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血概述专题知识讲座

贫血概述专题知识讲座

骨髓穿刺/活检:诊断价值高。当结果与血常规有矛盾时, 应做多部位骨髓检查;
贫血发病机制检查 铁代谢和缺铁的原发病检查
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检测
失血性贫血原发病检查 溶血性贫血特殊检查 骨髓造血细胞染色体抗原表达基因检测 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测…
❖治疗
对症治疗:红细胞输注为减轻重度贫血对患者的 致命影响、为对因治疗发挥作用赢得时间。
三、失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意义: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法对贫血治疗提供依据。
❖ 临床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 贫血的原因 贫血的程度 贫血的速度 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贫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神经系统 皮肤、粘膜 呼吸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
表2.
贫血严重程度划分标准
贫血严重程度 极重度 重度 中度
血红蛋白浓度 <30g/L 30~59g/L 60~90g/L
轻度
>90g/L
意义: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紧急输血提供依据。
表3. 贫血的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增生不良性贫血 增生性贫血
相关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除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外的 贫血
6个月- < 6岁儿童: Hb<110g/L
6-14岁儿童:
Hb<120g/L
成年男性:
Hb<130g/L
成年女性:
Hb<120g/L
孕妇:
Hb<110g/L
❖影响贫血指标判断的因素:
红细胞体积大小 生理性,如婴儿、儿童、孕妇 海拔高度,如高原地区居民 血浆容量,如血液浓缩/稀释
❖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贫血伴随的表现:溶血、出血、浸润、感染、营养不良、 自身免疫病等症状、体征。
重要体征为贫血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 实验室检查---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
血常规:Hb、RBC计数、MCV、MCHC; 血涂片检查 RBC、WBC、BPC数量、形态变化、
异常细胞、疟原虫;
网织红细胞计数 了解红细胞增生情况以及作为 贫血疗效的早期指标;
对因治疗 消除病因是治疗贫血的首要原则,贫血病因的性质
决定了贫血治疗效果。 输血---对症治疗的主要措施
优点: 迅速减轻或纠正贫血; 缺点: 输血反应、输血后感染、长期输血致铁负荷过 重。
用药原则 病因明确后治疗,不应随便用药,否则反会使情况
复杂化;
据发病机制选用药物 铁剂:仅对缺铁性贫血有效 叶酸和维生素B12:仅对缺乏这两种维生素的巨幼细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⑴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或利用障碍
Hale Waihona Puke 巨幼细胞性贫血⑵ 缺铁或铁利用障碍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二、溶血(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
红细胞膜异常
红细胞酶缺陷
血红蛋白异常
卟啉代谢异常
表4. 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续)
2.红细胞外因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其他
Contents
1
贫血概述
2
缺铁性贫血
3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贫血概述
❖ 定义: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 围下限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
❖ 我国贫血诊断标准(海平面地区)
成年男性: Hb<120g/L 成年女性(非妊娠) :Hb<110g/L 孕 妇: Hb<100g/L
❖ WHO贫血诊断标准(海平面地区)
发生原因:铁摄入不足、供不应求、吸收不良、 转运障碍、丢失过多及利用障碍。
发病情况:IDA为全球最常见的贫血,尤其是育龄 妇女与婴幼儿。
❖ 铁代谢
铁的分布(见表5.人体内铁分布)
人体内铁存在的形式: 功能状态铁 贮存铁
正常人每天造血需要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 坏的红细胞。
表1.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分类
类型
MCV(fl) MCHC(%)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35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32∽35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32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意义:红细胞形态分类法对贫血的病因诊断能提供一些线 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保持红细胞的Na+-K+泵作用;
维持红细胞的双凹形态。
以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及红细胞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为根据
根据红细 胞形态特 点分类
贫血 分类
以骨髓增生 程度为依据
根据骨髓 红系增生
情况
根据血红 蛋白浓度
分类
按贫血严 重度分类
根据贫血的 病因和发病
机制分类
从红细胞生成 至成熟各个关 键环节进行分 类
结构特点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仅有细胞内液和细胞膜;
缺乏合成蛋白质、脂质的能力。
代谢特点 成熟红细胞可看成脂双层载体的血红蛋白脂质
体,寿命120天左右,靠葡萄糖无氧代谢所产生的高 能化合物来维持其生命活动。
功能特点 血红蛋白二价铁的维持,保持转输O2 能力; 保持清蛋白和血红蛋白-SH基的还原状态;
❖诊断
内容:确立贫血及贫血程度、类型及原因,其中贫 血的病因诊断最为重要。 病史询问
重点在于贫血发生的时间、速度、程度、并发症、 可能诱因,干预治疗的反应。寻找原发病线索和贫血的 遗传背景对病因诊断及为重要。 全面体检
贫血对各系统的影响。 特别注意:一般状况的评估,皮肤粘膜色泽,肝、 脾、淋巴结的检查,注意不要忽略肛门指检。
表4. 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疾病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干组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血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2.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贫血 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所致贫血
表4 . 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续)
胞性贫血有效; 维生素B6:大剂量使用对部分铁粒幼贫血有效; 糖皮质激素: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较好疗效; 雄激素:长期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使贫血减轻; 红细胞生成素:可用于纠正肾性贫血。
脾切除 骨髓移植
主要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限制骨髓移植应用的原因
缺铁性贫血
❖概述
定义: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 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耗尽 (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 起缺铁性贫血(IDA)——铁缺乏症的最终阶段, 属于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