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现浇梁施工
1、正常作业施工工艺流程
移动模架正常作业施工工艺见“移动模架施工第一孔桥施工工艺流程图”和“移动模架正常施工作业流程图”。
移动模架施工第一孔桥施工工艺流程图
安装墩旁托架及支承台车
主梁安装就位
外模系统安装
门吊安装
扎底腹板钢筋、波纹管安装
内模系统安装调整
脱开外侧模异型板 脱开内模标准段一到两节 移动模架移位
移动模架移开就位 底侧模板调整 内模小车拆移内模
终张拉、压装、封端
安装前方墩旁托架
扎顶板钢筋、端模安装
砼灌注、养护 初张拉 内模试拼
支座安装
在已制梁面上分段或分片扎制钢筋
门吊落位于已浇注梁面
检查、调整已安装好的墩旁托架
清理移动模架上的杂物
除内模外将移动模架整体下放100mm 松开底模桁架中部连接螺栓
两组模架同步向两外侧横移
检查纵移是否有障碍
两组模架同步向前移动
调整墩旁托架横向顶块
整机纵移就位
两组模架同步向内侧横移就位
连接底模桁架
外侧模、底模调整、检查
门吊落位、吊装或扎制钢筋骨架
安装内模轨道支点
内模小车将内模从已完成梁腔逐一拖出就位检查、绑扎或吊装顶板钢筋,端模安装
灌注混凝土、检查、养护
拆除后方墩旁墩架安装于前方桥墩
在已制梁面上扎制下一孔梁钢筋
脱外模异型板
松开内模标准段一到两段
移动模架落架、脱模
移动模架移位
移动模架调整就位
初张拉
终张拉
压浆封端
移动模架正常施工作业流程图
2、移动模架移动模架主要工作原理
移动模架移动模架是一种自带模板,利用两组钢箱梁支承模板,对混凝土梁进行逐孔现场浇筑的设备。
移动模架工作时,整个模架在墩旁托架上的支承台车的作用下,可实现纵移、横移、竖移。
底模在横移油缸的作用下,实现开合并可通过底模螺杆调整高程。
内模在内模小车的作用下实现走行、开、合等动作。
而模板成形面则靠螺杆来支撑并调节,支撑螺杆将力传给主梁。
见“移动模架结构示意图”。
后导梁
主梁
前导梁
模板及模架
施工方向
若桥墩高于7.4m 时,加此支护。
若桥墩矮于7.4m 时,不用斜撑和立柱,设此短柱。
并在旁位加此支撑,支点
反力大于190。
高桥墩1/2
矮桥墩1/2
移动模架结构示意图
托架和支撑台车靠其它设备向前方桥墩移位。
模架纵移时用油缸顶推移位。
内模系统靠由一个内模小车作为工具车逐段将全跨长内模板背负走行并开、合。
浇混凝土时内模靠螺杆支撑。
所有模板系统均有微调机构,以保证梁型的正确。
3、主要构造
如“移动模架结构示意图”所示,单跨式移动模架移动模架自下而上可分为墩旁托架、支承台车、主梁、内外模板及其支撑、调整机构等系统。
1)墩旁托架
墩旁托架起着将整机载荷和施工载荷传到桥墩的作用。
托架采用承台支承,分为左右两部份。
托架上平面设有导向滑轨,便于模架的横向移动,托架下部通过立柱支承在墩身承台上。
2)支承台车
支承台车包括车轮组、支承架、模架前移机构、模架顶升机构及横移机构等。
车轮分为内侧车轮和外侧车轮,内侧车轮采用平衡梁安装,便于各车轮受力均衡,外侧车轮的外侧墙板上设有反钩,钩住主梁外侧,对模架侧向稳定起保护作用。
支承架采用框架式金属结构。
其下部设置铜滑板,使支承台车可在墩旁托架上沿桥横向移动。
模架可在竖向、横向、纵向以及适量水平转动等四个方向运动,均依靠几种不同的油缸来实现。
模架前移油缸安装在台车架上,活塞杆与顶推滑板相连,顶推滑板可在主梁底部的纵移孔板上滑动,安装上销轴,即可利用油缸来完成模架的纵向移动。
模架横移油缸同样安装在台车架上,活塞杆与活动安装座相连,活动安装座可在墩旁托架上滑动,安装销轴,即可利用油缸来完成支承台车在墩旁托架上移动,内侧车轮的轮缘推动主梁底部的车轮轨道,这样就可实现了模架在沿桥横向的运动。
模架顶升油缸安装在墩旁托架上,施工时,顶升油缸将整个模架顶起,使车轮离开轨面。
移动时,顶升油缸缩回,脱模,使主梁坐落在车轮上,以便完成横向、纵向移动。
顶升油缸上设置有液压锁和机械锁,以确保浇筑混凝土施工时的
安全。
3)主梁
主梁由中部承重钢箱梁及两端桁导梁组成,保证一端在最大悬臂时整机能够稳定。
承重钢箱梁抗扭能力强。
分节段制造,节段之间采用螺栓联接。
