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選》延伸教材班級:_______座號: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1.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
四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
(端:事物的起始。
惻隱:見人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
羞惡:因自己不好而覺得恥辱,看到別人不好而覺得憎惡。
辭讓:禮讓、婉拒。
)
2.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
此言意謂被背棄仁義之人,就不足取了。
自暴自棄:本指言行違背仁義。
後多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3.孟子〃告子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放心:放恣放散之心。
為學之道就是把放失的本心找回來而已。
4.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赤子之心:如赤子(嬰幼兒)般善良、純潔、真誠的心地。
5.孟子〃公孫丑上:「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
指自然界給人們造成災害,人們尚能逃避而生存;但人們自作的罪孽,卻是無法逃避懲罰的。
6.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指占有利的時機不如占地理優勢,占地理優勢又不如贏得人心。
7.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音ㄗㄨㄛˋ,悔愧也)於地,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三樂:三種令人愉悅的事。
孟子認為天下三大樂事為「父母兄弟都建在」「無愧於天地」「能教育天下的精英之人」。
而「稱王於天下」不包含在其中。
8.孟子〃離婁:「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順應天道必可長存,違逆天理將遭滅亡。
9.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困阨、不顯達時就保持個人的節操修養;顯貴時廣布恩澤,使天下蒼生皆能蒙受其惠。
10.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始作俑者:最初製作人俑來殉葬的人。
孔子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實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
後世用以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11.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得道者多助:站在正義的一方行事,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12.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金錢、富貴不能惑亂其心志;雖然貧窮低賤但仍不改其操守;面對權勢壓迫,亦堅貞不屈,這就叫做有志氣而勇敢剛毅的男子。
13.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
棄井:廢井。
比喻前功盡棄。
14.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
言近指遠:言辭淺近而意旨深遠。
亦作「言近旨遠」。
15.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
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
這就是現代國家所謂的「民主觀念」。
16.孟子〃離婁上:「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
一個人只有真誠地關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一個人只有真誠地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17.孟子〃梁惠王上:「老(v.)吾老(n.),以及人之老(n.);幼(v.)吾幼(n.),以及人
之幼(n.)。
」
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
推廣到愛護所有人的孩子。
18.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
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說魚和熊掌都是人們喜歡吃的珍饈,但是萬一不能兼而有之,那只好捨魚而取熊掌了。
利和義也是一樣,二者往往是相互衝突。
這時候,孟子要世人注意公益是凌駕在私利之上的。
生命雖然是私利的極致,但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利益,也是可以捨棄的。
19.孟子〃盡心上:「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
其慮患也深,故達。
」
孟子說:「人具有德行、智慧、學術、才識,往往是由患難中磨鍊得來的。
特別是那些被國君遺棄的孤臣和婢妾所生的兒子,他們平時對處境總是感到不安,對災患總是憂慮深遠,因此他們往往能成為通達事理的人,具有種種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