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理科综合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N—14 O—16 Na—23 Cl—35.5 S—32Fe—56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关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核生物无生物膜系统,也就无生物膜。
B.各种生物膜中所含蛋白质的种类、功能相同C.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生物膜与ATP中都含有的元素是C、H、O、N、P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3、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赤霉素B.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脱落酸C.外施赤霉素后,马铃薯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D.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4.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5.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6.下图是先天聋哑遗传病的某家系图,Ⅱ2的致病基因位于1对染色体,Ⅱ3和Ⅱ6的致病基因位于另1对染色体,这2对基因均可单独致病。
Ⅱ2不含Ⅱ3的致病基因,Ⅱ3不含Ⅱ2的致病基因。
不考虑基因突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Ⅱ3和Ⅱ6所患的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若Ⅱ2所患的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不患病的原因是无来自父亲的致病基因C.若Ⅱ2所患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与某相同基因型的人婚配,则子女患先天聋哑的概率为1/4D.若Ⅱ2与Ⅱ3生育了1个先天聋哑女孩,该女孩的1条X染色体长臂缺失,则该X染色体来自母亲7.“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下列做法不应该提倡的是( )A.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 B.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C.深入农村和社区宣传环保知识 D.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塑料袋等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8gD2O和18gH218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B.2L0.5mol/L乙二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 A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B.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存在SO42-或SO32-C.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
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聚合物(—[CH2—CH2—CH—|CH3CH2—]n)可由单体CH3CH=CH2和CH2=CH2加聚制得B.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液溴、硝酸、硫酸作用生成溴苯、硝基苯、苯磺酸的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C.油脂皂化反应得到高级脂肪酸盐与甘油D.己烷有4种同分异构体,它们的熔点、沸点各不相同11.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质的沸点:W>XB.阴离子的还原性:W>Z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D.X与Y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12.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A.正极反应中有CO2生成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13.室温下,将0.05mol Na2CO3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向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
有关结论正确的是()加入的物质结论A50mL 1mol·L-1H2SO4反应结束后,c(Na+)=c(SO42-)B0.05molCaO溶液中增大C50mL H2O由水电离出的c(H+)·c(OH-)不变D0.1molNaHSO4固体反应完全后,溶液pH减小,c(Na+)不变二、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木块P和Q,水平力F推动两个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P受3个力,Q受3个力 B.P受3个力,Q受4个力C.P受4个力,Q受6个力 D.P受2个力,Q受5个力15.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 A和m B的物体A、B用轻绳连接后跨过定滑轮均处于静止状态,斜面倾角为45°.已知m A=2m B,不计滑轮摩擦,现将斜面倾角缓慢增大到50°,系统仍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绳子对A的拉力将增大B.物体A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C.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将减小D.物体A受到的合力将增大16.利用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绘制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沿平直轨道运动小车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图象可知A.小车在20s~40s做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B.20s末小车回到出发点C.小车0~10s内的平均速度大于10~20s内的平均速度D.小车10~30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17. 某运动员做跳伞训练,他从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上由静止跳下,跳离飞机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减速下落.他打开降落伞后的速度图线如图(a)所示.降落伞用8根对称的绳悬挂运动员,每根绳与中轴线的夹角均为α=37°,如图(b)所示.已知运动员的质量为50kg,降落伞的质量也为50kg,不计运动员所受的阻力,打开伞后伞所受阻力Ff与速度v成正比,即F=kv(g取10m/s2,sin37°=0.6,cos37°=0.8).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k=100N・s/mB.打开伞瞬间运动员的加速度a=20m/s2,方向竖直向上C.悬绳能够承受的拉力至少为312.5ND.悬绳能够承受的拉力至少为625N18.如图所示,一水平放置的光滑绝缘直槽轨连接一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的绝缘半圆形光滑槽轨。
槽轨处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 有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在水平轨道上以一定初速度向右运动. 若小球恰好能通过最高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在最高点只受到洛仑兹力和重力的作用B.小球到达最高点时与小球在水平轨道上的机械能不相等C.如果设小球到达最高点的线速度是v,小球在最高点时式子mg+qvB=mv2/R成立D.小球从最高点脱离轨道后将做平抛运动19.质点甲固定在原点,质点乙可在x轴上运动,甲对乙的作用力F只与甲、乙之间的距离x有关,在10102.210m 5.010mx--⨯≤≤⨯的范围内,F与x的关系如图所示.若乙自P点由静止开始运动,且乙只受力F作用,规定力F沿+x方向为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运动到R点时,速度最大B.乙运动到Q点时,速度最大C.乙运动到Q点后,静止于该处D.乙位于P点时,加速度最大20.某中学校门设置了遥控电动伸缩门,设其移动速度为0.3m/s,校门外红绿灯路口到校门的距离大约50米。
有一天小明同学到学校,刚过校门外的红绿灯路口,一眼看见电动门正在从左Bm q v侧移动开始关门,设此时电动门再需移动4.5m就会关上。
他从静止开始以1m/s2 的加速度匀加速跑步前进,设他最大速度为5m/s,达到最大速度后能保持这个速度奔跑。
那么()A.他不能在关门前进校门B.他能在关门前进校门C.他加速跑步的距离为25mD.若他加速到5m/s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一定能在校门关闭之前进门,于是他随即开始以0.5 m/s2加速度匀减速继续前进,直到减为零。
那么他不能在关门前进校门。
21.如图所示,一光滑半圆环竖直固定于粗糙的木板上,圆心为O1,小球A穿套在环左侧最低点,并由轻绳通过光滑的小滑轮O与小球B相连,B右侧细线水平,O点在环心O1的正上方,OA与竖直方向成30°角,OA⊥OB,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小球A恰好对木板没有力的作用。
若对B施加一外力F,使小球A缓慢运动到O点正下方的过程中,木板始终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两球的质量之比为3:1B.OA细线拉力逐渐变大C.地面对木板的摩擦力逐渐变小D.地面对木板支持力逐渐变小第Ⅱ卷三、非选择题(共174分)22.(6分)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①若测某一分力时,弹簧秤的外壳与接触面发生了摩擦,这种操作,对实验结果影响。
(填“有”或“无”)②下列要求或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橡皮条应与两细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C.两细绳套应适当长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D.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时,只需要记下弹簧秤的读数,用两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时,要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和两条细线的方向③有几位同学进一步做实验。
先用两个弹簧秤一起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位置O ,用手按住结点;再改变其中一个弹簧秤的方位,使这个弹簧秤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都跟原来不同。
固定这个弹簧秤的位置,松开结点,试着改变另一个弹簧秤的方位,来改变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使结点回到原来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