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002年05月15日(本文章已被浏览240次)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初步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
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美学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理论概括.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
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学习美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需要.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第三节怎样学习美学1.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紧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艺术美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了解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第一节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
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产及实践服务。
第二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首先表现在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第四节意境和传神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具有象外之象的特点,能在有限中展示无限.意境产生于艺术家的创造。
完成于欣赏者的想象。
需要欣赏者进行积极的再创造.2.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指通过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木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
第四节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1.艺术分类的原则和依据.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1.自然美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律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掌握自然美的特征。
重点理解并掌握自然美的根源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理论命题.第一节自林美的特征1、自然美是在人类生活中历史形成的一种自然的审判特性.自然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美,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2、自然的待征是自然美的必要采件(特质基础).第二节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可以证明.自然美根源于实践中人和自然关系的变化、随着买践的发展.人们在改造自然中人和自然的联系愈来愈广阔.自然事物才愈来愈多地成为人的对象,并使人感到兴趣。
在此基础上、自然美的领域不断扩大。
第三节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1、自然美主要有两种现象:一种情况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美(如荒山绿化);另一种情况是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如天空、大海)。
2、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成为审美对象有多种原因,如;作为人类生活环境而出现;通过形式美的中介(自然特征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处,即可成为美的对象〕;自然的某些属性与人的美好品质、性格相似。
第四章社会美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社会美的一般特征,理解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联系,掌握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的内涵及特点.第一书社会美的特征1.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2.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表现,3.社会美与善有密切联系,但不同于善第二节人的美1.人的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直接体现人的自由创造。
2.群体主体的美。
3.个体主体的美。
4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联系.人物形象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第三节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1.劳动产品美的特点:(1)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2)劳动产品的美,一般都是美和实用的结合.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美.2人和环境的辨证关系.环境的设计既要考虑生活实用的需要、又要考虑审美的需要,一般说来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讲求美观.第五章形式美法则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形式美的特征,掌握形式美灵活运用中注意的问题,重点掌握形式美主要法则的内涵。
第一节形式美的特征形式美指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有规律的组合。
形式美的特征是;1.形式美概括地体现了美的事物在形式上的共同特征,带有一定的抽象性.2.形式美对于美的事物的具体内容来说,具有相对独立意义.3.形式共存在于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中,往往与事物的自然属性相联系.第二节形式美主要法则1.整齐一律2.对称均衡3.调和对比4.比例5.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3.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主要讲授日常生活中的美化问题)第六章美的产生和发展本章内容转移交融到美感部分,见第十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掌握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史现律。
第一节美的产生分别从石器造型、美宇的含义以及彩陶造型和纹饰三个方面分析美的产生的历史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类产生于劳动。
劳动是美产生的最终根源.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使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志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二节美的发展1.原始社会美的发展.2.私有制条件下美的发展.3.社会主义条件下美的发展.7.美的本质与特征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美与丑的相互关系,掌握美和真善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以下两个问题:美的本质;美的主要特征.第一节美的本质1.美的事物离不开一定的感性形式,但决定事物美的性质的,并不是感性形式本身,而是由于在这种感性形式中蕴含着一种人类最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
2.自由创造是人类的珍贵特性;(1)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人类的创造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在自由创造的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正是由于事物的感性形式显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才唤起人的喜悦.美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生活呈现.3.自由创造在美的各个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特点第二节美和真善1.真善美的统一.作为实践成果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密不可分的三方面.真善美三者的结合以实践为基础.2.美以真善为前提,但美不等于善.美与真善的区别的具体分析.第三节美和丑1.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形象.2.丑与恶的联系和区别.3.美与丑的关系:美和丑相互依存,美和丑相比较而存在;美和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四节美的主要特征1.形象美.形象是美的载体,美的事物都是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因素构成)诉诸人的感受,由于美的个体性,表现为美的多样性、丰富性。
2.感染性.美的形象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肯定形象.3.创造性.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类最珍贵的特征——自由创造.4.潜在的功利性.美的事物中功利性是间接存在的;善升华为形象.深化在形象中.5.形式的整体性.人们在创造美中自觉地运用形式规律,形成整体的和偕.第八章优美和崇高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现实生活艺术作品中崇高的表现.重点掌握优美与崇高的不同特点。
第一节优美与崇高的对比1.优美的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在美感上,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2.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和巨大体积,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
在美感上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第二节崇高的表现1.现实生活中的崇高。
在社会生活里,崇高主要体现为主体在严重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巨大力量。
自然的崇高,虽不全在自然对象的本质属性.但是自然对象的巨大的体积和力最以及粗放不羁的形式等,都对形成崇高的对象起积极的作用。
2.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生活中崇高的能动反映。
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的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第九章悲剧性和喜剧性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悲剧艺术的类型、悲剧艺术的含义,掌握喜剧艺术的特征和多样形式,重点掌握悲剧和喜剧这两个美学范畴的本质内涵.第一节悲剧的本质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本《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第二节悲剧艺术的类型、悲剧艺术的意义1.悲剧艺术几种主要的类型:(1)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2)新事物在成长中受摧残或由于自身弱点而遭到失败;(3)在私有制条件下善良的普遍人民的不幸和苦难;(4)旧事物、旧制度还有存在的合理性时它的灭亡也带有悲剧性.2悲剧艺术的意义:(l)认识生活道路上充满了矛盾、曲折、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经常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2)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3)激起对丑恶事物的恨。
第三节喜剧的本质喜剧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乖能、自相矛盾中显示真理,肯定美、否定丑.3.喜剧艺术的持征及其多样形式1.喜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2.常见的喜剧形式有讽刺和幽默。
讽刺和幽默的不同特点。
第十章美感的本质和特征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感本质问题的不同见解;领会并掌握本教程对美感本质的理论分析,重点掌握美感的特征.第一节美感的本质l.西方美学史上对美感本质问题的看法。
2.美感根源于社会实践3.人类在对象世界中看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因而在精神上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快感和喜悦.这就是美感的本质。
4.美感所产生的精神愉悦有丰富的内涵。
从层次上看,生理快感、心理愉悦,一直到人生哲理的领悟,都属于美感愉悦的内容;从形态性看,它既有优美带来的轻松、愉快.又有崇高带来的惊赞、庄严.第二节美感的特征1.直觉与理性的统一。
所谓直觉指审美者在瞬间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加思索的把握和领悟.在这种直觉形式中蕴含着理性内容。
2.生理快感与心理愉悦的统一。
美感是在感性直观中所产生的精神愉悦,它不能脱离人的感觉.美感是和生理快感相结合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