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0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沉降)
10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沉降)
上海市 30%地面沉降来自高层建筑和大型工程的影响 浦东陆家嘴 2004年 地面沉降量达3cm 上海沉降最严重 的地区
国家及地区
日本
沉降面积 km2 最大沉降速率 cm/a
1000 1635 9000 10000 7560 19.5 16.3 46.0 17 42.0
最大沉降量 m
4.6 2.8 8.55 1.5 7.5
σ 不变= σ’ + µ 大于颗粒间 σ’ 摩擦阻力
地面下沉 形成新的压力平衡
颗粒间产生 位移/错动/ 排列更紧密
含水层压密 体积变小
△σ’ =|△µ |
σ=(σ’+△σ’)+(µ-△µ)
△σ’ 有效应力的增量; △µ 孔隙水压力增量。抽水为减压过程,所以取负 |△µ | 孔隙水压力增量的绝对值。
(2)地面加载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长三角、华北平 原、和汾渭盆地
为地面沉降灾害
严重区。
20-40mm/a
23-->14mm/a
长 江 三 角 洲 我国发生地面 地 沉降现象最早、 影响最大、危 面 害最严重的城 沉 市 降 现 状 图
20世纪90年代末,本区累 计沉降超过200m的范围达 1/3,面积近10000km2.
成因:地下水开采
1、洪涝灾害加剧
地面沉降长期发展,使沉降中心的地 面高度明显降低,形成碟形洼地,改变了 原始地表水径流条件,影响排涝和排水管 网运行能力,若遇较大洪水,就积水难排。
洪涝灾害加剧
苏 州 防 汛 堤 有 三 次 明 显 加 高
据统计,嘉兴市平均田面高程为 2.29m,水位每增加 10mm ,淹没面 积增加 1.6 万亩。
变形速率小、持续时间长
天津市 基底下降形成的沉降值约为1.7mm/a 沉降时间 8000~9000年 洞庭湖区 构造蠕变引起的沉降值约为1~2mm/a
自然原因:
冰川期大陆 冰盖形成 厚度达 2000m 巨大 静压 力
挪威/芬兰发 生地面沉降 最大值达 2.5m
冰川消融
回弹
人为原因:如修建水库、建造房屋等
主要原因
东京
大阪 美国 加州圣华金流域
开采地下水
德克萨斯州
墨西哥 意大利波河三角 洲 中国 上海 天津
开采石油 开采石油
800
30.0
>0.25
开采石油
10.1 8000 21.6
2.67 1.76
抽取地下水
根 据 2009 年 国 土
资源部的调查与 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累计地面沉
降量超过200毫米 的地区达到7.9万
P
σ = σ’ + µ
△σ’ 大于
粒间阻力且 △σ’>△µ
颗粒骨架压 密;含水层 总体积变小 水从孔隙中 挤出 进入水井
σ + △σ =(σ’+ △σ’)+(µ+△µ)
△σ’ >△µ
2、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 (1)砂砾质含水层失水压密特点 ①砂砾质含水层一旦被抽汲,释水快,压力传递快, 压密作用显现得快,地面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沉降,即滞 后时间短,延迟效应不明显; ②由于砂砾质含水层本身的孔隙度较小,可供压密的 空间小,所以,地面总沉降量较小;
③砂砾质含水层颗粒间为硬连接,失水和充水能够以 可逆方式进行,形成的地面沉降具有弹性变形的特点,抽 水时,地面下沉,水位恢复时,又可回弹。
(2)粘性土的失水压密特点 ①粘性土孔隙虽小,但孔隙度大,远远超过砂砾质土,粘 性土一旦失水压密,可压缩空间大,能够产生较大的地面下沉 量; ②由于粘性土中的水主要是结合水,水压传递和应力消散 慢,失压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建立新的压力平衡,所以抽 水对它的影响来得慢,即滞后时间长,延迟效应也十分明显, 这就是为什么在许多粗细颗粒相迭置的地下水分布区抽水时地 面沉降不明显,水位恢复后,地面沉降仍会持续发展的原因; ③粘性土失水压密过程失去的水主要是结合水,骨架的压 密是塑性变形,两者都是不可逆过程,所以,所造成的地面沉 降大部分是永久性的。
归属于地壳形变或构 造运动的范畴,作为 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 自然动力现象加以研 大、速率小 究
归属于地质灾害现象 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 进行研究和防治 小、速率和幅度较大
开采地下水、油气资源
急剧变形:因基底断块快速下降造成地表高程降低, 地面急剧变形,如地震。 构造蠕变:构造运动以一种缓慢连续的方式进行, 表现为基底断块持续的缓慢沉降或岩层的拗陷。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东南沿海地区 第四纪沉积层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 相对较小 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局部富水地段。沉降范围一般比较小,主要 集中于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附近。
(3)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燕山和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 区(北京/保定/邯郸/郑州/安阳等大中城市) 第四纪沉积层以冲积、洪积形成的砂层为主 城市人口众多、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 地下水开采强度大,水位下降幅度大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去,沉降范围由开采范围 决定。 (4)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区——陕西渭河盆地/山西汾河谷地及 一些小型山间盆地(西安,咸阳,太原,运城等) 第四纪沉积物沿河流两侧呈条带状分布,以冲积砂土、粘 性土为主,厚度变化大; 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 构造运动表现为强烈的持续断陷和下陷 地面沉降范围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2. 按地面变形的成因分类