钢箱梁上部焊有耳板,用于连接外侧模支撑螺杆;内侧焊有两片主梁连成整体的底模桁架的连接法兰,底模板通过螺旋千斤顶支撑在底模桁架上。
钢箱梁内部设有纵向及横向肋板,以保证板料的局部稳定性。
在与托架相互作用的主支点处及有底模桁架处的钢箱梁内腔加有断面斜撑。
导梁采用桁架形式,主梁前后各一段。
它与箱梁之间采用铰接,带调整螺杆。
可适应建造不同曲率半径和不同纵向坡度的桥梁。
模架纵移时,若前方桥面高或导梁挠度过大,可调节导梁上竖向螺杆以使导梁上翘。
4)底模及桁架
底模承受绝大部份混凝土的自重,通过底模螺旋千斤顶将载荷传递给桁架,然后传递到主梁上。
螺旋千斤顶安装在底模与桁架之间,既可以将底模所承受的载荷传递到桁架上,又可用来调节底模的高度。
5)侧模及其支撑
外侧模设有标准模板和异形模板,标准模板可互换,浇筑梁中间标准段,在锚具位置,设计有小块活动模板,当需要浇筑锚具位置时,卸出活动模板即可。
另外,在这个活动模板的端侧位置,还设计有因张拉而引起混凝土压缩的弹性垫板。
在混凝土梁张拉受压时,以保证锚具加厚处混凝土不因张拉而影响质量。
各模板之间相互联接,也与底模相联。
6)液压内模板
移动模架移动模架液压内模由模板、内模小车、轨道、螺旋撑杆、垫块、液压系统及电气系统等组成。
内模板在横截面上对称分成五块,一块顶模、二块上侧模、二块下侧模。
顶模与上侧模间的接缝采用斜面吻合,以便对位及脱模,上侧模与下侧模间采用铰接联接,横向接缝则用密封条加以密封。
内模小车由车架、撑杆、车轮、泵站、油缸、走行液压马达、电缆卷筒等组成。
操纵手动液压换向阀。
可使内模车沿轨道前后行走,可使油缸及撑杆伸缩,带动五块内模按上侧模、下侧模、顶模的顺序依次到达工作位置,或按其逆顺序缩回到原状态。
内模轨道采用P24钢轨,依靠垫块支撑在底模上,因混凝土箱梁两端有变坡,为保持轨道平直,需将轨道垫高。
使轨道底部高于变坡段斜面。
轨道铺设好后需用短钢筋将轨道垫块钢筋与钢筋笼焊成一体,以保证轨道能处于正确位置。
顶模的竖撑杆下端支撑在轨道上,以保证箱梁面板混凝土的重量能通过轨道、垫块传到底模板上。
在下侧模部同样有合适的高度垫块,以承受模板及部份顶部混凝土的重量。
在浇筑混凝土时,液压内模用斜撑杆、竖撑杆、平撑杆三种撑杆支撑,以保证内模形状、位置正确,并承受混凝土的压力。
7)其它
移动模架移动模架还设有10吨辅助门吊,用于施工中吊装钢筋笼等辅助工作;设有梯子平台、大风报警仪、行程开关等安全装置。
4、作业流程
1)造第一孔桥
移动模架施工第一孔桥结构示意如下图:
临时
支架
移动模架施工第一孔桥结构图
第一孔桥施工工艺流程见“移动模架施工第一孔桥施工工艺流程图”。
(1)在待制梁的墩跨间设立临时支墩拼装膺架,膺架顶按二次抛物线设置上拱度,拼装移动模架的主梁、导梁。
(2)装主梁与膺架分离,使主梁落到支承台车上,调整主梁位置,安装底模桁架并连接,将两边主梁连成整体,移开支承千斤顶使主梁就位。
(3)安装底模并调整底模预拱底,底模预拱度根据移动模架主梁挠度计算结合试验数据,结合箱梁自重、梁体反拱设置。
(4)箱梁施工:采用移动模架原位制造箱梁与与厂制箱梁的工序基本相同,移动模架在待制孔就位后,依次进行钢筋加工并安装、灌注混凝土、养护、预张拉、初张拉、移动模架落模架及走行至下一孔、终张拉、压浆及封锚施工在砼强底和弹性模量达到设计标准,且混凝土灌注10天后进行。
2)移动模架移位 脱模、移位准备
螺杆及油缸将其收拢;用支承台车油缸将整机垂直下放;脱开底模及底模桁架;用支承台车水平油缸将两片模架分别向两侧外推,完成整机移位准备工作。
3)模架移位
如下图所示,内模不动,启动纵向移动油缸,将模架前移。
导梁落位于2号桥墩支承台车上,连接纵移油缸。
若导梁下挠度较大,则缩短导梁的调整螺杆使导梁上翘。
4)继续位移
3
3
模架移位结构图
2
1
3
如上图所示,继续前移,使主梁的钢箱梁落于两个桥墩上,两导梁悬出,整机前移一孔。
5)模架移动到位
3
底模;扎钢筋、布管;铺小车轨道;内模小车将内模板逐一拖过来;内模张开并调整,逐段安装好内模;浇筑箱梁混凝土;养护、张拉。
后浇箱梁的预拱度要根据已浇箱梁的实测拱度进行调整,直至实测值达到一个相对稳定且满足设计要求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