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第四章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四、原肠胚的形成
囊胚期之后,胚 胎开始形成原肠腔—
—将来的消化腔。这
一阶段的胚胎称为原
肠胚,胚胎发育期为
原肠期。 原肠胚形成的示意图
内陷: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形成二层细胞。
外面的一层称为外胚层,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
内胚层围绕的空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称原肠腔, 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 内移:由囊胚的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而形成内胚层。 初始移入的细胞位于囊胚腔中,排列不规则,接着
§4.2 动物胚胎发育的阶段
受精
卵裂
囊胚
原肠胚 中胚层的形成 胚层分化与器官形成
一、受精
受精是新生命的起点,指精子、 卵子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相融合形 成二倍体合子的事件。在通常的情 况下,受精过程包括精卵相遇,精 子穿入卵子,引发卵子发生一系列 变化,最终是二者原核的融合,形 成二倍体的合子。
逐渐调整排列成规则的内胚层。内移法形成的原肠
胚没有原口,以后在胚体的一端开孔,形成原口。
分层:囊胚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从而 形成内外两胚层。腔囊胚向内分出内胚层——某些水 母属的水母;实心囊胚向外分出外胚层——某些水螅 水母。 外包:动物极的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 分裂较慢,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形 成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形成内胚层。一些软 体动物与两栖动物蛙的原肠形成就是外包。
2.器官形成
胚胎的器官原基形成之后,按各自的方向进一 步分化,并对周围的组织起诱导作用,使有关组织
能协调地发育并进一步相互结合形成器官。
胚胎的器官形成涉及胚层的变化和细胞的分化
两方面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变化是同时进行的。
内胚层:直接从内胚层派生出来的组织,大部分都属 于消化道。另外这些组织还可与中胚层、外胚层形成 的组织结合起来,形成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以及泄 殖系统的一部分。 中胚层: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中,中胚层首先形成 脊索、中胚层、间充质,三者均位于内胚层和外胚层 之间。 外胚层:外胚层形成皮肤的表皮,以及神经系统和感 觉系统。表皮与中胚层衍生的真皮相接的部分为生发 层,能不断地分裂向表面生长。表皮细胞分化为角质 层及其衍生物,如鳞片、羽毛和毛发。表皮生发层深 入到真皮部分,分化为汗腺和哺乳动物的乳腺。

扁形动物起始有中胚层,构造比较复杂,细胞分化明
显,生理活动有显著改变。

更高等的动物都是从有三个胚层的胚胎发育的。
可见三胚层的出现是动物进化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根据胚胎发育中胚层的形成发展,将3胚层多细 胞动物分为:

原口动物 胚孔成为成体的口——扁形动物、 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等。
三、囊胚的形成
卵裂的后期,分裂球排列在一个中空的球形表 面,形成一层——囊胚;囊胚外面的一层细胞——囊 胚层,中央的空腔称为囊胚腔——里面充满液体或者 液化的卵黄。胚胎的这一发育期为囊胚期。
因为卵子类型不同,分裂的类型不同,所以, 形成的囊胚形态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4 种:腔囊胚、实心囊胚、表面囊胚和盘状囊胚。
端 细 胞 法
肠 腔 法
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 细胞分裂成细胞团,形成索状,并向内外胚层之间伸 展,形成为中胚层。由于中胚层之间的真体腔是中胚 层细胞向内和向外裂开形成的,故称裂体腔。端细胞 法又称为裂体腔法。原口动物均以裂体腔法形成中胚 层和体腔。高等脊索动物也由这一方式形成中胚层、 体腔,但具体的形成过程更复杂。
腔囊胚:均黄卵或少黄卵经多次全裂,形成皮球状的囊 胚,中间有较大的囊胚腔,这种囊胚叫腔囊胚。凡全裂 又等裂的类型,都形成腔囊胚。
实心囊胚:有些全裂卵,由于分裂球排列紧密,中间没 有腔,或者分裂初期尚有裂隙存在,以后被分裂球挤紧 而消失成为实心球体,这种囊胚称为实心囊胚。如水螅、 水母,某些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 表面囊胚:中黄卵进行表面卵裂,到囊胚期由一层分裂 球包在一团实体的卵黄外面,无囊胚腔。如昆虫。
☆ 蛙的发育
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囊胚、原 肠胚、三胚层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变 态成为蛙。 这个过程反映了系统发展所经历了的单细 胞、单细胞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 物、低等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的基本过 程。 蛙的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
个体发育是指一个新个体从产生到死亡的 全部历程。对两性生殖的生物来说,新个体始 于两性配子(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受精。 卵子受精后启动发育程序,形成一个新个 体的过程叫做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包括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 形成、中胚层形成、神经胚形成、胚层分化与 器官形成等几个主要的发育阶段,许多动物还 必须经过胚后发育阶段——变态,才能发育为 成体。
§4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4.1 生物发生律 §4.2 动物胚胎发育的阶段
§4.1 生物发生律
生物发生律,或称重演律是由Haeckel(赫克尔,德 国人,1834-1919) 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总结当时胚胎 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 他在《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指出:生物发展史可分 为 2 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 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 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以上原肠形成的几种形式往往不是单一进行, 常常二种或二种以上同时进行,最常见的是内陷与 外包同时进行,分层和内移相伴进行。
五、中胚层的形成

