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词鉴赏:陆游《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陆游《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赏析

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

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呕哑。

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赏析】公元1163年(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以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主持抗金军事,陆游表示庆贺。

次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张浚以右丞相、江淮东西路宣抚使,仍都督江淮军马,视师驻节,颇受知遇;张浚旋卒,年底宋金和议告成。

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不久后写下的。

另有两首词意思与此词大体相同,也是同时所写下的。

陆游自从任枢密院编修官然后再任通判镇江,后又被调任隆兴,最后被免职,他一再受到主和派的打击,心情抑郁,所以在乾道二年免职前所写的《烧香》诗中有“千里一身凫泛泛,十年万事海茫茫”之慨。

罢官后如《寄别李德远》诗的“中原乱后儒风替,党禁兴来士气孱”,另一首《鹧鸪天》词的“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既愤慨抗金志士的遭受迫害;而又一首《鹧鸪天》词的“插脚红尘已是颠”,“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又自嘲对仕途进退认识的浅薄。

在这种心境支配下,词的上片“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二句,表示不愿靠近都城学汉初的邵平那样在长安青门外种瓜,只愿回家过清闲的渔钓生活。

但隐身渔钓,并非作者的生活理想,这样做只是作者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自我排遣而已,读“送年华”三字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感喟之情。

这时候,作者迁居山阴县南的镜湖之北、三山之下,湖光山色,兼擅其美。

在作者的诗人气质中本来就富有热爱自然的浓烈感情,所以当他面对这种自然的美景时,人事上的种种失望和伤痛,也因此自会暂时得到冲淡以至忘却,所以后面的二句:“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即就写镜湖旁飞鸟出没的情况,写出那里的风景之美。

句法上既紧承“渔钓”,又针对镜湖特点;情调上既表景色的可爱,又表心境的愉悦:脉络不变,意境潜移。

它用笔清新,对偶自然,轻描淡写,情景具足,以景移情,不留痕迹,是全词形象最妍美、用笔最微妙的地方,这其中的韵味,耐人寻思。

下片从湖边写到在湖中泛舟的情况。

开头二句,“歌”声与“舻”声并作,“缥缈”与“呕哑”相映成趣;第三句:“酒如清露鮓如花”,细写酒菜的清美。

这三句,进一步描写词人“渔钓”生活的自在和快乐:“鮓如花”三字着色最美,染情尤浓。

结尾二句:“逢入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表明词人不但安于“渔钓”,而且愿意以船为家;不但自在、快乐,且有傲世自豪之感。

但读者联系作者的志趣,可以知道这些自在、快乐和自豪,是词人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是热爱自然的一个侧面和强作旷达的一种表面姿态,并非出自于他的深层心境。

“笑指”二字和上片的“送年华”三字,一样透露出词人的这种心情矛盾。

表面上是“笑”得那样自然,那样自豪;实际上是“笑”得多么勉强,多么伤心。

上片结尾的妙处是以景移情;下片结尾的妙处是情景交融。

这时候作者景慕张志和的“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的行径,自号“渔隐”。

词中的以船为家,以及这一年所写的词,如《鹧鸪天》的“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采桑子》的“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都是“渔隐”生活的具体描写,但读者一样可以从深层心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渔隐”实质。

上片的“送”字告诉读者这种实质比较明显,下片的“笑”字告诉读者这种实质却很隐秘。

陆游作词,本来就好像大手笔写小品,有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感觉。

这首词,随手描写眼前生活和情景,毫不费力,而清妍自然之中,又自觉正反兼包,涵蕴深厚,举重若轻之妙,表现得十分明显。

【陆游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

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

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

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

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

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

”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

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

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

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

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

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

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

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有七子一女。

根据《陆游年谱》记载: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冬夜读书示子聿》)。

孙子有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曾孙有陆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有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

陆游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那一幕。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

或曰,公慕少游者也。

”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

其实两说均难置信。

秦观生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死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

陆游父亲陆宰生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死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

陆宰小秦观四十岁。

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

秦观到越州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其时陆宰尚未出生。

陆游母亲的年龄估计与陆宰相去无几,跟秦观不可能有什么交往。

“梦少游而生公”,纯属想象之词。

前一说不能成立。

所谓“公慕少游”,主要根据陆游八十二岁写的《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

诗日:“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该诗只是表达诗人对秦观的敬仰之情而已。

“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的。

后一说也不能成立。

那么陆游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清人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所记较为可信:“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

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古代有“幼名,冠字”的制度,即幼小取名,二十岁左右定字。

士大夫家庭往往强调名和字的内在联系,而且往往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取名定字。

取名之时,实际上是定了字的。

因此,名游,字务观,跟秦观的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而已。

至多也只能说明同源于《列子·仲尼篇》的那句话。

跟“梦少游”“慕少游”而取名字,了然无涉。

在陆游的诗中,有这样一首:“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螀渐觉近房栊。

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

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

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为什么号放翁呢?原来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大诗人范成大一起共事,由于两人有些矛盾,范成大左右的官员认为陆游不知高下,不守礼义,是个粗野狂放的人。

陆游气愤地想到:“你们说我狂放,我就当个‘放翁’,总比明哲保身的庸人强。

”从此,“放翁”这个号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

孝宗淳熙十三年,陆游回到临安,入朝做了军器少监。

但仍然以诗为戈,抒发爱国热情,坚持抗金爱国思想。

而令朝中的投降派十分不安,因而讨厌他,上疏皇帝诬陷陆游不务正业,只知“嘲咏风月”。

陆游再度被黜,他怀着满腔愤怒回到家乡山阴后,立即提笔把他在镜湖旁的住宅题为“风月轩”。

虽云“风月”,实则是发泄他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

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

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

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

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

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