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2年度)2012年,我校积极应对医疗卫生制度和高等医学教育变革,在本专科教学工作中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和内涵建设,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2012年,我校对本科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原来的制药工程专业(工学)调整为中药制药专业(理学),同时申报了药学专业(理学),目前本科教育共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工商管理(医药企业)、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10个本科专业,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个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6大学科门类。
2012年,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共5634人(含大陆学生4642人、台港澳学生262、留学生730人),全日制在校生共计9279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0.7%,较上一年度下降了1.49%。
2012年,我校在全国31个省市招生,实际录取1100人。
其中:男生337人,占31%,女生763人,占69%;预备党员2人,共青团员1067人,群众31人;汉族977人,少数民族123人,其中政策性招收少数民族学生43人。
我校今年本科录取生源质量在往年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我校在全国26个省市本科全部为一志愿一次性投档录取;二是24个省市最低录取线均高于2011年,平均高出一本线34分,各省市平均分高出一本线59分。
呈现整体上升水平;三是医学类各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达到专业志愿匹配率100%,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均为第一专业志愿录取;四是本科新生中男生所占比例相比2011年上升6%:岐黄国医实验班男生26人,占42%,比2011年增加25.33%;五是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基本素质优秀,16个省市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得分率高于80%。
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各省市录取平均分数平均高出一本线79分,相比于2011年平均上升了9分;六是自主招生报名生源省份为历年最高水平,达到28个。
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862人,截止2013年8月31日教育部就业率统计时点,落实去向818人,去向落实率(初次就业率)达到94.90%,其中升学287人,占33.29%;出国47人,占5.45%;就业 484人,占56.15%;未就业44人,占5.10%。
我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长期招聘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就业服务及社会需求调查》。
其中问及贵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级评分,用人单位选择满意的比例占80%;选择一般和很满意的比例各占10%。
二、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和保障的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文件精神,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将本科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2012年学校共召开了31次校长办公会,其中有23次研究了教学工作,3次常委会研究了教学工作。
我校有关质量提升和质量保障的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其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为指导,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同步提升。
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注重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综合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注重实践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开放性,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注重选择性,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
其二,坚持科学化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要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政策调整的要求,更好地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中医教育与现代医学教育相融合、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及终身教育相融合的时代特征。
我校有关质量提升和质量保障的改革举措主要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我校师资水平;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和制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约束与激励机制;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培育中医药大学精神;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三、继续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创新,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我校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校中的窗口院校,在引领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肩负重要使命。
近年来,我校积主动适应新医改和国家医药卫生人才规划的新需求,从招生、学制等形式改革,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涵创新,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工作,逐渐形成了分阶段、分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改革体系。
1.中医学专业实验班。
从2007年开始,开办了“中医学专业实验班”,采用“院校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在行业院校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中医学专业实验班至今连续招生7届学生,第一届已于2012年7月顺利毕业,32名学生中有24名通过保送和考研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7名学生在医药相关工作岗位工作,1名学生立志明年继续考研。
2.中医高中预科“杏林班”。
我校与“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单位北京宏志中学合作开办杏林班——中医高中预科班,现已连续招收两届学生。
该班是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培养有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人才,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医药知识教育前移至高中阶段,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深层次发展,2011年,我校与北京宏志中学将首次合作,共同举办中医高中预科“杏林班”,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和《中医药学知识概论》等中医药背景知识课程。
3.“卓越医师培养计划”。
我校于2011年开始探索,2012年正式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共开设卓越中医师、卓越中西医结合医师、卓越针灸推拿医师、卓越对外交流医师4个方向,其培养模式为5年医学基础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将住院医院规范化培训引入院校培养模式,毕业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与临床医学硕士学位。
该培养计划在学制上实行“分阶段”培养,同时,秉承了长学制教育“一贯制”的教育思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相结合,以培养高质量的卓越中医师为目的,是中医院校中第一所实施卓越医师计划的学校。
4.岐黄国医实验班。
该实验班采取本科五年与直接攻博四年相结合的模式。
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知识,精通中医经典理论,了解必要的西医学知识,运用中医学思维方式与临床技能,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的中医药临床精英人才。
前五年按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在第四学年末进行分流考核。
考核合格者按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并结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培养,达到培养要求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为达到培养目标,学校将为本班学生在入校后每人配备一名知名教授作为导师,全程实行“名师+名医”培养法,即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授课,最有名的医师跟诊。
5. 京华传承班。
2012年,我校依据多途径办学理念,与北京中医医院合作,筹备开办京华传承班,拟于2013年正式招生。
该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充分利用北京名老中医工作站,全程实施导师制,学生自入学即进入名老中医工作站,其导师均来自站内,实行“2+3+3”的分阶段培养方案。
前2年由青年导师引导学生进入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随后3年,由中青年教师对学生医学课程进行专业指导,最后3年学生进入临床后,由站内资深导师对其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专业指导,使名老中医思想与经验贯穿培养过程始终,双方共同培养符合医疗环境需求中医传承型人才。
6.中药学专业“订单式”培养。
2012年,我校为体现多途径办学理念,与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中药学专业“订单式”培养高职班,学制为3年。
该班为企业定向培养,定位为专业技术型人才。
其特色体现在教学全过程均有企业参与,尤其在第3年,学生将进入企业进行专业课程、实践技能的学习,教学任务均由企业承担,毕业后学生将进入该企业工作。
该专业体现了学校开方式办学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适应性人才的培养途径,使学生能够尽早为自身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就业、企业对专业型人才需求的问题,为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和保障方面取得的成效与经验(一)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统一了认识,更新了观念2012年,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教育教学大讨论活动。
大讨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通过开展基层讨论、集中汇报和论文比赛等活动形式,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交流,并在坚持内涵式发展,以文化人,特色办学;以教育教学质量观为中心,明确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社会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评价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学管理建设六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在大讨论的基础上,我校发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校本专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成效突显岐黄国医实验班2012年继续招生并扩大了招生规模,生源质量非常优秀,我校对该班一年来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又增补了一批导师团队,同时对岐黄班的课程模块和国内外游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为了顺应新医改政策的需求,我校传统的长学制(七年制)专业全部停办,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班首次招生。
另外,我校还首次招收了订单式培养的中药学专业专科班。
我校首届五年制中医教改实验班毕业,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07级中医学专业教改实验班32名学生中有24名通过保送和考研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比例超过70%。
我校已将该实验班的经验成果应用到岐黄国医班和卓越中医师人才培养中,并将在我校将与北京中医院联合开办的卓越中医师人才培养计划--京华传承班中推广应用。
我校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持续不断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亮点纷呈,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了刘延东国务委员及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2012年,中医、中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得到了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立项支持。
(三)改革教学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启动2012级新生转专业工作。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状况,我校2012年制订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并于2012级学生开始实施。