三胚层动物在内、 外两胚层形成之后 继续发育,在内外 胚层之间形成中胚 层。 在中胚层之间形成 的空腔即体腔—— 真体腔。 中胚层形成的方法 有以下两种


动物的胚层与体腔
复 习 题
1. 什么是生物发生律?
2. 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卵的类型不同,卵裂形式也不同,依细胞 分裂是否彻底可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两大类。
完全卵裂:整个卵参加分裂,多见于少黄 卵。它又可分为均等分裂和不等分裂两种。
均等分裂:卵黄分布均匀的均黄卵,形成 分裂球大小相等,如海胆、文昌鱼; 不等分裂:卵黄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 球大小不等,如软体动物、蛙类等。
前两次卵裂通过动植物轴,沿经线进行,称为经裂;
第3次卵裂沿赤道方向进行,垂直于动植物轴,称 为纬裂。
(胚盘)
(囊胚腔)
由于各种动物卵质中卵黄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别 不同,卵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均黄卵:在卵子中,卵黄量很少,分布均匀。如 文昌鱼、海绵和人的卵子; ☆中黄卵:卵黄集中于细胞中央。如节肢动物中的 昆虫纲、甲壳纲动物的卵; ☆端黄卵:含有大量卵黄,且分布偏向一边。如两 栖动物的卵,还有一种端黄卵,细胞质和细胞核偏 于动物极,只占全卵的一部分,而大部分为卵黄的 大型卵。如头足类和鸟类的卵。
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 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逐渐发育增大并与内胚 层脱离,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中胚 层包围的腔为体腔。由于体腔囊来源于原肠,故又称 肠体腔,此法又名肠体腔法。后口动物多数由肠体腔 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
从动物的系统发育来看:

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虽然是多细胞动物,但无论是 构造或生理活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当于两个胚层的 胚胎。
卵子的激活
未受精的卵 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细胞活动几乎处于 静止状态。 精子一旦与卵子接触 卵子本身就开始发生一系深刻的变化,这就 是卵子的激活。
原核融合
精子进入卵细胞后,核膜破裂,染色质变得松散, 破碎的核膜与松散的染色泡重新聚集,形成雄原核; 卵细胞核在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之后,形成的细胞 核即雌原核; 在中心粒的微丝作用下,雄原核向雌原核方向迁移。

后口动物 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或者封闭), 成体的口是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的— —棘皮动物、半索动物、所有的脊索动物。
六、胚层分化及器官形成
1. 胚层分化
外胚层:皮肤及其衍生物如指甲、羽毛等,神经
组织,晶体,眼网膜,内耳上皮等。 中胚层:真皮,骨胳,肌肉,循环和排泄系统, 脂肪组织,结缔组织,体腔膜和系膜等。 内胚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肺,肝等。
的作用才具备受精能力,这种作用称为精子的获 能。
顶体反应
是受精作 用的反应之一, 包括顶体受体的 激活、顶体膜与 精细胞质膜融合、 顶体中水解酶的 释放、卵细胞外 被(透明带)的 水解等,最终导 致精细胞质膜与 卵细胞质膜的融 合。
哺乳动物的顶体反应
皮层反应是受精作用的反应之一,主要是防止多
精受精,属于多精受精的二级阻断。 当精卵细胞融合时,通常是一个卵子只允许一个精 子进入。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多精进入是有害的,会 导致胚胎早期死亡;然而, 两栖类和鸟类似乎允许多 精进入,多余的精子在卵 内被破坏。有两种阻断多 精进入的机制。图为表面 结合有多个精细胞的一个 蛤卵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
受精过程示意图
1. 精子的结构
轴 丝 线粒体
中心体
核 膜 顶体囊
精子的模式图
2.受精作用
受精包括 精子的获能、 顶体反应、皮 层反应、原核 形成和融合等 过程。
精子的获能
哺乳动物的精子虽有运动能力,却无穿过卵
子周围滤泡细胞、透明带的能力,精子只有在经
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接受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
另外,据分裂球排列的方式,完全卵裂有可 以分成两种类型,即辐射型卵裂和螺旋卵裂。
辐 射 型 卵 裂 和 螺 旋 卵 裂
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 细胞分裂受阻,卵裂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 行。它有可以分为盘裂和表面卵裂两种。
盘裂:分裂局限于胚盘处,如乌贼、鸡卵;
表面卵裂:分裂只限于卵的表面者,如昆 虫卵。
雌雄原核相遇之后,核膜互融,形成共同的核膜,
融合后的受精卵称为合子,融合成的核即为合子的 细胞核。受精过程结束,紧接着第一次卵裂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