分子动理论 (1)物质由分_子_组成 (2)一切物质分子不停地做_无_规_则运动 (3)分子间同时存在__引__力和__斥__力
• 解析:解题中要注意回答吸热的原因和吸热更多 的原因,还要回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对吸热的
影响。
• 答案:夏天从水中上岸后,身体表面的水蒸发, 要从人身体吸收热量感到冷,如果有风会加快身 体表面的水分蒸发,从身体吸收更多的热量,所 以会冷得打颤。
• 拓展延伸:题中要从蒸发吸热的知识解释,还要 从影响蒸发的因素方面解释,有风的情况下蒸发 加快吸热更多。
• 扩散现象:两种物质互相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例子:闻到花香、汤放盐后变咸等 (2)表明:分子_不_停_地_做_无_规_则_运_动_
【典例分析】
• 例1、下列事例中属于分子扩散现象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 解析:扩散是指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 现象。由于分子非常小,人的肉眼根本无法看见 一粒粒的分子在运动,只能通过颜色、气味等变 化来判断。这题的ACD三项都是我们能看见的 物体运动,显然不属于分子扩散现象,故为B。
• 答案:B
2、内能
•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分_子__动__能和 分_子_势_能之和
• 影响因素:_温_度_ • 内能的改变方法:_做_功_和_热_传_递
(两种方法都能达到同样效果,即“等效”)
►注意: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内能,即内能不可 能为0。 • 内能的利用 (1)直接加_热_物体 如:生火煮饭、炒菜、烧水等 (2)用来_做_功__ 如:柴油机发动后可以运转、
【典例分析】
例1 、如图所示四种测量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 为( )
练习一:
1.在4-1中,各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
甲为____2__9_℃______
乙为____-_2_1__℃_____


2、体温计的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 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 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 A、37℃和38℃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