重力地面变形:崩塌、滑坡、黄土湿陷等
人类活动诱发地面变形:修路开挖边坡、采矿地面塌陷、城市建设平整土地、 农业活动中的梯田改造等
东部地区(地势低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长白山、燕山山地、松辽平原地面塌陷灾害区;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灾害区; 东南沿海丘陵特殊岩土变形和地面塌陷灾害区; 台湾地震、地面沉降为主塌陷灾害区。
洪涝灾害加剧
宁波地面沉降区常年积水
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区
洪涝灾害加剧
上海地铁四号线地面沉降
太原市武家庄村常年积水
2、建筑物基础下沉、工程设施毁坏
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及其引发的地裂 缝,会造成铁路的路基沉降、桥梁裂缝、沥青路 面开裂、地下管道错断、供水井井管上升、泵房 报废等; 特别是对标高要求严格的堤坝、水闸、桥梁、 铁路、高架道路等基础设施标高一旦降低,将使 得安全运营和维护成本增高,造成的房屋开裂倒 塌,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3
136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0 250 500 750 1000 1250 1500 1750 2000 2250 2500 2750 3000
Û ¼ À Æ Ô Â Ê ý (Ô Â )
456 585.94
927.05 1022.61 1148.31 1267.31 1464.61 1642.11 1789.51 2114.81 2232.71 2321.71 2390.71 2516.01 2611.91 2735.41 2816.71 2969.51
建筑物受损
2003年2月28日因地面不均匀沉降 错断西安子午路2m粗的供水管道
2002年12月10因地面不均匀沉降错断 西安翠华南路2米粗的供水管道
西安大雁塔 太 原 市
无锡市
太 原 市
江阴长泾
西 安 长 安 路
建筑物受损
珠海西区海华新村住宅区落成仅10年,地面沉降最大达1.5m
1 2
60 94
1、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
H h
h
固体颗粒 (岩石碎屑 矿物颗粒)
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 σ=σ’ +µ σ =γ土 · H µ = γ水· h σ’ 有效应力。颗粒受到 的应力,通过颗粒间的接 触点传递; µ 孔隙水压力。粒间孔 隙水所承受和传递的应力
孔隙水
(1)抽水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中部地区(黄土高原、中低山) 黄土高原湿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塌陷灾害区; 秦岭、川鄂、横断山地区地面塌陷灾害区; 长江上游平原、云贵高原岩溶塌陷区。 西部地区(高山、高原、人烟稀少) 内蒙高原、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土地砂化和盐渍化地面变 形灾害区; 天山、昆仑山地震地面变形灾害区;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冻融塌陷灾害区; 青藏高原山地岩土冻融、地震塌陷灾害区。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形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我国地面沉降的现状 三、地面沉降的危害 四、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 五、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 六、地面沉降的主要特点 七、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预测 八、地面沉降的防治
1、定义
年均直接损失8~10亿元。
1、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 (1)抽水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2)地面加载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2、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 (1)砂砾质含水层失水压密特点 (2)粘性土的失水压密特点
3、开采条件下油、气储层压密固结原理
4、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
4、滨海地区风暴潮及海岸侵蚀加重
在沿海地区,地面沉降会造成海平面相对上 升,风暴潮灾害加重。 如,地面沉降使天津市部分地区已处于海平 面以下,伴生的风暴潮灾害加剧。
天津市因地面沉降受 风暴潮危害严重
上海市因地面沉降致 使防浪堤三次加高
海 岸 灾 害 加 剧
根据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汾渭地堑主要城市等 的研究,粗略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造成的损失累计高达4500~500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 损失累计为350~400亿元,年均总损失为90~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