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美学
英文名称:Esthe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开课学期:5-7
学时:32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描述
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美学》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为学生学习其他艺术类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
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及审美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课程有全面的认识,系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感性直观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

四、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美学导论(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的研究内容;
3.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理解美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3.掌握美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4.具备一定的美学分析能力。

第二章审美发生论(4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1.模仿说;
2.游戏说;
3.生物本能说;
4.巫术说;
5.符号说;
6.劳动说。

二、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1.巫术及巫术直观;
2.世界的象征化和神话、语言、符号。

三、身体劳作与“手艺”
1.身体劳作与手艺;
2.“手艺”与“艺”。

四、审美活动的诞生
1.从巫术直观到纯粹诗性直观;
2.从“艺”走向艺术;
3.独立的审美活动。

教学重点:
1.巫术和巫术直观;
2.身体劳作的本源性意义;
3.艺术的产生。

教学难点:
1.如何从“艺”走向艺术;
2.辨别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审美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理解6种审美发生论;
3.掌握“巫术说”和“劳动说”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
4.具备独立思考审美活动的能力。

第三章美的本质论(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美学史上的探讨
1.柏拉图:美是理念;
2.美是主观观念;
3.美是事物的属性;
4.美是关系;
5.美是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观
1.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
2.美的主要特征;
3.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3.如何从“艺”走向艺术;
4.辨别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理解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关系;
3.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4.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四章美的领域(4学时)教学内容:
一、社会美
1.社会美;
2.人的美;
3.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二、自然美
1.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2.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3.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

三、艺术美
1.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2.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基础;
3.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教学重点:
1.美的基本形态;
2.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的基本形态;
2.理解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含义;
3.掌握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4.具备欣赏、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章美感经验的形态(8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感经验的形态及其形成
1.美感经验形态的形成简史;
2.美感经验形态形成的原因。

二、优美与崇高
1.优美和崇高的特点;
2.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3.崇高的表现。

三、悲剧与喜剧
1.悲剧
1.1悲剧的本质和特点;
1.2美学理论史上对悲剧性质的解释。

2.喜剧
2.1喜剧的本质和特征;
2.2美学理论史上对喜剧的解释。

四、丑与荒诞
1.丑
1.1丑在审美史上地位的变化;
1.2丑的特征和性质。

2.荒诞
2.1荒诞的历史发展;
2.2荒诞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重点:
1.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2.崇高的表现;
3.悲剧和喜剧的本质及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美感方面的知识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感经验的形态及形成;
2.理解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3.掌握悲剧与喜剧的本质特征;
4.具备辨别现代社会现象中美与丑、悲与喜的能力。

第六章审美心理论(4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感的本质特征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2.美感的精神愉悦性;
3.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4.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二、美感的心理因素
1.感觉、知觉和表象;
2.联想和想象;
3.情感;
4.理解。

三、美感的个性与共性
1.美感的差异性;
2.美感的普遍性。

四、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
1.移情说;
2.心理距离说;
3.直觉说;
4.格式塔心理学;
5.心理分析学。

教学重点:
1.美感的本质及特征;
2.美感的心理因素;
3.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美感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
2.理解美感的心理因素;
3.掌握美感的本质特征;
4.具备运用审美心理学知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第七章审美心理论(2学时)教学内容:
一、符号形式的本源
1.符号形式及其本源;
2.审美符号起源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3.形式美的特征。

二、形式美的物质要素
1.色彩;
2.形体;
3.声音。

三、显现形式的组织
1.显现形式的组织样式;
2.形式美的法则。

教学重点:
1.形式美的特征;
2.形式美的物质要素。

教学难点:
1.形式美法则。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符号形式及本质;
2.理解美的形式的含义;
3.掌握形式美法则;
4.具备运用形式美法则分析解决事物的能力。

第八章审美艺术论(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
1.历史上关于“艺术”的定义
2.艺术的本质探讨
3.艺术的主要功用
4.商品经济时代的艺术
二、艺术创作
1.艺术创作主体
2.艺术创作心理
三、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的构成
2.艺术作品的传播
四、艺术欣赏
1.艺术欣赏主体
2.艺术欣赏活动
五、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主体
2.艺术批评的特征和作用
3.艺术批评方法
教学重点:
1.艺术的本质;
2.艺术创作心理。

教学难点:
1.艺术批评的特征及方法。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艺术的本质及特征;
2.理解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
3.掌握艺术批评的方法;
4.具备运用艺术创作心理及批评方法分析解决事物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美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六、课程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总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
1.教材
《美学概论》(第四版).牛宏宝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2.主要参考文献
(1)《图说美学》.常宏、朱珂苇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12月.
(2)《美学散步》.宗白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3)《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
(4)《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
执笔人:审核人:制定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