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5-二氯苯胺的合成及其应用

3,5-二氯苯胺的合成及其应用

3,5-二氯苯胺的合成及其在农药上的应用
摘要:3,5一二氯苯胺是环酞亚胺类农用杀菌剂的关键中间体。

该类杀菌剂对菌核病、纹枯病和灰霉病有特效。

在国内异菌脉和二甲菌核利分别已经进行开发。

我国3,5一二氯苯胺的开发刚处于起步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开发和应用该品种,对于我国环酞亚胺类杀菌剂的开发和出口创汇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3,5-二氯苯胺;合成;应用;农药
1.合成方法
1.1 2,6-二氯-4-硝基苯胺法
该法2,6-二氯-4-硝基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化后,制得3,5-二氯硝基苯,再经加氢后制得3,5-二氯苯胺。

其化学方程式:
按氯硝苯胺:H2SO4:NaNO2=1:2.75:1.5(摩尔比),在0~5℃下向异丙醇——2,6-二氯-4-硝基苯胺溶液中滴加H2SO4及NaNO2水溶液,反应0.5h后,加入CuSO4升温回流水解2h ,然后经水洗、中和、脱溶、水蒸汽蒸馏后,离心、干操,得3,5-二氯硝基苯,含量90-96%,收率85-88%。

将3,5-二氯硝基苯、Pt/C催化剂或雷尼镍催化剂在0.8-2.0MPa压力下加氢,反应温度9 5 ~100 ℃,反应时间8~16h,得3,5一二氯苯胺,含量95~98%,收率90~95%,也,可用化学还原法制得3,5一二氯苯胺。

以上所述方法是目前国内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对该法进行了研究,并在如东农药厂中试成功。

其主要优点是原料来源丰富,价格较便宜,工艺条件缓和,产品质量较好。

其缺点是反应步骤长,重氮化反应废水较多目难以治理,设备腐蚀严重。

此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是国内采用的主要方法。

1.2 乙酰苯胺法
该法以乙酸苯胺为原料,经氯化、水解后制得混合二氯苯胺,再经溴化、重氮化后,制得3 , 5 -二氯溴化苯,再经氨解后制得3,5-二氯苯胺。

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法采用的物料配比为:乙酰苯胺:硫酸:Cl2:NaN02:(CH3 )2CHOH=1:11.1:2.2:1.2:6(摩尔比)。

其操作方法是:将乙酰苯胺与55%H2SO4混合后,在15~20 ℃下通氯反应,通完后升温至回流,水解反应1~3h。

然后冷却结晶,在室温下滴加等摩尔的
溴素,反应3~5h。

将反应物冷却后,滴加等摩尔溴素。

溴化后,加入异丙醇,滴加计算好的NaNO2水溶液,反应温度0~5 ℃,反应时间0.5h,然后加CuS04,回流反应1~3h。

回收异丙醇,冷却、结晶、过滤、干燥,得3,5-二氯溴苯,含量80%~90%,收率75%~85%。

按二氯溴苯:Cu2Cl2= 32:1(质量比)的配比,将上述3,5-二氯溴苯、Cu2Cl2、50%氨水在4MPa的压力,130 ~140℃下反应3~5h。

然后经冷却、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3,5-二氯苯胺粗品,再减压蒸馏,收集120~130 ℃/1300Pa的馏分,得3,5-二氯苯胺,含量90%~95%,收率93%左右。

该法是一种有前途的新方法,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对该法进行了研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试验阶段。

该法虽然反应步骤长,但只需两个反应器,收率较高,废水主要是稀H2S04和NH4Cl废水,易于综合治理,具有工艺较简单、原料较易得等特点,是一条很有发展前途的工艺路线。

1.3 邻硝基苯氨法
该法以邻硝基苯胺为原料,先经氯化,得4,6-二氯-2-硝基苯胺,再经重氮化,制得3,5-二氯硝基苯,然后经加氢后制得3.5-二氯苯胺。

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法原理与工艺都与1.1法相似,目前国
内已有批量生产。

1.4 混合二氯苯法
该法以混合二氯苯为原料,经溴化、异构化后制得3,5-二氯溴苯,再经胺化后制得3,5-二氯苯胺。

其化学方程式为:
澳化反应所用溶剂有CCl4等;催化剂有Fe、Cu等;溴化温度一般为20~40℃;反应时间5~10h。

溴化收率93%~98%。

异构化反应一般以AlCl3或AlBr3作催化剂,反应温度l00~2 00℃,反应时间5~10h,3 , 5-二氯溴苯的收率约80%。

氮解反应所用催化剂有KC103、 Cu、Cu2Cl2 、 Cu0等;反应压力2~4MPa;反应温度130℃~180℃;浓氨水可提高反应收率。

该步收率90%左右。

该法浙江省化工研究院也曾进行过研究,溴化收率达到文献值,而异构化收率比文献值低得多。

该法的优点是原料来源丰富,产品纯度高,质量好,收率尚好,环境污染较小,工艺条件缓和;其缺点要消耗大量AlCl3,流程较长,,异
构化收率尚需进一步研究提高。

该法是一种极有前涂的方法。

1.5 其它合成方法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已能工业化外,还有如下几种方法可以合成3,5-二氯苯胺。

