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_共10篇范文一: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2016年04月07日15:48:人民网-教育频道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人民网北京4月7日电(记者贺迎春)在今日上午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
其中,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据悉,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
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专家团队研制而成。
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
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
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
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系列质量报告显示,质量的“软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发展势头强劲;质量的“硬指标”高速增长,部分985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质量的“保障体系”开始迈入世界先进水平。
在此过程中,在新时期高等教育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各类监测评估发挥了指挥棒作用,走出了一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以外促内、公共治理”的质量保障新路子。
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井喷式增长,各级各类高校面貌焕然一新。
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4.9倍,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增加了1.7倍。
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而且超过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
与此同时,各类高校基础设施和教学、生活环境等整体提升幅度较大,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加大人员、资源投入和制度保障,学生的在校学习体验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较高。
相关调查显示:总体上看,全国高校的学生院校满意度分值为4.09(5分制)。
579所普通高校的抽样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总体认可,高校学生评教的“优占比”达70%以上。
高校普遍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表示认可,对院校提供的就业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
据介绍,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40多万个数据,并对20多万份专门调查问卷、数百人次深度访谈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统计。
在国内评估和国际认证的成功实践基础上,系列报告推出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借鉴国际教育质量评价先进经验,建立了自己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新标准新体系。
系列质量报告同时指出,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依然不少。
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
其一,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短板”问题依然严重。
其二,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
其三,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实现由量到质的新跨越仍是突出问题。
其四,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其五,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存在不平衡现象,“级差”现象明显。
范文二:2015中国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第25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ChineseV 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专稿专访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日前发布。
自2012年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已经连续发布4年,记录了“十二五”期间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注高职院校的服务发展、学生就业、财政投入、立足本地、辐射区域、产教深度融合等特点,直面发展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2015年的质量报告展示的是2014年高职教育的总体质量状态,2014年,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15年的质量报告集中地反映了高职战线贯彻国家战略“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继续坚持以第三方视角成为社会各界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窗口,从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服务贡献、面临与挑战5个方面为内容主线,多视角、多维度展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指出,2015高职教育继续坚持第三方视角,有5个特点:第一个特点,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的全覆盖。
有1280所高职院校发布了质量报告,涵盖了包括民办在内的所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
质量报告发布从国家示范和骨干校扩大到省级示范校,再扩大为公办高职院校,到今年实现了高职院校全覆盖。
第二个特点,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高职院校的质量报告进行了合规性评价,发布了倒数50名的院校名单,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能够重视质量报告,按照要求编制与发布。
实际上这是推动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一个环节。
第三个特点,报告努力探索全景式展示高职院校质量的工具,采用了单项指标,从服务贡献表里抽取单项指标排序后抽样展示的方式作为全景式展示高等职业院校质量的一种工具。
今年的报告尝试做了两张表格,一张是地级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比例实例,另一张是涉农类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收入实例。
从中可以看出,院校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今后,报告将抽取的单项指标,在投入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上展示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第四个特点,这次年度报告专门设计了服务贡献表。
用6个指标来探索职业院校对于当地经济、对于行业发展的服务贡献。
这既是一种评价指标,也是一种引导性指标,它与“计分卡”一起构成了高职教育产出导向的质量观。
第五个特点,更加突出第三方视角,直面存在的问题。
本年度报告的覆盖面更加全面,因此,反映高职质量的问题也就更加明显。
如,报告指出目前投入存在很大问题,某中部地区地级市举办的职业院校,生均财政经费不足2000元,这一数字仅为同城省属职业院校财政经费的15;在东部同一省内,不同发展水平地级市的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投入水平差异超过了8倍。
我们认为,地级市高职经费投入与教师编制不足,制约了高职内涵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对省级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技能大师、天津职业大学李建国正在指导金工实习政府统筹高职教育发展能力形成挑战,也对地市级政府举办高职教育、依法按照生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办学经费能力形成挑战。
又如,多次指出,包括生均经费的投入还远远没有符合标准,甚至有不少地方两者差距在继续扩大。
的相对差距在缩小,2011—2014届高职与本科的差幅分别为-19%、-19%、-17%、-15%(表1)。
2014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比例为3.8%,其中,85%为机会型创业。
近4年来,该比例持续增长,2014届相对于2011届增长了1.6个百分点,增幅达72.7%。
从更长时间跨度看,2009—2011届的高职毕业生毕业3年内自主创业比例持续增长,明显高于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
2011届高职生毕业3年内自主创业比例为7.7%,比2010届、2009届高职生毕业3年后自主创业比例分别高1.7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
2009—2011届,毕业3年内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比同届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增长了2.3倍、1.7倍、2.5倍。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91%的2014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且近2014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200元。
以2011届为基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高职毕业生月收入仍呈增长趋势,2014届为2980元,比2013届高6.7%,比2012届高11.9%,比2011届高20.1%。
毕业3年后月收入明显增长。
通过对高职学生毕业3年后的调查发现,2008—2011届,高职学生毕业3年后月收入比毕业半年后均有明显增长。
2011届高职生毕业3年后(2014年)月收入为4812元,比2011届半年后的月收入增长了2330元,增幅为94%。
近4年来,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本科毕业生表12011—2014届高职、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比较指标高职月收入元本科月收入元高职与本科差幅2011届24823051-19%2012届27313366-19%2013届29403560-17%2014届32003773-15%数据:麦可思—中国2011—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4年来这一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吸纳了较多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落实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2014届中有52%的高职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且近4年来该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农民与农民工家庭的经济困难程度相对较大,高职院校该类生源比例上升,学生的资助需要随之增加。
2014年,高职院校主动停招或撤销了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和就业率低的专业点数5269个,多于新增专业点数2004个,超过61.4%。
新增专业点数3265个,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新产业,老年服务、康复治疗、社区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以及新能源应用技术、软件外包服务、城市轨道交通等与地方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领域,在适应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及服务民生领域等方面日益发挥作用。
在产教融合方面,高职院校创新“政行企校”合作机制,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合作企业近16万家,校均超过120家。
立项建设的56个国家专业资源库建有各类教学资源40万余条,涵盖494门课程,访问量超过7000万人次。
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有194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