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2.播放“一带一路”视频
3.引导学生思考:
4.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计划有什么感想?
5.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总结本课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东西方文明世界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两件大事,一件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一件是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三是三位人物:张骞、班超、甘英。他们为中西交通的开通、畅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重点突出丝绸之路和张骞通西域在中国历史的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新课
第一篇章
丝绸之路——开辟篇
多媒体展示西域图,引导学生思考
1.根据地图,讲述西域的地理位置: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播放张骞出使西域视频,设想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的艰险:(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
3.多媒体展示招贤令,引出张骞并作介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刘庆学 授课时间:2017年12月12日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等基本史实,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学会分析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意志坚韧,顽强不放弃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一个时代各个方面因素的产物。
第三篇章
丝绸之路——管理篇
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引导学生讨论,
1.大家看到这张地图,对比秦朝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西域)
2.自学对西域的管理,在课本65—66页上找找答案。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时间、职责和意义是什么?
班超经营西域时间、职责和结果是什么?
第四篇章
丝绸之路——传承篇
1.多媒体展示“新闻速读”及习总书记讲话
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
第二篇章
丝绸之路——交流篇
1.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呢?因为在这条商路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2.分组讨论
3.大家想想看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1)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汉朝的兴盛。
2)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3)促成中西方文明互相渗透,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法分析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学法分析
讲授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古代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的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此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呢?
加深学生记忆
作 业 设 计
1.小试牛刀2.课本66页“课后活动”
板 书 设 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篇章:丝绸之路——开辟篇
第二篇章:丝绸之路——交流篇
第三篇章:丝绸之路——管理篇
第四篇章:丝绸之路——传承篇
4.自学张骞通西域。请同学们从课文63、64页,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成果。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目的没有达到)
访问西域各国,
建立友好关系
成果
熟悉了西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想和汉朝往来愿望
互派使节,
交往日趋频繁
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各小组设计本方的商路路线。
陆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海上: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2)思考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成果
经济上:中国运往西方:丝绸、瓷器、茶叶……
西方运往中国:香料、琉璃、胡椒……
文化上:中国运往西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西方运往中国: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