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人权的法律保障

浅论人权的法律保障

浅论人权的法律保障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浅论我国人权的法律保障【内容摘要】: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或者说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享有的或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是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充分的享有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

人权的实现程度也是衡量国家民主政治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准。

2004年我国首次将“人权”写进宪法,这毫无疑问的将我国的人权法律保障上升到根本法的高度。

本文从人权的内涵及内容、近代中国人权的法律保障、建国后的人权发展、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不足以及解决途径和现状来阐述人权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人权人权发展人权保障解决途径一、人权的内涵及内容(一)、人权的内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人权的时代。

正如路易斯·亨金所说的那样“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

”[1]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治实体都不得不对人权问题表明态度,任何一个有现代意识的团体和个人都不能无视自己的人权状况,任何一个系统全面的科学理论都不免对人权问题予以直接的或间接的、直白的或迂回的回答。

人权是从人的共同点和其所及的范围引申出来的,一切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享有的平等地位和社会地位。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权首先是社会性的权利。

人权和人权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不是天赋的、自然的或永恒的。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没有自由、平等作保证,人类就不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就谈不上符合人的尊严、本性的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

另一方面,自由、平等是为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服务的。

因此,所谓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英国学者米尔恩认为“人权概念就是这一种观念:存在某些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人们仅凭某作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在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

”[2](二)、人权的分类人权的范围非常广泛。

现在国际上所说的人权通常可分为两大部分内容,一部分称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另一部分称为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人权也可以分为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这两部分。

按照权利的内容,人权包括公民、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两大类。

前者是指一些涉及个人的生命、财产、人身自由的权利以及个人作为国家成员自由、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后者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劳动者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权利,如就业、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权利。

按享受权利的主体,人权分为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

个人人权包括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集体人权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

简而言之,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或者说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享有的或应当享有的权利。

它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全面、有机的权利体系,是人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权利的总称。

它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集体的权利。

二、近代中国的人权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以义务为主导的礼法政治,而不是以权利为主导的约法政治,导致践踏人权,摧残人性,扼杀人性的封建专制主义延续了几千年之久,朴素的人权思想的嫩芽被长期禁锢在封建专制权力的巨石之下,始终未能生长出茁壮的人权之树。

只是到了近代,人权观念、人权思想才借助于西风东渐,飘洋过海,来到中国。

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同享太平之乐”,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建立一种无剥削、无压迫的平等社会。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削弱君权、伸张民权”以及“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等丰富的人权思想,成为变法维新运动中的一杆大旗。

自从严复将《社会契约论》译入中国后,由于“天赋人权”的理念整合了传统的“仁爱”思想及被压迫阶级对“平等”的渴望,激励了中国的有识之士对传统的君主专制观念、封建纲常名教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废君权,兴民权”的口号,人权观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逐渐散播开来。

同时,自由权思想、参政权思想、平等权思想、经济文化权利思想、妇女权利思想等也广为流传,并促使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一场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才使人权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人权保障开始从理论来到现实生活之中。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孙中山主张“驱除鞋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义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分立的宪法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将民主、民治、民享、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立国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民主民治相结合的近代人权观。

以此为契机,孙中山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人权保障的法律和法令。

“禁止买卖人口令”、“权利平等令”等,同时废止刑讯逼供和体罚制度。

而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也籍此意识到传统文化中压抑人权、漠视人权的一面,要保障人权,实行民主,首先就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反思与清理,从而开始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启蒙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提出争取个人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国家与民族,使个性解放、个人权利、自由意识和人权意识广为传播,同时把外争“国权”提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使“国权”成为“人权”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权的思想虽然不断得到传播,但人权的保障却没有实现。

三、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人权保障的发展与成就(一)、解放初期建国后,新中国立即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其攫取的各种特权,同时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扼杀新中国的企图。

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成功地挫败了国际敌对势力的孤立、封锁、干涉和挑衅,实现和扞卫了真正完全的国家独立,为人权的发展创造了根本前提。

建立和健全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实行土地改革和其它民主改革。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压迫和歧视,发展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关系。

中国政府反对民族主义特别是大汉族主义,制定相关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

特别是1950年颁布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彻底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的婚姻制度,有力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巨大改善。

(二)、改革开放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进行了拨乱反正,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人权问题再次得到了重视,对人权问题的研究日益繁荣和深入,人们的人权意识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人权的保障程度也日益提高。

我国人权事业的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存权、发展权获得了根本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和最紧迫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

目前,中国人民每人每天从食品中摄取的热量和主要生活消费品人均年消费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

2、公民的政治权利进一步扩大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是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各级代表都要依法进行换届选举。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基层民主建设成效显着,城乡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更充分的实现。

公民的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自由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身体;反对逼供信,严格禁止酷刑;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

3、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有了切实的保障2004年修改后的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宪法还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使公民的财产权得到了宪法的承认与保护,即便是国家或政府也不得随意剥夺,只能依法进行并给予补偿。

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都能享有劳动权、失业救济权和生活保障权。

不仅如此我国还积极与国际接轨,使我国人权保障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目前我国己经加入三十多个国际公约,同时,我们还与世界各国发表联合声明,就人权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相互了解,在我国人权保障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4、人权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人权法制建设真正开始走上正轨,主要表现在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上。

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制定了建国后的第四部宪法。

八二宪法的整个制定过程,都“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的,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先后讨论过八次。

”[3]八二宪法继承了五四宪法的基本权利而且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一章前面,提高了公民权利在整个宪法中的地位,并增加了公民权利的内容。

2004年3月,“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首次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上升为法律概念,由党和政府文件的政策性规定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

从此,中国的人权实现有了宪法的保障。

依据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1979年以来,制定和颁布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与公民权利关系密切的基本法律和法规。

主要的有:《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婚姻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侵权责任法》等等。

这些法律、法规实现了宪法公民权利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还确认了许多公民基本权利以外的其他权利,扩大和丰富了我国公民权利的内容和种类。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了许多直接规范或涉及公民权利的地方性法规,为本地公民行使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上的保障。

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也颁布了若干与公民权利有关的条例、规章等,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还对如何保护公民诉讼权利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