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美学一、课程说明:《美学》是为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旨在讲授美学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和围,认识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涵养学生的审美心胸,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2、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3、自然美4、审美形态的哲学分析5、审美心理过程6、艺术作品的本体构成7、审美教育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教学难点:1、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2、审美形态的哲学分析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为:文学概论,后继课程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古代文论、文艺美学。
本课程与《文学概论》课程有密切的联系,这主要因为美学以文学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文学艺术去研究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
不过,本课程与《文学概论》也有根本的区别,一方面,本课程不仅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问题,也研究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问题,因此,从研究围上远比《文学概论》课程广阔;另一方面,即使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问题,本课程也主要是从哲学的高度上来研究的。
总之,《美学概论》的元学科是哲学,《文学概论》的元学科是文学,这是这两门课程的根本区别。
五、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六、教学容:第一章绪论 2学时基本教学目的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学;美学学科的历史及现状;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美学的人文品格。
重点及难点:美学的性质,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
主要教学容:第一节什么是美学一、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人类审美意识及美学思想的发展。
二、美学学科的现代发展。
鲍姆嘉登确立美学学科地位后美学的发展。
第二节美学研究的对象一、美学对象观的考察。
中外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主要观点。
二、美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审美活动。
美学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这一特殊活动方式。
第三节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一、美学的学科定位。
人文学科。
二、美学与一般社会科学的不同。
社会科学如何可能。
美学何为。
第四节美学研究的方法一、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
二、美学研究的传统方法。
哲学。
、现代美学的方法论变革。
伴随现代自然和社会科学发展,美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美是什么 8学时基本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美学的根本问题及其特征;美本质研究的思路;关于美本质的初步回答。
重点及难点:关于美本质理解的分歧及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主要教学容: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探讨。
主观、客观及关系、生活等多种视角。
二、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探讨。
自然论、社会论、主客观统一说等。
二节“美是难的”——终极追问的尴尬一、古典形态的本质主义的思维逻辑及理论盲点。
追求明晰的原点。
二、反本质主义的历史性出场及其理论支撑。
家族相似及分析美学理论。
三、美本质的合法性危机及美的多元现实。
当代美的多元形态。
第三节美是什么一、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
实践观点。
二、自然的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观点。
三、美与审美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特殊关系。
第四节美与真善一、美与真的联系及区别。
真是美的基础。
二、美与善的联系及区别。
善是美的灵魂。
三、真、善、美是人的三大社会价值。
第三章审美领域 4学时基本教学目的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审美的三大主要领域及形式美。
重点及难点:自然美的现代意义;人的美的具体显现;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主要教学容:第一节自然一、中西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自然美观。
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及中国古代自然美观。
二、自然美是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现。
自然事物的美;自然打上人的烙印。
三、自然美的现代意义。
生态意义。
第二节社会一、社会美的含义。
社会中的美的现象。
二、社会美的呈现形态及特征。
生产、社会、阶级斗争及科学实验等表现领域。
肯定性、理想性等。
三、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
文化涵及具体表现。
第三节艺术一、艺术美的涵。
艺术的美。
二、艺术美的体现。
表现领域。
三、艺术的审美价值及特征。
艺术与美的关系;情感性、理想性、思想性等。
第四节形式一、形式美的含义。
美的特殊领域。
二、形式美的构成。
色、形、声、点、线、面、体等具体要素及比例和谐、多样统一等组合规律。
三、形式美的特征。
抽象性、表情性等。
第四章审美形态 4学时基本教学目的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等审美畴的本质及特征。
重点及难点:自然中的崇高;悲剧的美学意义。
主要教学容:第一节优美与崇高一、优美及崇高的本质。
主客统一与主客斗争。
二、优美及崇高的特征。
和谐与对抗。
第二节悲与喜一、悲剧的本质及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
主人公的正面价值、暂时失利、精神永存、深沉的理性思考、人类灵魂的拷问。
二、喜剧的本质及特征。
西方喜剧理论。
寓庄于谐。
第三节丑与荒诞一、丑的本质及表现。
依附于美。
艺术丑。
二、荒诞的特征。
西方文化的不肖子。
当代表现。
第五章审美心理 4学时基本教学目的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审美心理要素的功能,审美的心理过程。
重点及难点:审美的心理过程。
主要教学容:第一节审美心理要素一、感觉、知觉和表象。
审美的起点;整体性、选择性、意向性等。
二、联想和想象。
接近、相似、关系、对比联想;想象的创造性。
三、情感和理解。
情感与想象的关系;理解在审美中的作用。
第二节审美心理过程一、起始:审美注意、审美直觉。
眼中之竹。
二、展开:审美愉快。
悦心悦神。
三、高潮:审美超越。
玩味、体悟。
第三节审美愉快一、审美愉快与一般生理快感的区别。
生理性和精神性。
二、审美愉快是人的高级精神享受。
第四节审美超越一、审美超越是审美的升华。
二、哲理玩味和体悟。
第六章艺术中的美学问题 10学时基本教学目的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审美接受;艺术品的本体构成及其核心—意象的特征;意境的形上意味;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重点及难点:艺术品的本体构成;意象;意境。
主要教学容:第一节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一、艺术中审美质素的生成。
艺术和美的双向生成。
二、审美形式的创造。
艺术中创造是审美形式的创造。
第二节艺术品的本体构成一、艺术品的界定。
艺术存在于创作主体—艺术品—接受主体的链条中。
二、艺术品的价值结构(认识、伦理、审美)。
三、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实在、经验、超验)。
第三节审美意象一、艺术品的核心——审美意象。
1、意象的涵。
艺术创造的关键是创造意象。
2、意象的结构。
意与象的融合。
3、意象的品类。
仿象、兴象、喻象、抽象等。
4、意象的特征。
虚拟性、感性、情感性、创造性。
二、艺术意境的形上意味。
1、意境的涵。
主客统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2、意境的结构。
意与境偕、意与境浑、实象与虚象结合。
3、意境的类型。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4、意境的审美特征。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哲理意味。
第四节艺术的审美接受一、审美接受与非审美接受。
精神接受的特殊性。
二、审美接受的意义。
艺术价值的终极实现。
三、艺术审美接受的一般过程——观、品、悟。
观表层、品深层、悟提升。
第五节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一、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
依对象、媒介方式、动态、静态、表现、再现等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空间静态和时间动态两种。
二、空间静态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工艺、雕塑、绘画等。
三、时间动态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
第七章审美教育 2学时基本教学目的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审美教育理论,审美教育的功能、特点,审美教育与人的生活的关系。
重点及难点:审美教育的塑人功能及其当代意义。
主要教学容:第一节审美教育在当代的迫切性一、当代人面临物质世界增殖而人的世界贬损的困境。
二、审美教育的当代承担。
拯救人的使命。
第二节历史上审美教育理论的考察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席勒等的美育理论。
二、马克思美育理论与完美人格塑造。
第三节审美教育的功能与特点一、功能:与智育、德育的不同,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
二、特点:潜移默化、形于外动于等。
第四节审美塑造与美好生活一、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二、审美塑造的美好生活图景。
七、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美学》邢建昌、文振主编,昆仑2005年版。
自编讲义。
2.教学参考书;《现代美学体系》大学叶朗著。
《美学原理新编》大学辛甘霖著。
《美学基本原理》人民叔成等著。
《美学与艺术鉴赏》首都师大金元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