1.5.1 多卤苯胺脱卤氢解法
该法一般用多卤苯胺经加氢脱卤而制得3,5-二氯苯胺。

多卤苯胺可用2,3,4,5-四氯苯胺、2,3,5,6-四氯苯胺等,但前者用得最
多。

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法的特点是工艺条件弹性较大,容易掌握和控制。

其缺点是多卤苯胺制备较复杂,来源有困难;同时工艺流程较长,投资也较大。

因此,该法工业化尚有一段距离,目前仍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

1.5.2 1,3,5-三氯苯氨解法
该法以六六六无效体裂解后,分离出1,3,5-三氯苯,在催化剂铜或醋酸铜存在下,高压下与氨反应,制得3,5-二氯苯胺。

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法的优点是产物纯度高、三废少、副产物少、氨解选择性好。

其缺点是原料来源困难,特别是六六六已停产,造成了1,3,5-三氯苯无来源,因而限制了该法的发展。

1.5.3 3,5-二氯苯甲酰胺的霍发曼法
该法以3,5-二氯苯甲酰胺为原料,经霍夫曼反应制得3,5-二氯苯胺。

其化学方程式为:
2 3,5二氯苯胺的应用
3,5-二氯苯胺用于合成农用杀菌剂,主要有以下的品种。

2.1 二甲菌核利(procymidone)
对葡萄孢菌和核盘菌属引进的病害有特效。

2.2 菌核利(dichlozoline)
用于防治菌核病和灰霉病。

2.3 乙烯菌核利(vinclozoline)
对灰霉病、菌核病有很好的效果。

2.4 菌核净(dimetachlone)
对核盘菌和灰葡萄孢有高度活性,可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等病害。

2.5 异菌脲(iprodione)
对葡萄孢属、链孢霉属、核盘菌属、小菌核属有特效。

2.6 乙菌利(chlozolinate)
可用于葡萄、草毒、核果、蔬菜等作物防治灰葡萄孢菌,也可用于防治小麦黑穗病、苹果黑星病和玫瑰白粉病。

2.7 氯苯咯菌胺(metomeclan〕
可用于防治灰葡萄孢属、交链孢属、核盘霉属、丛梗孢属、镰刀菌属等三十多个菌属有良好的效果。

2.8 甲菌利(myclozolin)
对灰葡萄孢菌、丛梗孢属、核盘菌属有特效。

参考文献:
[1] 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化工部农药工亚科技情报中心站编印,《国外农药品种手册》
(2、4、5分册),1980,1985,1989.
[2]程铸生. 精细化学品化学[M]. 上海: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91: 156.
[3] 王自健, 章亚东, 黄恩才. 3,5-二氯苯胺的合成工艺研究[J].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4, 10(1): 386-391.
[4] 闫士杰, 杨军. 3,5-二氯苯胺制备路线评析[J]. 沈阳化工, 1998, 27(4): 22-23.
[5]段行信. 实用精细有机合成手册[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18.
[6] 王松, 固旭. 对氯硝基苯三步法合成3,5-二氯苯胺的工艺优化和研究[J]. 广西轻工
业, 2008(8): 18-31.
[7] 宋东明, 李树德, 霍世勇. 催化加氢制备邻氯苯胺[J]. 染料工业, 1994, 31(4):
19-21.
[8] 胡拖平, 陈宏博. 3,4-二氯硝基苯催化加氢制二氯苯胺[J]. 石油化工, 2002, 31(1):
6-9.
[9] KRATKY V, KRALIK M, MECAROV A M, et al. Effect of Catalyst and Substituents on the
Hydrogenation of Chloronitrobenzenes[J].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002, 235: 225-231.
[10] DENISENKO T. Effect of a Solvent on the Selectivity of th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p-Nitrochlorobenzene[J]. Zhurnal Organicheskoi Khimii, 1982, 18(7): 1498-1504.
[11] BRODBECK H, BOURGIN D, NEIER R. Teterhedron Letters[J]. 1986, 27(3): 343-3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